小组合作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2019-10-08 08:50:50)《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也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都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他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音乐教育中常常能发展个人技能,然而大量的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依靠集体的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所以,小组合作符合音乐教学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它有效的运用于音乐教学中,达到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过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音乐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在认真聆听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根据乐曲传达的情感和旋律,结合学生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进行展示:喜欢画画的就简单地描绘出心中的画面;喜欢文学的就写出优美的诗句;喜欢朗诵表演的就尽情抒发;喜欢舞蹈的就跳起来;即使什么也不喜欢的学生,专注其他同学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享受……小组学习为学生搭起了尽情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小组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展现个性特长发展,在分享展示中共同提高。同时,小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个性特长,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到音乐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看到自己心中希望的天空。
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音乐实践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本身也存在着优劣势。部分音乐教师对小组原则、实质了解甚少,导致不科学的分小组合作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以学生的演奏演唱能力和水平为依据,将学生划分为优劣小组,这样从客观上打消了所谓“差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小组划分是不可取的。只有有效运用小组合作才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比如:我在竖笛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我是这样划分小组的: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将接受能力较强、学得快的同学任命为“小老师”平均分到这些组中,让每个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带动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这些“小老师”把我讲过的乐理知识、竖笛指法在去在小组中温习讲授,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这样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否则,只会使小组合作的成效适得其反。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遵循的原则
1、愉快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5、协调性原则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创造性的将多中方法有机的结合,有效的运用到教学中去。
1、科学明确的分工。分工是小组合作的首要任务,明确的分工是为了有序、快捷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2、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愿意合作,才能合作得更好。比如:在我上《嘀哩嘀哩》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三五个人为一小组给歌曲编配简单的律动,开始好多孩子创设情境、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不主动举手,于是我随便叫了一个学生跟我一起随音乐跳动,下面的学生看到我们的表演很高兴,于是也有了相互合作表演的欲望纷纷举起了手。教师首先去营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形成音乐合作欲望,这是小组合作有效运用的情感条件。首先要建立师生平等的人际关系;其次建立生生融洽的合作关系;再次,采用灵活多变的座位方式。
3、提高合作的能力。比如我自创了一节音乐综合课《唱诵结合
总之,鼓励合作学习,不仅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那该如何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更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呢?这需要有待于我们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共同探究和摸索,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