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许楼山先生

(2021-08-25 15:39:18)
分类: 此生同行

怀许楼山先生

怀许楼山先生

 

晚上翻看“读嘉”,看到“许楼山”三个字,心中一震,急忙打开,原来202012月已仙逝矣,这是他的作品本月出版的一个告示。

这一晚,就几乎没有睡着。

许先生做过我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毕业离开学校也大致相当于失联,然而有幸,多年后,我们却在大街上相遇了。

2004年秋天,在戴梦得东侧的公交站台上,突然发现一位老者,清瘦依旧。彼时已十多年未见,我眼睛一亮,脱口而出“许老师”,“你还认得我吗?”我对老师能够记住学生并不抱什么希望,毕竟老师历人多矣,且年月已久,他教我的时间也不长。但居然,许老师随口道出了我的名字,这使我很激动,我握住他的手臂,他如此羸弱。我告知了他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又问他现住何处,仿佛就在附近,可惜我没有记下地址,(当时我刚到嘉兴,一切都很慌张)现在,唉!

许老师教我的时候,当时的海盐二中应该还是“自然”教书的时代,那时候每个班都还有劳动地,该读书时读书,该唱歌时唱歌,该锄地时锄地,现在想起来,这真是一段黄金岁月。可惜我并没有好好珍惜,学习上很不用功,好在语文的底子还有些,在作文竞赛中有几篇文章得了小奖,又头顶了一个文学社理事的帽子,所以语文老师们还知道我些。许老师教的课已印象模糊,据说许老师是很会写文章的,古汉语的功底很深,那时还孩子的我也不懂,身边有这么好的老师,不懂得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只知他字写得很好,只知许老师是谦和的,有次课间,在走廊上,我们聊天,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那个年代能师生间平和如此的,很少。我们带点个人交往性质的画面,也许仅限于此吧,淡淡的,多年了,却始终在心底里。

怀许楼山先生

淡然,应该是先生给人最深刻的撞击。这次的“声明”后,附了个先生的“自述”以代替作者介绍。其中说到论文:“日长年远,已忘却文章名目”,说到文学:“只由兴趣所至,无大义可言”。 这两句轻描淡写,但我以为反见先生风骨,他教书不是为了某个量化的分数,甚至于那个年代非常能耀眼于平常的几篇文章和奖项,也“忘却”了,对于自己写的东西他自谦是 “覆瓿”(指自己的文字了无意义,只能用来盖盖厨房里盛酱的瓦罐而已)。先生感叹“我这些文字若能覆瓿,倒也不错,至少他年或许还会有人偶然翻捡起,发现我曾经有过的,如此这般的一段生活,可是现在的厨房里,又到哪里去寻瓦罐呢?”但愿先生能够泉下有知,真性情的东西珍视者肯定众多,至少我就是其中一个拥趸,捧读先生文字,我想应该是最好的纪念。

我又重新翻阅起2014年“海盐微距离”上的一条推文,里面选择了先生的百首棹歌,读那些文字,先生的形象,则活脱脱地跳将出来。“转弯西眺东街白,灯放红光盏盏花,”这是隔夜家访,薄暮归途;“大暑骄阳光似火,背粮苦力汗淋鞋,”是关注底层,悲悯生灵;“大任天降劳我骨,年年锻炼教书人,”是身体力行,劳洗身心;“天高气冽月如丸,课后人疲口也干,”则是夜晚补课,勤心敬业。一个最普通的劳动者,在这块滋养自己的土地上挥洒汗水,也以自己的歌喉还这块土地以深情的滋养,放笔点染,淡然而充实。

怀许楼山先生

淡然平实的生活里又充满着热爱,这浓浓的深情,在他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态一物。“小院盆栽白菊花,夜归香暗月光斜”“三鲜豆汁羊肉面,香送乘风到客船”,他生活在沈荡的几十年,其足迹也便延伸到巷间地头,林中港汊,每有感触,则唱为诗句,谓“次韵朱彝尊”。所以,“吃茶早起行街去,老友相呼耳熟分”“正遇回家邻舍嫂,送她野菜换黄梨”这样的诗句,欣然读来,真陶渊明世外桃源也。生活在沈荡本地的我,也就特别有感。记得学生时代有次去美术老师卜定祥家,墙上挂着他自己手绘的水粉和油画,内容都是本地的鱼簖,几羽芦苇,一间草屋,于一洼湖水之间,意境别出,令人歆羡不已。而先生,就有这样简约的文笔,三言两语即可记人叙事,摹画风俗,读来让人心神震荡,尔来又经岁月淘洗,诗句别有一番韵味。

那次车亭偶遇,先生告诉我,他正加入在“沈祖棻先生诗词研究会”并参与“会刊”编纂,说是我若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加入其中,就我的那点古汉语水平,哪有这种自信。但自此以后我便常能收到“会刊”,总是厚厚的几本,我的水平有限,便连通读也难,另加工作繁忙,便也疏于此缘了,现在想来,错失了多么好的学习机会,哪怕偶有几次能与先生盘桓,也会获益良多。

怀许楼山先生


海盐二中有很多老先生,据我所知,都是极有风骨的,沈邑成的随和、许国权的刚毅------我读书的时代对他们了解不多,但若有人点点滴滴勾画下来,也会如繁星楼前的香樟,“荫楼夜读伴明灯”!

语文老师很多,但能文以传世的不多,如今往往著作等身者比比皆是,但多为职称前途计,出自真性情的不多,先生有诗云“憎命文章遵命写,良心道德岂可抛”,则真人快语,此亦见先生肺腑,耿直坦荡,不阿世俗。

先生是长兴雉城人,却有緣在水乡栖居三十余年,沈荡已是故乡,斯土有幸,斯人有幸。我常常觉得,一所滋养一地的学校,总有些传承文化的老师,他们像那些斑驳了的校舍,或者沉静的大树,贡献着,守望着,记录着时世的变迁,延续着细弱的文脉,岁月的风雨在他们身上起起落落,而最后一切都无声无息。但你只要是个有心人,总能找到些存在的痕迹,让你温暖而感动。

好在,二中旧址北门边的那棵泡桐还在,郁郁苍苍的,每年都开很多的花。

 

20218

怀许楼山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