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阅读实词符号标注法的使用
(2014-03-06 17:29:48)| 分类: 美文细读 |
高中组教学案例
文言阅读实词符号标注法的使用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案例
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章,在实词的掌握方面往往因为不懂得方法,有的死记硬背,单纯记住几个零碎的词的用法;有的不求甚解,机械地在课本上记录老师的讲解要点。弄得或者效率低下,或者满书狼藉。最后复习时不知从何入手,时间一长,课文内容仿佛没有上过一样,又需要从头再来。这是不懂得文言文章学习的方法所致。笔者在长期的自学和教学过程中尝试一法,对深入理解文言现象确有实效,以下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为例,来简要说明它的好处和用法。
先要对高中语文课学习过程中特有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主要是这三种)的用法和存在原因有一定理解。在此前提下再来解读新文章。
所谓符号法也即在文言文章本身文字旁边用符号作旁注,通假字在其本字下面画横线,(往往注释中有,在注释中划标示线也可)词类活用在其字上画圈、古今异义则在其上面加框。因文言现象主要是这么几种,用符号法标注可以使文本照样保持文面整洁,又因为文字注解少,文章的实词特殊用法在哪几个字上便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掌握与复习。以下如例: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数→动)于楚也。晋军(名→动)函陵,秦军(名→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 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名→状)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动→使动)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名→意动)远(形→名),君知其难也。焉用亡(动→使动)郑以陪邻?邻之厚(形→动),君之薄(形→动)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形→名),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动→名)矣;许君焦、瑕,朝(名→状)济而夕(名→状)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名→状)封(名→动)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形→使动)秦,将焉取之?阙(形→使动)秦以利(名→使动)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名→动)。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形→使动)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如将括号内的说明汉字改为拼音第一个字母的缩写,则更简洁。如文章第二段:
夜(m→z)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d→sd)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m→yd)远(x→m),君知其难也。焉用亡(d→sd)郑以陪邻?邻之厚(x→d),君之薄(x→d)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x→m),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d→m)矣;许君焦、瑕,朝(m→z)济而夕(m→z)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m→z)封(m→d)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x→sd)秦,将焉取之?阙(x→sd)秦以利(m→sd)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m→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如果使用熟悉了,可以将具体用法的备注略去,只剩下符号,这样文章中只留下几个符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标注处直接反映出该字的用法,等于是又强化了一遍用法,虽笔记少了,反而认识更深,实际上也是知识演化为了能力的表现。如果用不同颜色的笔来作标注则更醒目,效果更佳。长期坚持,必然对文言文章理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文言实词的符号标记法虽然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小技巧,但是它包含了一定的语言学习的规律,有的时候,简单反而条理更清晰。特别是在学新课文前和练习考试中遇到陌生文言文章,可以通过此法快速标记。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并因此更深入地理解文言实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增强学生古文阅读的能力。
至于虚词、文言句式等其它文言现象,则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引起注意,如虚词可用特殊色彩标示法以区别实词。如文言句式可用标数字法(在特殊句式前标阿拉伯数字以引起重视)等,因初高中的文言文章都不是很长,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文言句式都要标注出来,因而使用的数字不会很大,依然能保持整洁的文面并便于学生复习梳理。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只是用更为简单明了的标示法来倒逼学生能力的培养,简单易行,如果能养成使用的习惯,无论师生,都将受益匪浅。
2013-9-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