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务段2013年卸车工作总结
(2014-01-17 22:30:36)成都车务段管内共有货运办理站18个(其中局控站5个双流、新津、青龙场、眉山、归德乡),危险货物办理站11个。专用线44条(其中危货专用线19条,军专线2条,专用铁路4条;其中专用线卸车量占全段卸车量的57%)。
2013年1-12月全段卸空车329900车,日均904车;全年同比去年增加30821车,日均增加84车。其中新津同比增加7297车,增长32.5%;归德乡同比增加33816车,增长49.6%。2013年6月18日卸车1228车,创历史新高。
一.今年所作工作和采取的措施
在路局领导下,在相关业务处室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段逐级落实责任,层层分解压力,集成合力,全力以赴做好卸车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车务段生产组织、指挥功能
1.超前控制,层层分解压力,加强卸车工作组织领导。车务段根据当日预报车流到达和待卸车情况每日定时8:30分由主管副段长主持召开全段运输生产电话会议,同车站一起分析昨日卸车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制定调度机车使用、分流、区域卸车计划,交由段生产调度执行,同时上报调度所,达到超前控制车流,提前做好卸车准备,层层分解压力,逐级落实责任的作用。
2.充分发挥生产调度室对卸车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落实的作用,为局调度所调度指挥提供建议、计划。加强对重点车站卸车作业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分析,对非重点卸车站重点作业车全过程监控。及时与计划调度对接,了解当日车流预计到达情况,合理安排管内装卸劳力、货场货位,对机车动力、配空车、车辆挂运等提出建议方案,切实落实生产指挥调度功能。
3.强化区域联动机制,以点带面,均衡区域卸车能力,解决集中到达,待卸车积压问题
我段管内部分车站粮食、矿石、油类等卸车困难品类集中到达已成常态化,在受货场能力限制、短搬有限、装卸不足的条件下,我段按片区划分,积极启动区域联动卸车机制。
遇车站集中到达,卸车能力紧张时,优先选择站内分流,实在不能满足条件时,由车务段调度室调配本区其他车站卸车能力进行补充,及时安排动力,选择站间分流,启动区域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相邻车站的卸车能力,将卸车能力按点、线、面优化结合的原则,形成区域性卸车能力。区域内各站按段客货运科制定分流卸车方案,使分流、变更卸车纳入常态化、制度化,有效提高全段卸车效率。
2013年,面对持续高位的到达量,车务段继续加强分流站内分流和站间分流力度,1-12月共计分流9853车,其中站内分流6359车,站间分流3494车,有效缓解车流积压的现象。
特别是12月份管内到达量创新高,12月全段卸空车30323车,日均978车,面对重点卸车点集中到达,且年底交通管制严格影响短搬等实际情况,我段积极应对,采取了诸如混送混卸、增加短搬、增加劳力等多种方式将客观条件造成的困难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4.制定措施,落实制度,强化卸车组织工作,加大卸车考核力度。
继续抓指标不放松、抓考核不手软。根据路局下达的各项卸车指标,将指标分劈各站,每月定期考核,我段先后制定了《成都车务段卸车考核办法》、《成都车务段生产调度管理考核办法》,发挥车站主观能动性,提高一线职工的卸车积极性。
加强跟班卸车写实,根据卸车写实发现的突出问题,针对结合各站卸车能力调研写实情况,修订卸车预案,使卸车预案更符合卸车站卸车实际情况的需要;加强夜间卸车检查。严格按照我段制定的夜间卸车检查制定,加大力度提升各站夜间卸车工作日常监督管理,促进各站抓好夜间卸车组织工作。
5.制定卸车信用考核机制。
我段结合各站实际情况将卸车、待卸车、夜卸率、停时、搬出等卸车工作指标细化分劈到各专用线、主要收货人,通过车站与专用线、主要收货人签订卸车承诺书(协议)方式,明确未完成卸车指标、未兑现卸车承诺的处罚措施,让收货方最大限度的配合车站,解决短搬,改善卸车条件,采取有效应急卸车措施积极应对集中到达、不良天气、节假日等特殊情况下的卸车组织工作。
(二)积极争取对卸车设施设备的改造
针对我段到达量日益增加的局面,我段提前预想、积极应对,积极向路局货运、计划部门反映,努力争取对我段货装设施设备扩能改造项目支持。13年新津新货场开通、货场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同时督促专用线投资建设、改造卸车设施、设备,增加接卸能力。
(三)货运管理部加强与装卸车间的密切配合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我段会同装卸车间制定了《成都车务段装卸管理实施细则》,完善装卸管理机构,配齐装卸专业全管理人员,明确各部门分工和各岗位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标准及现场检查量化标准。
2.在路局货运处指导下,货运管理部会同装卸车间积极开展装卸机械化作业,例如在新津站利用集装带将成件货物打包成吨袋,使用人机配合作业,极大的提高了装卸作业效率;在彭山、眉山车站,积极与发货单位协商,促使发货单位改变运输包装,使用集装袋装运货物,尽量减少人力作业,极大地提高了装车效率。
今年以来,根据新津铁路中心站货场货位条件,新增托盘1700个,皮带输送机26台,叉车10台。根据到达量需要,青龙场站、眉山站增加购置输送机各1台。
二.卸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劳动力不足。我段管内各站尤其是成昆线装卸工流失严重,主要原因是铁路装卸工的工作劳动强度大,不分节假日,作业时间较长,年轻人不愿从事又脏又累的工作。每年高温酷暑天气、节假日期间因、春耕农忙时期劳力不足影响装卸车效率及运输收入的矛盾更加突出,表现在一是遇重车集中到达时一批作业人员不足;二是不能适应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三是确保卸车同时不能兼顾装车,造成有效货源落空。
措施:
加强与地方政府、货主沟通,提高夜间短搬速度。针对部分车站货主晚间不安排短搬或者短搬不及时的问题,主动积极与地方府、货主进行沟通,向他们宣讲逐步提高夜卸比重是铁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让收货方最大限度的配合车站,解决短搬,加快夜间卸车效率。
(二)夜卸率偏低,未完成路局下达指标。2013年1-12月我段完成夜卸率为80.4%,较去年增高13.1%。主要原因一是装卸劳力不足,不愿进行夜间作业;二是夜间货主短搬不及时。
措施:
1.加强夜间分流,强化夜间区域联动机制。遇车站集中到达出现线路运用紧张,及时启动卸车应急预案,站内和专用线混送混卸,并实行区域联动,力争使每个车站的卸车量达到最大化。
2.加强对专用线及专用线共用单位的卸车组织和监管。专用线卸车占我段卸车总数的57%,抓好专用线卸车工作是我段加强夜卸工作的首要内容,进一步加强铁路对专用线装卸车作业组织监管的力度,在专用线协议及共用协议中明确有关服从铁路统一组织,实施分流等应急作业措施的条款。
(三)到达不均衡。在时间段上不均衡,表现为在一定时段内集中到达;各车站间到达分布不均衡,表现为相邻车站到达量相距悬殊;在卸车地点上分布不均衡,表现为货场与各专用线间到达量悬殊。
措施:
1.强化区域联动机制。强化区域联动机制,利用有限的货运设施设备、装卸劳力等,达到了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平衡不均衡到达量的效果。
2.实行全程跟踪制度,强化过程控制。通过货运综合信息平台、现车系统、货运制票查询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积极与调度联系,每日分四个阶段(8:00-12:00,14:00-18:00,20:00-24:00,02:00-06:00)掌握分界口接入我段管内各站车流情况,提前做好卸车准备工作。特别是对夜间到达的作业车,全过程盯控,班班落实卸车计划,车车跟踪卸车进度,加快重车移动,为夜卸创造条件,提高作业效率,实现对运输过程的有效控制。
三.2014年卸车工作的重点
1.加强调度室夜间指挥工作,强化过程控制
强化夜间卸车,段调度室制定夜间卸车作业计划,并抓好落实。
2.利用货运信息化手段,加强卸车组织,提升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要求。
3.严格按新标准收取货车延期占用费和仓储费,并加强收费管理。有利于将部分夜卸完成差的专用线被动卸车转化为主动卸车,杜绝专用线、货主以车代库的现象。
4.充分利用目前对专用线安全监管的契机,同步抓好专用线装卸车作业组织监管力度。
5.加强区域联动卸车关联车站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机制,及时向段调度室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