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师天地 |
青年教师问:写动物的文章,属于什么类型?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说——状物类。青年教师好奇地追问:写动物,非要创设情境么?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
统编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就是要求写动物。与之前人教版教材中“写喜爱的动物”内容也极为接近,但有一个重大差别——要求在写动物之前,先创设情境。教材在一开篇就提出要求: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或者自己创设一个,向别人介绍你的动物朋友。
配合着这一要求,教材还提供了三个备选的情境,分别是:
情境一:星期天放羊回来,发现最喜爱的一只小羊不见了,想请小伙伴帮忙找一找。
情境二:我们全家都要外出旅行一段时间,只好请邻居帮忙喂养我的小狗。
情境三:我们家就要搬到外地去了,想请一位同学收养我的小猫。
为什么写动物朋友,非要创设一个情境呢?而且,这个情境创设的任务,在真实的教学中,成了一个类似鸡肋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养动物的学生并不多,为数不少的学生,不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情境,无法联系生活,用文字创设情境;即便是运用教材,直接虚拟情境,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真实体验相去较远,造成情境本身的“陌生化”。选择并创设情境,再到理解情境,到最后基于情境动笔写作,构成全新困难。
顺便说一句,要是我来写,很自然地会创设情境。这和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我家里养了许多动物。例如猫吧,真正要到外地去的时候,这些猫一定是跟着我们家一起离开的。因为家里的猫猫狗狗,我们都当作“儿女”来看待,是不可能寄养在别人家的,不放心。
确实,也有把猫寄养在别处的,但那都够不上“朋友”。没有真爱,舍得分别。
家里的动物离世了,情境中带着悲情,我会用写作来祭奠。例如,家中养的龟去世了,我为他举行了一个葬礼,还为他写了一本书《壮壮老师与作为魔法师》,其中“魔法师龟仙人”就是以这只龟为原型;我家还曾养过的一只蜥蜴,去世的时候我也为他写了一本书,叫《壮壮老师与作文预言家》。在这则魔幻作文书中,“预言家”就是那只蜥蜴。如今我家还有一只加菲猫,你猜到了,我为他写的一本书叫《壮壮老师与大脸猫》……
可见,这样的情境创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可能需要生活的真实作为支撑,要有与动物相处的交往经历。可现实中,有几个家庭能做到呢?真有养动物的,学生参与饲养的,又有多少呢?所以,很多同学遇到的困难在于,以想象生造情境。
但作为教学研究,我们更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非要创设情境呢?提供大家参考的原因有三处:
其一,命题的核心要素决定
这一次的习作命题为《我的动物朋友》。题目中的“朋友”就是命题中的核心,也是这一次写作和人教版区别的地方。试想一下,成为朋友,必定因为有交往;朋友一定是相处过的。正所谓“在一起,才有真爱”。要想写出自己对动物朋友的喜爱,要想把动物当作朋友,没有交往,没有一定的情境为基础,自然不行。
情境,让喜爱之情不会显得空洞。从这个角度看,凡是虚拟的情境,可能会带来文章写作价值的折损。
其次,写作的类型区分决定
《我的动物朋友》一文,不是纯粹状物,不是让你写动物的科普文。仔细审题,这是让学生写一则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我”的存在,有“动物朋友”的存在,有“交往”的存在。因此,情境就从了成为了一个共有的平台,成为了“我”“动物”“交往事件”这三个写作内容共同生长的“培养基”。少了这样的情境,文章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最后,文章的写作赋能决定
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到底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直主张是训练。确实,小学写作,至今命名为“习作”,练习的属性犹如天生携带的DNA。但是,纯粹的训练,让写作的变得索然无味,陷入“机械制作”的窠臼之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也是“与人交往”的需要。这样的表述,在提醒我们:写作还是认知成长的途径,是一种“社交工具”。通过一次次的写作,作者能反思自己的生活。以《我的动物朋友》为例,写作中,是否体现对动物有所关爱?是否在与动物交往中,“我”也获得真、善、美的体验;“我”对动物,对“朋友”的认知,是否获得成长?这些,都可以在于情境体验之中完成。
当我们认识到情境的重要性后,反思就集中在——如何创设好情境。
请不要回避,毕竟这是写作中遇到的“第一问题”,是必须要得到解决的。虽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但所有的学生,都要完成这一次的教材习作。我们提供三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一方案:故事分享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所熟悉的动物故事。分享就是“信息交易”,让学生能以故事中的“我”,以分享者的视角替“我”书写。
例如,我就可以和学生讲述我和家中动物相处的故事。同时,还可以顺势创设一个情境——我就要去外地支教一周啦,这只加菲猫,可舍不得放在宠物店寄养,需要一个特别有爱心的小朋友帮我喂养一个礼拜,直到我回来。带有真实生活气息的故事分享,能够引发学生写作时的真切感。
说实在的,这依然属于“小众”范围内的可行方案。也许,饲养动物的老师并不多。
第二方案:任务布置
可以布置一个与“动物”相关的任务,以任务激发起学生的使命感,以任务驱动学生进入情境,主动写作。
例如,有一段时间,大熊猫饲养基地的竹子遇到病虫害,大熊猫的食物变得紧张。教师可以借助这一事件,创设“拯救大熊猫”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进行写作。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容易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唤醒学生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以真情实感介入。
在《学习中心教学论》中,美国学者韦默(M. Weimer)对学习中心教学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要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需要进行“学习者责任认定”。可见,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而任务的驱动与责任是认定,形成密切的关联。学生能在任务中承担责任,主动参与写作。
第三方案:旧情回放
在学生的生活情境中,也许就可用的,现成的情境。
例如,在班级中,曾经出现过饲养小动物的“风暴”;又如,同学中有养过仓鼠,养过春蚕的……这些真实经历过的事件,可以转化为情境。教学中,适当引发对情境的回忆、认定、重放,将其转化设计成写作情境,也可以引发写作时的真切感受,有助于学生书写自己的交友故事。
写《我的动物朋友》是统编教科书的一次温馨设计。理解不当,写作实践很可能会被情境创设所累;充分理解,情境创设又可以成为我们的创作动力,为学习带来一次全新的体验。
情境创设本身不是问题,倘若暂时被“情”所困,希望青年教师借助这一次的写作指导,让学生体验情境独特的价值吧。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