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平乐 村居》窦桂梅

(2013-12-28 15:22:04)
分类: 名师讲堂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窦桂梅《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2009-03-08 15:10

                      窦桂梅《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预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课前,让我们先来看这个字,读一读。(出示:居)

    生:居。

    师: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生:我们的居住的地方。

    生:我们的家园。

    生:我们的家园真大啊!

    生:就是乡下农村里的那些居住的地方。

    师:听了同学们说的这么多,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居然之家。居住在这里,说着——(板书:吴音),读!

    生:吴音。

    师:再读!

    生:吴音。

    师:一定别有情趣!什么是吴音?

    生:就是吴国那边的口音。

    师:吴国现在指哪儿?

    生:就是江西、上饶——

    师:地区,是吗?这个地方,江西上饶和我们现在的浙江,包括你们的义乌,还有江苏地带都属于吴越南音,可以叫吴侬软——

    生:语!

    师:吴侬软语。你能试试用你的义乌的问候,问问我,问问台下的老师,让我们体会这南越吴音的感觉。

    生:恩……咋!

    生:窦老师,侬好!(义乌方言)

    师:侬好!面对老师们,也用这吴音说一说?

    生:老师们,侬……侬身(辛)苦了!侬呐(真)好!(义乌方言)

    师:诶!好,请坐,你看哪,亲爱的同学们,人们常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一个地区的乡音或者说方言,就是一段历史。你看,这些加起来,就会变成一串串的故事,一段段的文化。于是,就会产生那么多一首首的诗篇。诗人的笔下就会记载着这些灿烂的文化。今天,咱们就走近一位南宋著名的词人,他叫辛弃疾。

                            引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书赋壮词以寄之》)请看,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词。

    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大家都知道这一首词,它是古诗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所以你们注意看,在这首特殊的诗的前面来标记一个词牌叫——

    生:破阵子!

    师:注意这三个字儿。好好读,一边读,一边体会,慢点儿读,再来!

    生:破阵子。

    师:古人了不起啊!用这词牌来表示这词的节奏。但有的时候,这词牌本身的意思和意境就表现这词的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边听着这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我们一边结合着这词牌以及这内容,看看这首词牌子的词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听《中国功夫》旋律)

    生:我觉得这首歌很有豪情壮志。

    生:我觉得这首歌非常豪迈。

    生:我觉得这首歌非常的雄壮。

    师:古人就是这样唱着这首歌词,体会你们刚才这份慷慨激昂、不可一世的这种气概,仿佛让我们感受回到那金戈铁马、气吞万虎的——

    生:年代

    师:战场!真好!

    (学生听《水调歌头》旋律)

    师:听了这首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音乐非常的优美。

    生:我觉得这首音乐很有诗情画意。

    生:这首歌让我想起了《水调歌头》。

    生:我觉得这首词非常悲伤。

    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你想到了一首词牌叫水调歌头,也许你还会想到其他的一些词牌子。比如——

    生:清平乐(勒音)。

    师:清平乐(月音)。你太激动了!可以是清平乐,西江月,还可以是江城子,不过你刚才的发言会让我们想起:同是一位诗人,那风格却和刚才《破阵子》却有截然不同的词牌子,它叫清平乐。注意,不是乐(勒),是乐(月),再读这三个字儿,一起读。

    生:清平乐。

    师:注意看老师写这词儿。(板书清平乐)读读这三个字。

    生:清平乐。

    师:一看到词牌,你就会想起刚才同学们所说的特别的感受。(音乐停止)今天咱们就学辛弃疾的这首词。题目是——

    生:清平乐。

    师:题目是——

    生:清平乐村居(板书村居)

    师:注意看,老师写的这个村,结合这木字和刚才你们所想象的居,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觉得那个可能是诗人住在他的小房子里享受着快乐。

    生:可能是山村那些农民在自己家的院前里在玩耍。

    师:哦!

    生:我仿佛想起了乡下人家坐在一起吃晚饭。

    师:是啊!多么惬意啊!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清朝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你看看,这辛弃疾他怎么能按捺住他看到的这幅村居的景象呢。于是,他也提笔写下了这首词。(出示〈清平乐村居〉)作为班上五年级的同学,老师相信自学能力。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我们听他读得字音是否正确,还能做到字正腔圆。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家谁家翁媪?

    师:不要急。同学们旁边有提示你,你再读读这一句。

    生: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看,注意!两首叠在一起,用我们词的解释,这叫上阕,这叫下阕。刚才同学在读上阕的时候,她故意地把最后这句前面的时候稍微的有一点问题,后来她纠正了。谢谢你。尤其是这个翁媪,你读的很准哪!同学一起读这句开始:白发谁家翁媪。后面这句最关键,不过我理解你。请你再站起来。溪头卧剥莲蓬,当然有剥的意思,你在琢磨琢磨后面的莲蓬,我可要给你说,这个字是多音字,讲把一个东西的外皮儿去掉的过程,可不读剥(拨),而读

    生:剥(包)

    师:就请你再读读这句。

    生:溪头卧剥(包音)莲蓬。

    师:真好!给她点掌声,没有她的提示,也许我们还不知道去这样比较。的确,剥莲蓬。还要表扬他是因为平时我们的口语说莲蓬,在诗中讲究合仄押韵,所以应该读成溪头卧剥莲蓬(强调莲蓬是第二声)。谁能这回再读给大家听。我相信不会再有这样的大价的讨论。来!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嗳,往往看到诗词,我们情不自禁地会手舞足蹈,让我们先用手舞一舞。来!舞上阕。老师愿意跟着同学们一起来。准备,注意它的感觉哟!

    师:(拍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生一起)很好!下阕,也讲足蹈,古人说那叫踏歌。小脚丫准备好了吗?开始——(师生一起。大儿锄都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连起来!手舞足蹈!准备!开始。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都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生拍手踏歌)

    师:提个小要求,刚才速度稍微快了一点。要说上阕和下阕,就像我们本来是一首歌词,中间可以停顿一下,缓一下。另外,后面这个大儿还可以再停一下,不要紧,我们都可以用它来体验和尝试,放松一下同学们,要微笑着,你看你要手舞要足蹈。茅檐——开始!

    师:茅檐低小,溪上——

    生: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嘿!要说啊,这是一种形式帮助我们来吟诵。其实古人最主要的是像他作诗一样,讲究平仄哪,吟哪,一般情况下,古人爱平声和仄声来吟。平声音指的是一声音和二声音。仄声音指的是三声音和四声音。在吟的时候,平声音舒缓拉长一些,仄声音读的短一些。这样,我们用无声的手势,你来放开声音,可以用头,可以用手。我们一边吟,一边体会。

    师:茅——————小,溪——上青————,我还没有看够呢,溪——上再来,溪——上青————草,那青青是平声音哦!再来,青————草。醉里吴————媚好,白发谁——————媪?

    生:大儿————豆溪————,中————正织——————,最喜小儿————赖,溪————卧剥——————

    师:好多啦!这回呀。咱们再来,像刚才那样子,不用任何的手势,可以用你的头,但更重要的是用你的声音,让我们听出这诗的滋味儿哟!开始——

    生:茅——————小,溪——上青————草,醉里吴————媚好,白发谁——————媪?

    师:大儿————

    生:溪————

    师:中————

    生:正织——————

    师:最喜

    生:小儿————赖,溪————卧剥——————

                                文    

一、利用画面理解诗意

    师:真好!你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所以人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情不自禁地眼前就出现了一幅幅的画面,嗳,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画面?讲给我们,我们一起和你分享。

    生:我看到了一个大儿子耕种。中儿——

    师:哦!首先先说一幅画。看见了是谁?大儿锄豆溪东。哦,大儿锄豆溪东,仔细观察这幅画,嗨!看他的样子,我们送他一首〈锄禾〉诗吧!

    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多么勤劳的大儿子哟!谢谢你哟!谁再来?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二儿正在织鸡笼。

    师:哦,织鸡笼。那我们就来看一看。你说的二儿就是诗中说的——

    生:中儿。

    师:请你大胆地想象,他为什么要织鸡笼啊!

    生:他为了养家糊口,帮自己妈妈赚钱。

    师:把这句话放前面,帮助家里人养家——

    生:糊口。

    师:让家里——

    生:让家里人过得更舒服。

    师:可以这样表达,心情都是一样的。他理解中儿。所以你瞧瞧这中儿哦,他织鸡笼织得多么的——

    生:辛苦。

    师:哎哟不仅仅辛苦,看他的表情,也是乐在

    生:心里。

    师:好啊!谢谢你们,再来,再来说说看。

    生:我看到了小儿正在溪边剥莲蓬。

    师:哦哟,那我就一起也来看看(出示画面),这小儿,在那儿剥莲蓬,一起把你看到的用一句诗句再来读读,一起来。最喜——

    生:小儿无赖。

    师:溪头——

    生:卧剥莲蓬。

    师:看看!这满池的荷花。我们一起会想起,我们曾经背过的一首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是啊,多美的画啊!回过头来再来读这一句,把你看到的带入这句中,让我们通过这莲蓬,我们就想象到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谁愿意再来读给大家听。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感情深沉一些,藏在心里,舍不得让别人分享。你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哟,她那莲蓬好大呀!嗨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啊!不知不觉,你们就把下阕的画面看了几幅啊?

    生:三幅。

    师:哎!几幅?好几幅。我说三幅、四幅,说不上来有几幅,把它连起来,再读!

    生:大儿锄都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有吗?

    生:我看到了一对农家夫妇在那里谈家话。

    师:嘿!一对农家夫妇,咱们就用诗中的话语来说说,看哪(出示图)。是这对农家夫妇吗?嗳!这夫妇用诗中的话说,他是——

    生:翁。

    师:她是——

    生:媪。

    师:今天我们可不是这样称呼了,但这翁和媪就是刚才你说的是一对老夫妇,啊,老夫妻也可以。他在那儿说家话,说的是什么呀!

    生:吴音。

    师:哎哟!可以想象他们聊得多么开心呀!嗳,再谈谈上阕。就这幅画,你又看到了什么?一起说吧。茅檐——

    生:低小。

    师:看看这茅檐,这茅檐的特点你发现了?

    生:小。

    师:诗中的话说,既小还——

    生:低。

    师:低矮。哎哟,这茅檐的确是低小,谁来?读,把这上阕连起来告诉我们。你来读,就读这一句。

    生:茅檐低小。

    师:还有一幅画。

    生:溪头上的青青草

    师:哟,还有青青的草。注意不是青草,而是青青草。是什么样的草?哎

    生:非常绿非常绿的。

    生:是那种浅绿的,好像那种比平常草地上还要绿一些。

    师:是浅绿,我知道,你无法形容的嫩绿,哎呀,那可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最是溪上青草绿。不用看,就把这幅画留在心中,连起来。把这上阕看到的这一幅幅画读给我们听。用你的声音告诉我们你看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读啊!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二、利用整体理解词

    师: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呀!就这样的一首词,仔细看,你们却看到了这么多这么多的画面。嗳,要把这些画面连起来,变成一幅完整的画,还有一处景物我们还没有发现。快读读这首诗,再读,你看,应该是谁?

    生:小溪。

    师:给他掌声!他有一双慧眼。哦!亲爱的同学们,看哪!他发现了,读中感受。溪上是——

    生:青青草

    师:溪东——

    生:大儿锄豆

    师:溪头——

    生: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啊!听!(音乐流水声)

    师:溪水——

    生:流

    师:溪水——

    生:潺潺

    师:溪水——

    生:哗哗

    师:溪水——

    生:淙淙

    师:流啊流啊,这可真应了那句绿水人家绕。就是这溪,把这景都环绕在一起了。嗳,现在就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诗人会在哪儿?

    生:我想诗人他肯定是在老爷爷,老奶奶家的对面。

    师:在对面?那么是在小溪的对面,还是屋檐的对面。

    生:小溪的对面。

    师:那你就说说,在小溪的对面,他近处、远处都能可那到些什么。

    生:他远处看到了老爷爷和老奶奶谈话。稍微近一点的地方他是看到了大儿正在锄豆,还有中儿正在织鸡笼,在离诗人最近的地方,他还看到了小儿正在剥莲蓬。

    师:真好!他说,诗人在那儿!可以尊重他,他就是诗人。你再来说说想想诗人还会在哪儿?怎么想就怎么说。

    生:我觉得诗人可能会在屋子里。

    师:诗人已经进屋里去了,好啊,讲讲吧!

    生:可能老爷爷,老奶奶看见他了,然后把他请进屋里去喝茶。

    师:这就是你看到画面背后的故事,你的想象力真好。

    生:我觉得诗人就是其中里面的一个翁媪。(掌声)诗人就在里面。

    师:他就是翁媪,看到谁?他就想到了他——

    生:自己!

    师:所以,有可能,这翁媪里的翁就是

    生:诗人。

    师:有可能看到的小儿,想起他的童年,那就是他——

    生:自己!

    师:想起了他壮年的大儿锄地,他就想起了,那也是——

    生:自己!

    师:总之,这里的一切都像他——

    生:自己!

    师:嗳!掌声吧!亲爱的同学们,你瞧瞧,无论在哪儿,诗人咯,也成了画中的景啊!嗳,不过呀,古人讲究作诗不重复,尽量不重复啊。你瞧瞧就这么一首词,用上了这么多的。溪上,溪东,溪头,诗人又在里,恩,你觉得重复吗?讲讲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都在不同的地点,一个是溪上,一个是溪东,一个是溪头。

    生:我觉得是没有重复的,他说一个是溪上,溪上的青青草,一个是溪东的大儿子,还有一个是溪头的小儿在剥莲蓬。

    师:所以,你还想说。

    生:我还想说,溪上、溪东、溪头的景象都不一样。还有他在不同的地方他能看到不同的景象,和发生着不同的事情。

    师:所以,同学们,你们的发现,你们的心情与表达。不正是辛弃疾想要说的吗?古人常说呀浣汲未防溪远路(注:应该是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这溪,这茅檐,这翁媪,这荷塘,这大儿,中儿,小儿,这荷,还有荷田等等等等。都被镶嵌在这溪中。这人哪,不管是画里的,还是画外的。却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这里去呀!真可谓人在画中游,已是画中景,早就是画中人。你们也是,不仅仅是辛弃疾,还有这一家五口人。那就让我们美美的,把这幅画留在心中。

    师: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

    生: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读出了平仄)

    师:你们的吟诵,为这幅江南的村居图平添了特有的灵性。吟着吟着,就有一种特别的感慨,送它一句话,一个词儿,哪怕是一个字给这幅画面提一提。恩!

    生:美!

    生:亲切。

    生:很幽静。

    生:还是山村好。

    师:哎哟,一句话,朴素诶!

    生:快乐。

    生:和谐。

    师:哎哟,这和谐用的真好。嗳!说了这么多这么多,其实可以浓缩成诗中的一个字。一个字,读读这首词,读读!看哪个字?

    生:醉!

    师:他说,跟着他说一遍。

    生:醉!

    生:醉!

    (板书醉)

    师:读啊!

    生:醉!

                              文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啊!居于如此的乡村,看到如此的村居景象,真的让我们了。真的是应了那句沉醉不知归路,越看越美,越看越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就会走到这里面人的世界里去。那好啊!就让我们走进这幅画中,和他们聊聊吧!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读啊!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听,他们在说着吴音。那你就吴侬软语得读给我们听吧!

      生:(用义乌方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生笑)谁家翁媪。

      师:好听么?

      生:好听。

      师:好听,好听哦!所以这里有一个字可以送给他,他们俩互相说着吴音,那可真叫相——

      生:媚。

      师:送他一个字。

      生:好。

      师:哎哟,好像还有一个感觉,那叫——

      生:媚!

      师:你够媚的了!哎呀,亲爱的同学们,那就让我们大胆的想象。他们说着吴音,互相夸赞着对方好,你仿佛听到了……(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对方说:        。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对方说:你们家的三个儿子真勤劳啊!

      师:他俩互相夸说你们哪?你把这你们去掉。

      生:跟媪说,你生的三个儿子真好,真勤劳。

      师:哦,这老伴多高兴啊!可不是吗,瞧瞧,我的大儿,中儿,小儿。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对媪说:你的肚子真厉害!生了这三个儿子。个个都能干!

      师:哈哈……这吴音哦,我相信应该是悄悄话,所以你刚才的声音太大了,就显得老伴说你瞧瞧用词一点都不雅,我知道你在夸我,让我舒服一些就更好啦!诶哟。好啊好啊!光夸媪,没有人夸翁啊!来!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看看咱家的三个儿子多有出息,真像你。

      师:是啊!儿子自然像爸爸!所以这媪真会夸老伴儿。最后一名,最后一名。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对翁说:你今天买的这五只鸡真好,中儿可能编的一只鸡笼可能不够,你也去帮帮吧!

      师:这话挺实在,没忘了干活,相信他们的吴音里互相夸赞也有这样的话,诶,真应了那一句话:白头偕老。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以有一首歌我记的特别有趣,歌中的歌词我没记住,但我想读给大家听,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微笑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咱俩就慢慢——

      生:聊。

      师:所以,(唱)慢慢地聊。那就快把这些感受再带到诗句中读吧!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紧紧地夸赞对方啊,刚才有个同学在夸赞对方的时候都没有忘记了他们的儿子啊!所以,谁愿意来夸赞夸赞,大儿,中儿,小儿,谁想来!

      生:我想夸小儿。我读了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仿佛听到翁对媪说,哦,翁媪夸赞小儿:你看你生出来的小儿这么顽皮,还不去干事呢!

      师:哦,你的意思是想让他去干事,顽皮中透着一种

      生:可爱。

      师:喜欢!他希望自己的小儿子将来也力所能及,也像他的两个哥哥去干。哦,还有,谁来继续。

      生:我想夸中儿。

      师:说吧!

      生:读着中儿正织鸡笼,我仿佛听到了翁媪夸赞中儿说:瞧,你生的这个中儿多么厉害,织的鸡笼都卖了好几个钱哩!

      师:哟,是哦!还有谁愿意夸谁?

      生:我要夸大儿。

      师:来吧!

      生:读着大儿锄豆溪东,我仿佛听到了翁媪夸赞大儿说:瞧,我们家的大儿多么听话呀!在家里干得那么辛苦,要好好奖赏他一下!

师:是啊!将来一定能找个好媳妇。瞧瞧,我这大儿子。还有这位同学要说,总之一句话,他们两个相媚好,夸赞对方。我还可以想象,他们夸赞儿子也是相媚好!所以听着他们的吴音,我们醉了,听着他们相互夸赞,我们也

      生:醉了。

      师:听他们夸赞三个儿子,我们也——

      生:醉了。

      师:哎哟,一个字就是字,美在上,好哇!刚才,有同学你说的最喜小儿无赖,那咱们就好好地重点地研究研究这小儿。读!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嘿!看图,这小儿剥莲蓬的动作是——

      生:躺着的。

      师:诗中怎么说的?

      生:卧(着)。

      师:大声再说一遍。

      生:卧着。

      师:你可要注意啊,这诗中,那可是——

      生:卧!

      师:刚才有同学说,卧的意思也是,也是。那你把送进去。

      生:溪头躺剥莲蓬。

      师:你把刚才的趴送进去。

      生:溪头趴剥莲蓬。

      师:什么感觉呀!

      生:感觉很别扭。

      师:你理解诗人。

      生:感觉好像不对称。

      师:不对劲儿。你想说吗?

      生:感觉有点拗口。

      师:哦哟!是啊,其实这卧还有之意。但是放进去真的就想象一个卧,一个趴,你就没有一个的感觉。所以要说,你会想到侧卧,你还会想到仰卧,你还会想到俯卧。相信,一定是小儿选择的最舒服、最自然的动作。快看图。仔细观察,小儿的两个小脚丫,他卧在那儿,两脚——一起说!

      生:翘起来。

      师:你在草地上打过滚么?

      生:打过。

      师:你能想象,这画面后面,他还会怎么做吗?

      生:我可能想到了,大热天,卧着动作,还两脚踢着,还在那儿把莲蓬剥掉吃。

      师:用手比一比挺好,好象两只小脚丫。刚才你比划的真好,我们仿佛是他的两只小脚丫。(教师做手势,学生跟着做),对,前后——

      生:在踢。

      师:还可以(教师做各种动作,推,上下拍打,左右摇晃,代表小脚丫的动作),还可以——

      生:交叉。

      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句话,送他一个词儿。

      生:自由。

      师:加半句。

      生:自由自在。

      生:无赖。

      师:好诶!用上了这里面的一个词。你站着,一会儿我们再研究研究。

      生:休闲。

      生:随心所欲。

      师:无拘

      生:无束。

      师:自然

      生:快乐。

      师:诶哟,是啊,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看哪。这一个,想象出他卧在那儿那么活泼可爱的那份惬意和自由。哎,要说这个呀,有的时候,我们还会说,卧佛,指安静安闲之意。请同学们再看这幅图,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剥莲蓬。这个卧他还有静静地睡在那儿,这睡指的一动不动,你还能送他一个词吗?

    生:专心致志。

    师:你再说一遍。

    生:专心致志。

    师:真好!

    生:一丝不苟。

    师:真好!

    生:目不转睛。

    师:真好!

    生:一心一意。

    师:一心一意。

    生:认认真真。

    师:心无旁骛,一点杂念都没有。有可能他一动都不动,就在那静静地剥莲蓬,心里还想着不但自己吃,还要给干活的两个哥哥,更要给那年迈的父母啊!所以,同学们你们看,这一个字,一动一静,所以,古人常说:动若脱兔,静若处子。全出自小儿的这一个!精彩!再读这一句,体会这一个卧,读!

      师:最喜——

      生:小儿无赖。

      师:注意这卧一动不动,溪头卧剥莲蓬。想象,他的那活泼可爱,溪头卧剥莲蓬。难怪父母也最喜欢,我们也最喜欢,所以这诗句中可有一个字,那叫——

      生:最!(板书:中有醉)

      师:醉中还有最呀!

      师:最喜的是小儿,请你站起来,你刚才为什么送他一个词叫无赖

      生:无赖应该是非常的可爱,非常地孝敬父母就想到了这个词。

      师:咱们今天用无赖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

      师:但是,在我们有些时候,父母特别特别喜欢——

      生:无赖。

      师:喜欢你的时候,比如说那么调皮在家里,有的时候爸爸会说,瞧,你那猴样儿,瞧,你那熊样儿,说的是责备你,反而是——

      生:喜爱。

      师:喜爱之极啊!所以,越是喜爱,那不到是那种特别的高兴。就称他——

      生:无赖。

      师:给他掌声,他也挺可爱的。嘿,所以,说的无赖那是因为特别特别的喜欢!所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喜爱!诶,光喜爱这小儿,难道就不喜欢大儿和中儿啊?

      生:喜欢!

      师:为什么?说说看!

      生:他只不过书说最喜欢小儿,如果说他不喜欢大儿和中儿的话,他在这里面就不会夸大儿和小儿了。

      生:因为他写小儿的时候用了一个,最的意思是说三个儿子里面他最喜欢小儿。

    师:两个儿子也都喜欢。俗话说皇帝重长子,百姓爱幺儿啊!前者想到责任,后者是感到安慰。大家看图,试想,这小儿子能够这样开心快乐,不就是父母那样相媚好的和谐,两位哥哥的勤劳才让自己这么开心,这么无赖吗?长辈们辛苦换来的不就是小儿自己那卧剥莲蓬的自由自在吗?所以,最喜的啊,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哥哥,还有我们,还有诗人哪,看到这最喜,心中的情陡然升华,你羡慕这小儿吗?

      生:羡慕!

      师:你肯定羡慕,他太幸福了,你想想诗人辛弃疾,他怎能不喜欢哪!所以他按捺不住,写下诗句,读!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你瞧瞧这一个,不仅仅让我们想象这小儿的本身,又让我想到了这一家人的感情,实际上,就这小儿的一个,我还发现,就是小儿的这一个,还牵出了诗人的情感。我相信他也一定像刚才看到的那位男同学所说的。他通过每一幅图画的人想到了他自己,想到了他的童年,一定也想到了他的现在,他就像你们一样,更像窦老师一样,多么地羡慕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真无邪的童年的境界呀!同学们你们瞧瞧,咱们这么长时间就研究这个,我发现,就是这个,让我们所以的人都——

      生:醉了!

      师:而且还醉中——

      生:有最!

                                  文    

      师:也让我们所有的人在这中,真的体会一种特别的感情哦!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经不住,我也走上前来,想问问这一家人,现在呀,你们就是这一家的翁或者媪。翁在哪儿呢?

      师:老伯伯,你好!

      生:你好。

      师:你好!

      师:刚才听着你们的吴音,真好听啊!

      生:恩,还好。

      师:还好。老人家,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知谁家翁媪?你贵姓?名谁啊?

      生:我姓任。

      师:任伯伯。

      生:名则秦。

      师:名则秦。伯伯,在这五口之家,居住在茅檐低小的小屋子里,诶,我可知道杜甫说八月秋刀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大风要来了,你想像你们五口之家,也可能还有更多的人居住在这里,你就不觉得拥挤?生活的日子不觉得艰难?你怎么还这么乐乐呵呵的,这么幸福地欢欢喜喜地陶醉着呢?

      生: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很幸福。(掌声)

      师:还想再说了吗?

      生:我心里很高兴。

      师:心里很高兴,比什么都——

      生:重要!

      师:掌声给这位老翁。瞧瞧,这位老翁说的一句话,只要心宽就觉屋宽。所以茅屋人看小,我居舒觉宽。心宽比什么都重要!我心里高兴这一家人在快快乐乐地,和和美美的,再小的屋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师:诶,现在我是大儿,你们是诗人辛弃疾,谁愿意采访采访我,问我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也成啊!好的,来。

      生:这位儿子,难道你整天锄豆,不感觉累吗?

      师:你说,我累不累?

      生:在我看来,你该很累嘛!

      师:是啊,我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我的确辛苦,但这个可不是这个,我可不苦啊!所以你作过一首词那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祝福我这样的勤劳和勤奋,来年,今年的年底收成一定是——

      生:很好!

      师:你就用诗句告诉我吧!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谢谢你!掌声给他! 我们不用再问中儿,相信!中儿和大儿一样!

      生:很辛苦!

      生:也很勤劳。

      师:所以我们也会想起那首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诶,小儿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瞧他卧在那里的样哦!太招人喜欢了,太专心专意了,我们怎么忍心能去打扰他呢?就让他在那儿静静地剥莲蓬吧!好啊,坐好!亲爱的同学们,你看,通过刚才我们的对话。你们发现没有,我们感觉到就如翁说的那样这一家人生活虽然贫穷但是精神却很富有,所以他们安心,安逸,他们才这样幸福!可见这村居,亲爱的同学们,那也可以说是——(板书:安居)读啊!

    生:安居!

    师:让他们安心,让他们快乐,让他们幸福,安居,就能——

    生:幸福!

    师:用个成语。

    师:安居——

    生:乐业。(板书:乐业)

    师:再读!

    生:安居乐业!

    师:原来这村居,那是安居,自然就是乐业。亲爱的同学们,想想,古人的那句老话:心安茅屋稳,性淡菜根香。这是何等的惬意与幸福。看,这不仅仅是这一家人的安居乐业;也成了作者和我们向往的家园。这样的村居才是诗人追求的境界,这样的村居,才是生活的本质。所以虽说醉里吴音,实际上醉在——

    生:村居。

    师:更最在——

    生:村居!

    师:禁不住就让我们跟着美美的,轻轻的唱起来……(配乐《水调歌头》旋律起)

    师(吟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生:白发谁家翁媪?

    师:白发谁家翁媪?

    生(吟唱):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溪头卧剥莲蓬。(掌声)

    师:真美啊!情不自禁的我们把这美美的歌唱留在了心里……

    师:然,(音乐停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年迈的辛弃疾呀,却还没忘了临老的这线感慨哟!读!

    生:破阵子为陈同书赋壮词以寄之,

    师:宋

    生: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引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板书:醉里挑灯)

    师:看,美在村居,醉在村居的他,也没忘了醉里挑灯看剑。看似居安(板书:居安),实则——临老他想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借助辛弃疾的生平,看看你有没有要说的。

    生:我感觉辛弃疾比较艰苦,一生很可怜,而且还是抑郁而死的咧。

    师:的确,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一生可以接受一事无成的结局。但,难以面对的是晚年的凄凉寂寞,所以,回过头来,咱们再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课前我们感受的自由自在,那些天真无邪的羡慕。可以说羡慕有多大,忧愁就有多深。所以这醉中有最的最喜中,那真是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啊!谁还想说。

    生:我仿佛感觉到了辛弃疾在想他小时侯和他们这三个儿子相比,实在是差远了。

    师:他羡慕他们一家,是吗?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看到这一家人的幸福,请同学们看,我们也相信,他由谁家想到家乡,想到国家,那个时候的他,面对个人与国家的苦难,这才是最触及诗人心灵的,这才是醉里挑灯看剑,最让作者心碎的。所以,最终的辛弃疾,看似居安,实则——(板书:思危)读!

      师:居安

      生:思危。

      生:居安思危!

      师:请同学们现在看,同是里,却有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含义。感谢亲爱的同学们,由村居引发到我们最后的思考。也许诗过之后,沉淀的美好的思考才是我们下课以后再去细读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再好好背诵几首辛弃疾的名家诗篇。这样,我们才会对村居里的安居乐业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