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的核心资源:注意力理论综述

(2020-12-25 08:52:38)
标签:

管理学科

分类: 学科热点

一、引言

注意力最早是心理学领域运用的概念,也起源于心理学的研究,直到1957年,国外学者Dahl等首次把注意力引入管理学的研究范畴,认为管理者会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进而作出决策[1]。对于企业而言,决策是管理的本质,正确的决策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管理者需要运用他们的知识、注意力、信念等采取有益的战略[2]

梳理已有的相关文献,本研究借鉴张明等(2018)统计的国内外学者有关管理学中注意力研究的文献数量[3],按时间顺序对相关研究大致分为提出(1957—1997年)、起步(1998—2012年)和发展(2013—2019年)3个阶段进行综述,提出注意力不仅是有限的资源,更是企业的核心资源的观点,并对注意力基础观的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二、注意力理论综述

(一)提出阶段(1957—1997年)

在Dahl等(1957)提出企业的决策与管理者注意力配置密切相关[1]的观点后,学者们积极寻求注意力与决策者之间的联系,将决策者接收到的刺激因素与注意力紧密结合,剖析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如何配置有限的注意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Cyert和March(1963)在《企业行为理论》一书中,便提到了组织通过分配刺激因素来影响个人的决策过程[4],这些刺激因素引导了注意力。部分学者在研究组织决策的制定中对注意力配置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注意力惯序理论、模糊选择理论中的注意力结构等[5]

D’Aveni等(1990)延伸了注意力的概念,探讨成功和失败企业中管理者应对内外部环境时表现出的注意力焦点的差异[6]。然而,这些研究仅停留在注意力的内容(占据决策者意识的主导刺激因素)和注意力研究的过程(注意力配置的过程)来界定注意力的概念层面,并未对管理学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基于以上的研究,Ocasio(1997)发表在SMJ上的一篇文章全面阐述了企业注意力基础观的理论内涵,成为企业注意力相关研究的奠基性文献[7]。据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短短20年间仅SSCI数据库引用次数就高达764次,远远超过高阶理论发表20年间的引用次数590次[3]。这篇文章第一次系统地将企业行为与注意力结合起来,揭示出企业行为是企业如何引导和分配决策者注意力的结果[7],具体的作用路径可以简要概括为:环境(企业的规则、资源、文化和关系等)—议题(机会、威胁)和答案(解决办法)—沟通渠道(会议等)—注意力结构—决策者—企业行为。

(二)起步阶段(1998—2012年)

企业注意力基础观的提出为研究企业行为的学者们重新打开了一扇门,也真正迎来了学者们对注意力这一心理学概念的跨学科运用思潮。一些学者在认知科学、组织行为学和战略过程学派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注意力聚焦、注意力情境化和结构性配置等彼此相关的注意力原则,丰富了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尽管注意力基础观的引入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但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9年才出现第一篇该研究方向的文章[8]。相比国外研究较多的情况,国内研究情况借鉴张明等(2018)绘制的企业注意力基础观研究历年发文量趋势图[3]可以发现:1997-2012年国内外发文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数值较低,因此,企业注意力基础观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梳理该阶段的文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注意力的实施主体(高层管理者及团队)和对企业战略变化的影响两方面。

基于企业注意力基础观的研究,吴建祖等(2012)认为,高管团队注意力是高管团队利用理解组织环境和确定战略决策可能性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关注、编码、解释和聚焦的过程,这是对高管团队注意力的动态描述[9]。结合高阶理论的观点,本研究认为,高管团队注意力还可静态描述为:高管团队注意力是高管团队在受到潜在环境和组织刺激时,认知思维发生变化带来洞察力变化的范围,类似于“雷达屏幕”上的一个子集[10]。其他学者还给出了高层管理者国际注意力、监督注意力等的定义。

但是,仅从概念层面深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部分学者逐渐把注意力基础观与战略管理研究相结合,探究注意力和注意力配置对企业战略变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略注意力基础观[8]。一是聚焦企业内部,探讨管理者的注意力如何在危机中驱动、影响企业的战略变革。Cho等(2006)把注意力作为中介变量,以航空业放纵管制为背景,考察高管团队构成特征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揭示了产业环境的变化对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的影响[11]。二是放眼全球市场,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仅依靠本国资源的便利已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把注意力更多地配置于全球资源。Levy(2005)指出,高管的注意力配置对企业全球化战略有显著的影响,当企业高管关注外部环境,并考虑到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竞争对手、利益相关者与外交相关的环境问题等),企业更有可能形成扩张性的全球战略态势;当高管越关注内部环境(如董事会、所有者和最高管理层等),越不可能实行全球化战略[12]。此外,一些跨国企业的子公司为了获得母公司的资源支持,会积极寻找吸引母公司注意力的方法[13]

(三)发展阶段(2013—2019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力基础观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仅发文数量在成倍地增长,研究平台也愈来愈高,尤其是近几年,以许晖、陈守明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纷纷发表了研究价值颇高的大量文章。因此,本研究从注意力的种类、结合的相关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1. 注意力的种类

目前,管理学界有关注意力的研究种类丰富,主要分为创新、创业、环境、安全、政治及国际化注意力等。

(1)创新注意力的文献最多。一部分研究直接探讨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或创新战略之间的关系。例如,有学者认为,母公司的创新注意力会提高子公司的绩效,因此高层管理者表现出的对创新工作的关注程度,能够使企业更加重视并迅速识别企业可能获取的新知识、新技术等,加快新产品的引进进程,进而通过相应的转化途径为企业带来新价值。还有学者从创新注意力会发生转移的特点,解释其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机理。另一部分研究则把创新注意力作为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间接探讨。例如,国外学者Vuori等(2016)以诺基亚未能推出新一代手机为例,定性分析了创新注意力结构是如何影响共享情感,进而阻碍后续创新过程和结果,指出不能过于关注短期产品的创新而牺牲长期的创新发展[14]

(2)国际化注意力的研究也颇受欢迎。Hendriks等(2018)认为,公司高管的国际化注意力越低,越难以形成扩张性的国际战略[15]。国内足迹较大的公司通常更依赖国内资源,其国际化注意力较低。基于权力和管理自由度的调节作用,董临萍等(2017)指出,国际化注意力对企业国际化绩效有正向影响[16]。除了把国际化注意力作为企业行为的影响因素,部分学者还研究了影响国际化注意力的因素,如高管团队的职能异质性、国际化经验、教育程度等。

(3)关于创业、环境、安全、政治注意力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在最近两年才出现,均侧重于从注意力的配置角度进行定义。例如,创业注意力是指CEO在不同创业方案上的关注程度[17];环境注意力是高管团队对企业环境保护议题和答案投入的关注多少;安全注意力是管理者有选择性地注意某些方面的安全威胁;政治注意力则是指政治主体深刻影响议题识别、政策设计与执行等。

2. 与注意力基础观结合的相关理论

(1)高阶理论。现有的研究中,把高阶理论与注意力基础观相结合的文章最多,探讨高管注意力和高管团队注意力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从管理者认知角度着手,无疑是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且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高阶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信息处理理论,它提供了一种系统诠释高层管理人员如何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采取行动的途径[10],这与注意力基础观中涉及的关键情境———有限理性相一致,且二者均强调高层管理者的关键作用。因此,注意力基础观是对高阶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补充[3],从认知角度揭示了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

(2)企业增长理论。企业增长理论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企业内部动态活动如何影响企业行为,其基本的分析框架是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注意力基础观认为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7],如何将这种有限的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影响企业成长的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而先前的研究忽略了注意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Joseph等(2018)持续关注企业的成长问题,解释了注意力结构(特定单元内的专门注意力和单元之间的综合注意力)如何影响自下而上(刺激驱动)和自上而下(模式驱动)对新问题的处理过程,指出企业的成长是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的注意力模式重叠所产生的组织紧张中发生的,组织的紧张感可以增加注意力的强度,提高组织单元之间的竞争力[18]。该研究从企业的正式结构扩展到认知结构,并把组织架构的细分当做适合的和有价值的分析单元,可用于未来的研究。

(3)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是企业需要获取所需的外部资源和知识,并对其识别与理解,继而通过消化能力对这些资源和知识进行内化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而注意力基础观认为决策者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关注、编码、解释和聚焦组织议题和答案的过程,并没有把这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具体化,组织学习理论正好弥补了这部分的空缺。因此,组织学习理论是对注意力基础观的延伸。基于这一认识,Kim等(2016)开发了组织吸收能力(AC)和内部开放创新的综合框架[19]

三、注意力是一种核心资源

纵观注意力基础理论的相关研究及以上综述,本研究认为,注意力不仅是一种有限的稀缺资源[3,7,8],对于企业来说,它更是一种核心资源,通过合理利用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因素和资源与外部环境因素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根据巴尼(1991)的观点,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满足3个特征:一是此类资源必须能创造一定的价值,即创造价值性;二是重要的战略资源都是稀缺的,即稀缺性;三是这种资源必须是隐性或复杂的,很难被其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即隐性或复杂性。

(一)创造价值性

从管理者的认知视角而言,注意力是一种认知资源。高管团队的注意力是高管团队认知的一个重要反映,企业的每一个有价值的决策都离不开决策者正确的思维导向,指引着决策者对议题(指组织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机会和威胁等)和答案(指选解决方案的集合)的正确关注、编码、解释和聚焦[7],这意味着注意力可以被管理者配置在各种议题和答案上,为企业创造价值。有学者已经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高管团队配置在创新上的注意力越多,企业的创新效果越好、产出越大,更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而有的学者认为,注意力可以转化为一种决策认知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速度,提高企业绩效。因此,注意力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具有创造价值性的特点。

(二)稀缺性

基于管理者有限理性的假设,信息的丰富性导致注意力的稀缺性。管理者面临的信息是复杂多样的,来自外部环境(机遇、威胁、行业竞争和竞争对手)和内部环境(资源、能力、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双重信息,都会分散管理者的注意力,难以聚焦于某一特定的方向。企业高管进行决策时,不可能接受并解析企业面临的所有信息,其处理信息的能力更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高层管理者的注意力是一个组织的稀缺资源,需要将其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那些由财富创造的不确定性、不连续性所带来的创业机会,促进企业业绩的持续增长。因此,注意力具有稀缺性的特点。

(三)隐性

从注意力的测量方法或工具可看出,管理学中涉及的注意力极难被准确地测量或量化,不仅因为注意力是复杂多变的,更是隐性的。尽管目前最普遍的统计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法,但存在的局限显而易见,如主观偏见和个人风格等问题[3]。对企业而言,这种难以被竞争者测量或模仿的特点,未尝不是一种可以创造独特优势的机会。有学者认为,环境注意力是企业的隐性资产,主要通过干中学与经验积累获得。经验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判断,进而影响其注意力的配置。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关注的议题和答案与缺乏经验的管理者不同,因此,这种隐性资产是企业的隐性资源,注意力具有隐性的特点。

综上,注意力具有创造价值性、稀缺性和隐性等特点,是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合理配置注意力,就是合理配置资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可以作为战胜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来源的一系列资源和能力,核心资源便是可以创造核心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的资源。因此,注意力是一种核心资源。

四、结论与未来研究建议

(一)结论

把注意力概念引入企业研究的领域,无疑是管理学研究的一大突破。虽然很早就有学者将管理者认知作为影响企业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注意力作为认知资源还是近几年才被挖掘。因此,本研究认为,注意力无论是认知资源还是有限的稀缺资源,它最终都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二)未来研究建议

1. 丰富注意力的理论内涵

现有的研究对注意力的概念挖掘不够深入,仍然停留在延用Ocasio(1997)企业注意力基础观中对注意力的定义和解释,未来研究应该着重挖掘现有研究中对注意力定义的不足之处,拓展对注意力概念的理解,挖掘更多的特点及研究价值[7]。不仅从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稀缺资源去定义和研究,还可以把注意力作为一种核心资源去深入挖掘其内涵,从而拓展注意力基础观的相关研究。

2. 实现与更多理论的深度融合

除了本研究所述结合的几种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依赖理论的研究潜力巨大。从市场角度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政府的力量较大,企业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性还是很大[3];从注意力特点来看,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资源[7],心理学上把注意力当做一种认知资源,作为一种个人层面的认知现象[20],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企业的决策需要个体认知思维的驱动。所以,注意力基础观与资源理论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3. 拓展注意力基础理论的深入运用

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注意力的配置方面运用较多,其运用程度远远不够,如很多学者提出了注意力配置的概念,但还没有深入挖掘这种配置的深层机理、如何配置及怎样配置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对注意力运用的研究,并探寻影响注意力的因素,注意力发挥作用的机理及注意力对科学决策、创新创造的影响等。


作者:吴晨霞     来源期刊:《经营与管理》2020年0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