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员工无力感的表现、成因与领导者的赋能之方
(2020-09-10 09:00:30)
标签:
管理学科 |
分类: 学科热点 |
在单位发展过程中,一些员工会出现消极懈怠、情绪低落、工作无力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单位的发展进程。从本质上来说,单位员工的无力感集中体现为胆识不足导致的“心无力”、动力不够导致的“精无力”、意识不强导致的“神无力”、体能不健导致的“肌无力”、能力不足导致的“技无力”。因此,高效、快速、平稳、创新推动单位发展,多维度、高强度、精细化改变员工的无力状态迫在眉睫。
一、单位员工无力感的常见表现及成因
第一,胆识不足——“心无力”。在单位中,员工常会遇到胆识问题引发的无力感。一方面,有些员工虽然智商很高,但情商不足,缺乏察言观色、沟通协调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将想法和建议妥善向上级领导者展示出来,结果自身不被重视、建议不被采纳,想要努力贡献却无处着手,“奋进心无力”;另一方面,有些领导者具有强势型管理性格,处事风格雷厉风行,对待员工严格苛刻,面对这样的领导者,员工想要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会心存忧虑、不敢尝试,久而久之,便锐气殆尽、得过且过,“上进心无力”。
第二,动力不够——“精无力”。单位员工精神动力不足主要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一是物质激励不够,缺乏基础精神动力。现阶段,更高水准的物质保障、更诱人的职务晋升是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重要手段,但有些单位往往本末倒置,习惯于“低成本、高输出”,使员工压力大、动力小。二是情感照顾不够,缺乏高阶精神动力。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员工遇到困难挫折、情感失落、伤心沮丧的时候,有些领导者过分注重工作管理而忽略人情照顾,过度强调工作结果而忽略过程关怀,使员工不能体会到工作中的快乐与温暖,三番五次之后,便会使员工产生一种冷漠心理、麻木心理,一旦这种冷淡意识扎根结果,便会从根本上制约员工的积极性,削弱员工的战斗力。
第三,意识不强——“神无力”。单位员工缺乏努力奋进、创新进步的意识集中体现为神志模糊、意志迷惘,其成因有二。一是单位环境氛围不佳。有些单位的工作清闲散淡,员工过惯了无欲无求、平凡简单的日子,懒散的氛围侵蚀了员工的进取心态;有些单位骄奢、攀比之风盛行,恶劣风气制约了员工积极进取的心态;有些单位的部分员工嫉妒心、私利心严重,看不得别人好、他人强,处处干扰其他员工奋进,不良的内部环境借助外界压力给员工的积极思想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其“神不守心、行不依志”。二是家庭生活处理不当。家庭和工作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但有些员工不能较好地协调家庭与工作的关系,过分看重家庭生活,以至于不能安心工作、高效工作、积极工作。
第四,体能不健——“肌无力”。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健康程度和其精神状态呈正相关。随着人们对工作质量、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其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一方面,长期的办公室工作带来了常见的职业病,如颈椎病、眼疾、肩周炎等,这些病症使员工难以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加快,员工的体能锻炼极其匮乏,再加上饮食、作息不规律等问题,员工普遍存在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如“三高”症状、慢性病等问题,身体的不适严重干扰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五,能力不足——“技无力”。新常态下,单位对员工的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员工层面却普遍存在技能不足的现状。一方面,现阶段单位的工作节奏普遍较快,单位员工缺乏充足的时间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身技能;另一方面,现阶段有些单位虽然进行员工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但是普遍存在“走过场”“装样子”等问题,深刻的原理讲不明白、专业的知识讲不深刻、高超的技能传不到位,尽管员工有志气、有勇气,但是没能力、没技术,也只能望洋兴叹、无能为力。
二、单位员工无力感的赋能之方
单位员工无力感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同时,单位员工无力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重大的,迫切需要领导者给予关注和解决。从个人层面来说,员工长期的无力感容易使其精神萎靡、意志消沉,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容易使其孤独无助、自卑脆弱,不利于个人工作顺利进行;容易使其自暴自弃、精神抑郁,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容易使其性格孤僻、情绪暴躁,不利于个人创新进步。从单位角度来说,员工的无力感具有叠加效应、传染效应、连锁效应,若不在萌芽状态将其消除,则会使其逐渐增长蔓延,个别员工过多、过度、过量的无力感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使其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还会逐渐蔓延至其周边更多员工身上,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影响整个单位的环境氛围,一旦单位文化环境被这种无力感覆盖,单位发展将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克服员工无力感、为员工重新赋能迫在眉睫。消除员工无力感,为员工重新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员工个人层面,打造员工过硬的身体素质,给身体赋效能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身体素质过硬才能有更积极的工作态度、更敏捷的思维方式、更持久的工作时间。身体状态不佳,将直接影响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消除员工的无力感,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员工打造过硬的身体素质。
第一,构建健身平台,督促员工加强身体锻炼。不同员工从事的工作不同,涉及的工作内容也不同,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员工极其缺乏身体锻炼,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三高”症状等是这类员工的“标配”病症。而构建健身平台,督促员工在空闲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员工体质,使其避免疾病的困扰。
第二,组织文体活动,要求员工加强身体锻炼。即便单位构建了健身平台,部分员工仍会由于惰性而不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对此,可以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强制性要求员工参与,以“硬手段”间接增强员工身体素质。
第三,开展健身培训,引导员工加强身体锻炼。员工不进行身体锻炼,一方面是懒,另一方面是不知其中要害。因此,单位应开展健身培训,让员工明白健身的益处,通过教科书式的讲解,让员工了解正确健身的方式方法,激励员工主动参与健身锻炼。员工身体素质好了,才能有精神、有状态做工作、搞发展、谋创新。
(二)从领导管理层面,培养员工积极的工作面貌,给精神赋势能
员工工作不被重视、工作成果不被认同等,都会使员工心生挫败感、感觉沮丧。因此,为了从思想上给员工加油打气,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员工,提高其受重视程度。尊重员工是使员工不忘初心、鞠躬尽瘁的根本要求。虽术业有专攻,但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员工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值得尊重的,不能因其工作不熟练而对其轻视慢待,不能因其工作职务低而对其横眉冷眼,不能因其工作态度过于严肃而对其冷嘲热讽,而应在尊重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合理疏导、科学领导,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备受重视,而不是被无视、轻视。
第二,鼓励员工,增强员工使命感。“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有些领导者不能看到员工有一丁点失误,不能容忍员工存在一点点错误,在员工成长初期就将其牢固囚禁在了怯懦的牢笼里,使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消磨殆尽。领导者要拥有宽宏的气度,能够在员工犯错时合理地指出并给出改正意见,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谩骂;能够在员工缺乏自信时给予强大的精神鼓励,而不是一棒子打死,彻底否决其能力;能够在员工骄傲自负时采取强硬的压制手段,而不是坐观其变、任其发展。领导者应适时、适度给予员工适当的激励,以正激励促进其发展,以负激励鞭策其进步。
第三,培育员工,提升员工自信心。员工缺乏自信便会自卑、自闭,而员工缺乏自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技能不强、认可不够,因此,单位应强化培训工作和教育工作。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单位的发展和员工素质的提升、技能的提高紧密相连,在做培训工作时应坚决杜绝“老套知识离不开口、样子工程离不开手”,要把真功夫、真本领、真技能教给员工,让员工学得明白、学得深刻,增强员工的知识自信、技能自信和思想自信,培育员工成为思想上的明白人、技能上的强人、单位中的能人。
(三)从管理体系层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给行动赋动能
员工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能力强的员工被赋予繁重的任务,却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就容易心生不公,产生无力感;单位选拔了德不配位或能岗不符的人选,也会使员工内心愤懑,产生无力感;员工想做事情,却发现处处被刁难、步步行不开,更容易心有余而力不足,产生无力感。因此,唯有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充分保障员工适当的权利,才能使其消除无力感,获得强大的发展动能。
第一,构建合理的分配机制。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是体现公平公正的重要手段,其不仅体现在任务分配上,也强调利益分配,使员工劳有所得、付出与回报相匹配。公平公正是对员工尊重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员工踏实工作、用心工作、积极工作。
第二,建设科学的奖惩制度。员工犯错理应惩罚,但罚应有度;员工有功理应嘉奖,但奖应有节。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表现欲和求胜心,使员工在迷茫无力之时获得鞭笞动力,使员工在自我膨胀之时获得约束压力。
第三,建立完善的授权机制。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独特的处事风格和办事技巧,领导者不应为员工的工作方式方法设限,应对员工充分赋权、适时介入,使其能够在职权范围内,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实践、加强创新,致力于打造更优异的业绩。这样既体现了对员工的尊重和重视,也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谓一举两得。
(四)从单位文化层面,打造创新互助的单位文化,给心灵赋热能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位亦是如此。单位环境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消极、懈怠、无力的单位环境总会带来低俗的工作内容、落后的工作方式、陈腐的工作模式,因此,为员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工作环境,积极打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共赢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第一,构建创新平台,打造乐于创造的文化氛围。创新是单位发展的核心动力,是驱动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员工只有找到了创新的平台,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开拓思维、点燃思绪,理论联系实际,化无力为有力,转无形为有形,变无为为有为。
第二,建立互助体系,打造团结共赢的文化氛围。在集体发展中,一个人的发展不是发展,一群人的发展才是发展,团队需要依靠个人的不断进步方能强大,而个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是团队强大的基石,没有团结力和凝聚力的团队就是一盘散沙。只有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够与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一条心。
第三,构建监管体系,抵制外界的不良风气。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颇多,诸多不良的社会文化会铺天盖地地涌进单位文化中来,因此,单位应建立健全单位文化评判机制、肃清机制、整治机制和修缮机制,对不良的外界文化及时诊断、及时发现、及时肃清,倡导吸取精华,抵制全盘接受。
作者:张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