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公务员的职业认同及其形成机制
(2019-09-29 08:49:09)
标签:
管理学科 |
分类: 学科热点 |
公务员职业化是公务员制度发展与完善的重要内容, 是改进政府工作流程, 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2016年底, 我国公务员共约719万人, 其中“85后”公务员约180万人, 约占总数的26%, 新生代公务员日益成为政府部门的主力军。与以往代际群体不同, 新生代公务员有着更为多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等, 其在政府部门工作中自我同一性的建构、职业身份感与归属感获得等职业认同问题, 是公务员管理过程中亟须面对的研究议题。回顾我国公务员职业化进程, 剖析公务员职业认同的内涵与特征, 通过个案研究建构新生代公务员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 厘清其影响因素, 提出提升策略, 有助于推动我国公务员职业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 指导新生代公务员在政府组织内的职业成长。
一、公务员职业认同的内涵与特征
(一) 公务员职业化进程
近年来, 我国公务员职业化得到了巨大发展。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下称《公务员法》) 实施。2013年, 《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 (试行) 》出台, 对公务员公开遴选的原则、程序、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2014年, 中共中央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在吸收多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新形势、新任务, 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2015年, 《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印发, 是公务员职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同年,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对新进入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的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16年,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 (试行) 》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 (试行) 》印发, 推动了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关于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公务员职业道德是公务员职业活动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是公务员政治信仰、工作宗旨、职业理念和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 对引导和规范其正确履职尽责具有重要作用。
从《公务员法》到一系列公务员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 都预示着公务员作为一项职业正在日益发展与完善。公务员职业化的进程, 明确了公务员应达到的职业水准、应承担的职业责任、应遵守的职业道德以及应提倡的职业精神, 促使公务员, 尤其是新生代公务员, 更明确自身岗位职责, 清楚职业发展通道, 降低职业落差, 形成更清晰的职业体验与认知。
(二) 公务员职业认同的内涵
随着不同学科视角下认同理论的发展, 学者们开始将认同概念引入职业研究中, 探讨个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福格特(Fugate) 指出职业认同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职业维度上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识别。[1]职业认同可以理解为个体通过对所从事的工作的原型特征来定义自身的程度。比多(Beddoe) 指出职业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部分, 包括个体在组织情境以及职业化过程中形成和分享的态度、价值观、知识、信念以及能力等。[2]特纳和耐特(Turner&Knight) 进一步指出职业认同是在工作场所中个体如何感知彼此以及如何被他人感知;职业认同并不是恒久不变的, 个体行动会重塑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也会改变社会对职业的既有看法。[3]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本文提出公务员职业认同既表现为一种稳定状态, 即公务员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认知、体验与情感, 也是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 即公务员努力形成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相对连贯和独立的认知过程。
(三) 公务员职业认同的特征
相比其他认同形式, 公务员职业认同有其独有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政治稳定性、个体一致性和认同过程性三个方面。
1. 政治稳定性
如前所述, 政治认同是公务员多重认同中的高层次认同, 是公务员职业认同的基础。公务员群体对政治体制的认同程度直接反映了我国深化改革的实际效果, 体现了政治系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4]职业认同是公务员进入到具体工作场所后, 对所从事职业形成的认知、体验与情感, 具有稳定性, 如社会心理学家阿什福斯和克雷纳(Ashforth&Kreiner) 指出, 组织中的个体需要相对安全和稳定的自我认识, 才能在组织中发挥作用。[5]公务员职业认同水平会随着公务员职业体验的深入和发展而不断累积, 职业认同一旦形成便会内化到公务员行为表现中, 对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表现起到稳定积极的作用。
2. 个体一致性
职业认同是个体认同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发展会与其他认同形式日趋一致,
有助于公务员形成综合本质自我认同。作为职业领域的同一性,
公务员通常会尝试回答“我现在正在从事的职业是什么样的”来代替回答“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切普和约翰逊(Chope&Johnson)
也指出职业认同是个体经验、技能、兴趣、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一体化,
3. 认同过程性
职业认同的过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职业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既要求公务员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探索所处的职业环境并形成积极职业认知, 同时也要对自身经验和内外环境不断进行解释和再解释。其二, 认同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基础上形成的过程, 这一过程会受到动机、认知、权力关系以及心理动力过程的影响。[8]个体通过职业认同在工作中不断协调内外部期望, 使得自己和所从事的职业变得有意义。[9]
二、新生代公务员职业认同的形成机制
认同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粗浅理解到深入思考,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转变的过程。新生代公务员的职业认同同样要遵循这一动态发展过程。在个案研究与深度访谈基础上, 本研究提出新生代公务员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包括了“职业预览—职业情感/职业认知—职业认同”三个阶段, 最终外化为公务员的职业行为。
(一) 认同起点:职业预览
新生代公务员职业认同的形成从职业预览开始, 职业预览是其进入到政府部门工作后, 接触和了解到全面真实的有关公务员工作与岗位的信息。新生代公务员在职业认同初期通常是通过职业预览形成对公务员职业的最初体验与感知, 这一阶段的体验与感知大都以感性认识为主, 从自身对公务员职业的兴趣与爱好出发。新生代公务员通常在入职前后对公务员职业的看法出现了不同,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公务员工作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
通过深度访谈可知, 新生代公务员对公务员职业认同的起点在于对公务员职业的预览, 在入职初期, 通过入职培训、各种学习、工作体会以及同事交流获得更多公务员工作相关的信息, 对于其职业认同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认同重点:职业情感共鸣与职业认知累积
新生代公务员在职业发展初期对“公务员是个什么样的职业”有了初步的认知, 也意味着其逐步明白作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认同公务员职业是应该的。这便具备了一定的认同动机。在访谈过程中, 发现进入政府部门工作3~5年的新生代公务员对公务员职业的认同包含了职业情感共鸣和职业认知累积的双环节。
职业情感共鸣这一环节有助于唤起新生代公务员职业身份的获得感。也有访谈对象在具体工作中有着不少负面情绪, 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对职业的情感共鸣, 同时也包括了对职业的认知累积, 对职业的理性认知过程是职业认同形成的又一关键环节。良好的职业情感共鸣与职业认知累积过程是职业认同形成的重点, 通过这一双环节的活动和经历, 新生代公务员对“公务员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不再是感性的体验, 更多从情感共鸣和理性认知的角度去看待自身的职业, 是其职业认同的形成中不可忽视的阶段。
(三) 认同焦点:职业认同稳固
在认同起点与认同重点两个阶段的基础上, 新生代公务员的对于“公务员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有了系统清晰的认识。一方面, 新生代公务员对自身职业有了更加清晰明确的体验与认知, 对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 经历过职业落差的新生代公务员也会重新适应工作环境, 在工作中找到获得感, 从而对公务员职业形成稳固的认同。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 此时的新生代公务员职业认同大都形成较为稳固的状态, 对公务员职业的态度、价值观、知识、信念与能力等都有了稳固的认识, 推动新生代公务员在政府部门中不断获得自身发展。
综上, 本研究提出了新生代公务员职业认同形成的三阶段, 从认同起点职业预览开始, 经过认同重点的职业情感共鸣与职业认知累积双环节, 到认同焦点的职业认同稳固。任何一种认同形式的形成与发展, 最终都要外化到个体行为上。新生代公务员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会影响其职业行为的选择, 通常来说, 高职业认同的新生代公务员在工作中会更加投入和主动, 致力于政府内外事务中;同时, 他们会将自身发展与政府发展相结合, 有着更强的公共服务动机和意愿。
三、新生代公务员职业认同的提升策略
(一) 培育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务员职业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 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培育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务员职业观, 有助于从根本上防止公共权力异化和公务员职业异化, 有助于新生代公务员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公务员职务、权力的界限, 有助于新生代公务员远离行政腐败和官僚主义。
具体说来, 作为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主要承担者, 新生代公务员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科学职业观, 以支持自身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作为政府部门, 在提高新生代公务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的同时, 应通过各类交流学习, 积极引导新生代公务员职业观的形成, 从信念层面上引导其对自身职业的认知, 帮助新生代公务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 完善基于分类管理的公务员职业标准
公务员作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 属于一种职业, 并非权力的象征。在公务员分类管理基础上, 党和国家应逐步出台更加细致规范的公务员职业资格标准, 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准入门槛和建设标准, 为提高公务员职业认同水平提供支持。
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相应要求, 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不同的公务员类别对其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依次进行分析和规范。在职业概况方面, 在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的基础上, 对公务员的职业名称、定义、等级、环境条件、职业能力特征、培训要求与鉴定要求做进一步深入分析, 推动公务员专业队伍建设和发展。在职业基本要求与工作要求方面, 应进一步明确公务员职业道德与基础知识, 并从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对公务员各项具体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描述。
通过完善基于分类管理的公务员职业标准, 一方面, 促使新生代公务员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工作内容、工作所需技能与知识, 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等基本情况, 对其职业认同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推动政府部门在进行公务员招考环节设计上, 从公务员职业标准选取更精确的考核指标, 更准确地识别与公务员任职资格条件相符的候选人, 确保新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新生代个体具备公务员的基本政治素养和知识技能。
(三) 塑造基于职业道德的公务员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认同的表现形式之一, 用职业意识来整合与激励职业人的思想与行为是职业认同作用机制之一。重塑公务员职业意识, 核心在于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公务员职业道德是公务员政治信仰、工作宗旨、职业理念和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 对引导和规范公务员正确履职尽责有着重要作用。
具体说来, 作为新生代公务员, 要从“忠于组织、服务人民、爱岗敬业、清正廉洁、工作作风良好、办事求真务实、为人诚实守信”七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10]
通过职业道德的不断提升重塑职业意识, 进而提升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对政府部门而言, 应根据新生代公务员所处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特点, 加强分类指导, 提高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意识重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公务员管理中, 根据新生代公务员的职业性质和职责任务, 建立健全适合部门特色的职业道德规范, 并建立诚信档案, 将诚信记录作为新生代公务员考核、使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 在新生代公务员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教育、党规党纪和廉政教育,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通过上述实践活动的开展, 培育新生代公务员基于职业道德的职业意识的塑造, 引导其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四) 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公务员职业指导
大数据时代对新生代公务员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 对新生代公务员开展职业指导是提升其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首先, 运用多种线上线下沟通方式拓宽新生代公务员职业指导渠道。政府部门中领导与下属、公众的沟通方式日益多元化和虚拟化, 这既给新生代公务员的沟通带来了便捷性和及时性, 也给新生代公务员工作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冗余与“噪声”。系统分析大数据时代下不同沟通对新生代公务员职业体验与感知的差异性影响, 既通过传统面对面沟通方式对新生代公务员进行职业指导, 也可采取在线互动等虚拟方式进行沟通指导, 丰富的沟通渠道有助于提升新生代公务员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其次,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新生代公务员职业成长需求进行精准识别。新生代公务员的职业成长需求是多元的, 不同部门、不同岗位, 以及处在人生不同阶段上的新生代公务员其职业成长需求是不同的。对政府部门新生代公务员入职后各类信息数据的加工处理, 能较好地识别和预测其职业成长需要所属层次, 进而判断其职业认同的程度, 引导其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