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棕榈滩
棕榈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16
  • 关注人气: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幻神秘的艺术~云南面具

(2016-05-11 15:13:21)
标签:

收藏

云南面具

分类: 曾经见识

世上的事真是无奇不有,好端端的一张脸,偏偏要用一样东西来把它遮掩,或者来进行装饰,以造成意外的观赏效果。人们对这样的东西没有觉得怪诞,反而还格外喜欢它,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东西?那就是在云南无处不见的面具。面具能够给人们以怎样的想象,面具下面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神秘的气息、奇幻的造型,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去想像、去探寻。

面具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多少年来它一直伴随着人类,只要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依然无能为力,只要人们的心理需要还不能得到满足,面具还将沿着历史的轨迹陪伴着人类发展下去,并逐渐由主要的宗教形态演变成一种民俗文化,从使人盲目崇拜到给人以心理的慰藉,从使鬼怪恐惧的狞厉,到使人喜爱的多姿多彩,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

云南在历史上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因而从中国内地流传而来的面具,在形式上和种类上也就比其它地方多,流传范围也更广。如今这门古老的艺术在许多地方消失了,在云南这个神奇、偏僻的地方,还在流传着、使用着,被人们崇拜着。而且发展为新奇怪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当地的人们将其运用于娱乐、演艺、祭祀等各种活动,而外地的来客,则被它自然的神韵、原始的气息、独特的造型所吸引,将其作为陈设和欣赏的稀罕物。云南面具以其独有的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在民间文化的土壤中扎根很深,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云南面具形制多样,造型丰富,内涵深邃,种类很多,我们先从宗教礼仪面具探寻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将人类生存的世界划分为相互隔离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比如天与地、神与鬼、阳间与阴间,凡人是无法与这两个部分相通的,只有巫师能借助神力将这两部分连在一起。巫师沟通此岸与彼岸的活动被称之为跳神,而跳神时,巫师就要戴上面具,使旁观者产生巫师已经同神灵合为一体的感觉,跳神面具应运而广泛流传。

http://s1/mw690/004gOIuvgy71BcdSphu00&690

    云南最有特点的跳神面具应当是藏族面具了,这种面具不是供观赏使用,而是为宗教服务的。在藏族地区的寺庙里,每当举行跳神法仪时,就有众多戴着面具的神鬼角色出场。这些面具多达数十种,全堂出场蔚为壮观,让人震撼。其做工精良、造型奇异、色彩斑斓,显示出雪域文化空灵超凡的气质,既让人恐惧,又令人向往。

    节祭面具无论数量还是形制,都是云南面具中比较多的。云南有26个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节庆活动。每当节日到来时,除了穿上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奇幻神秘的面具也成了人们乔妆打扮的重要物品。戴上面具,遮掩了人们的真实面貌,抛弃了世间的烦恼,人的本性就可以尽情地发挥出来,恣意去同庆共祭,迎神祈福。

http://s7/mw690/004gOIuvgy71BcdVEMe96&690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因地域的影响,它的面具数量最多,形式最多,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彝族的纸扎面具,先用竹条、竹篾扎好框架,再裱上纸,涂上鲜艳的色彩,充满质朴生活的味道。

    画有虎头的葫芦瓢面具是彝族的独创,造型粗犷豪放,独具韵味。将葫芦一剖为二,民间艺人用鲜艳的色彩勾画数笔,再用烧红的火钩在表面戳些黑麻点,便俨然成了虎虎生威的兽中之王了。这种简朴写意的表现手法,显露出人类童年的稚趣,表现出强烈的动感和非凡的气势,形成了放纵不羁的艺术风格。

http://s3/mw690/004gOIuvgy71Bce11KO72&690
    数量最多的是木制面具,选取纹细丝顺,不易变形的木料,先砍成大样,画上墨样后用凿雕刻。高明的艺人是不需要画稿的,用一把斧头和几把尺寸不同的凿子,便可以放刀直劈。在云南少数民族的眼里,神灵是没有统一规范的,这就给民间艺人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像力的空间。因此每个民间艺人创作的面具是不相同的,比如:同为天公、地母面具,有的朴拙自然,有的浓妆艳抹。
    虽然造型五花八门,但是不管是人,是鬼,还是神仙,都力求变形夸张,其目的就是要让信仰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出,以保持他们与面具所代表的鬼神,在心理上的距离。

http://s8/mw690/004gOIuvgy71Bcegkmj57&690    节庆歌舞表演面具,主要流传在傣族和壮族之中。傣族在节祭日都要表演孔雀舞,传统的孔雀舞并不像今天那样拟人化,舒展动人。在过去的年代里,表演孔雀舞者必须戴上面具。这种面具多用木头雕刻而成,五官清秀,面呈粉白色,头戴莲花边塔式花冠,容颜安详。

http://s12/mw690/004gOIuvgy71BcekzoL0b&690    在跳孔雀舞时,还要配上戴着面具的动物或人。这些配角的面具用纸制作,一般在泥模上一层层糊纸,干后剥离下来,再涂上颜色,最后还要涂上蛋清或上清光漆,这是一种质朴简洁的面具,透露着原始的信息。

http://s5/mw690/004gOIuvgy71Bcesppic4&690

壮族节庆时使用的面具较多,而草人面具是独具一格的。云南壮族在农历正月开年节时,为祈祷人寿年丰,要表演穿着草裙的草人舞。演员戴着草编的面具,这种面具面庞呈片状,面积比人的脸大约三分之一,鼻、眼、嘴、耳用细草辫盘结后扭结成型,固定在面部,脸下部缀草须,顶部横绕一圈草箍,还有一对弯曲的草编牛角,面部表情如哭似笑,充满自然的情韵和原始美的气息。

http://s4/mw690/004gOIuvgy71BceFtVV53&690

镇宅面具的数量和形式是最多的,云南许多民族都在使用。我们中华民族对于家庭有着特殊的感情,谁也不希望外来力量破坏家庭宁静平和的生活。对于处于农耕社会的古人来说,除了野兽和强盗之外,最令人恐惧的就是冥冥之中的魑魅魍魉了,这是一切病疫和灾害的渊薮,会威胁到家庭的安全,人身的健康和生存,有什么办法能对付这些邪恶势力呢?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五花八门的镇宅之术。

在住宅装饰兽面辟邪的习俗,恐怕是所有镇宅术中历史最久远的了。商周文化遗址就出土过一种名为“铺首”的青铜铸件,两汉时期用兽镇宅已成为社会上通行的惯例,到了唐代挂门神像更为流行了,而挂虎头的习俗则多保留在南方。今天由汉族移民带来的悬挂“吞口”习俗,仍流行于西南地区,而以云南较为普遍,这也是在云南是最为常见的镇宅术。使用时在房屋正门的正上方,挂上一个形似老虎口含利剑的兽头,当地人称之为“吞口”的辟邪神物。这样人们就不再担心危险的发生,晚上睡觉也感觉安定得多。

http://s3/mw690/004gOIuvgy71BceIuYid2&690

云南各地的吞口无论在什么地区,无论用什么材料或什么造型,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都以虎为原型。以虎卫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最早用于镇宅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唐代后演变成秦琼和尉迟恭。门神是负责捉鬼的,而消灭鬼的任务便把它交给了老虎,即由这两位门神将鬼“执以饲虎”。老虎勇猛无畏,把鬼当作老虎的饲料,可见古人对老虎的敬畏和对鬼的痛恨。因此吞口就被设计成老虎的模样,獠牙突出,目光凶恶地高悬门上,吞食一切敢于来犯之敌。这些镇宅面具,以其摄人心魄的造型,悠久的传统,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兢兢业业地担当着警戒百鬼,卫护安宁的职责。

    当来自内地的汉族移民将悬挂吞口的习俗带入云南后,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又将各自的生活、信仰、风俗、文化融入吞口之中,使之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汉族的吞口大多带有一柄长把,依旧保持着木勺的形状。 这样人们就不再担心危险的发生,晚上睡觉也感觉安定得多。
   镇宅面具传入彝族地区后,与这个民族崇拜虎的传统结合在一起,成了最能表达彝族文化精神气质的象征符号,他们在绘制吞口时,总是想方设法突出其猛虎的特征。 口含利剑是吞口的重要标志,剑是道家的法器,用在吞口上,古老的镇宅面具,便顺顺当当抬高了自己的地位,更能获得民众的认可,而道教也利用这柄剑降服了巫教的看门猛虎。

http://s5/mw690/004gOIuvgy71BceQQCMb4&690    口吐长舌是吞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古人对吐舌的怪物是怀有畏惧心理的,用这种可怕的形象来镇守家门,驱赶邪恶也就在情理当中了。

http://s1/mw690/004gOIuvgy71Bcf5q6Y20&690
    水族的吞口比较厚实,在外观造型上各种吞口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尖耳、宽鼻、獠牙、口含木剑,但是面部表情与着色细节的不同,代表着该吞口的不同功用,这是其它民族吞口所没有的特点。

http://s14/mw690/004gOIuvgy71BcfmRJj4d&690

戏剧面具是表演地方戏使用的,它体现着角色的身份、性格、本领、作用及正反性质,观众一看便明了。藏戏演出时使用的面具有十多种,它是用毡片制作的,造型粗犷原始,整个面部为扁平的桃心形,上方有个箭头形的装饰物,下腭和两颊贴着长长的山羊毛,脸上还镶嵌上海贝、玛瑙和绿松石。面具的额头正中,装饰有金色的太阳和月牙。同一形制的藏戏面具,色彩却千变万化,以此来表现所代表人物庄严、正直、温和、奸诈的不同性格。

http://s14/mw690/004gOIuvgy71Bcfr0OVad&690
    傩在中国远古时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它所形成的面具戏,至今仍在狭窄的地域内活动和流传。现在云南东北部流传的端公戏,就是古老的傩戏。“端公”也就是巫师、法师、坛师,因主持“坛门”(戏班)执演剧目,并在演出中渗入若干宗教内容,人们便把这种戏剧称之为“端公戏”。端公戏演出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有的角色戴着面具上场。这些面具全部都是木雕彩绘,种类较多,每只代表一种神灵,形制古朴充满“古气”。

http://s5/mw690/004gOIuvgy71BcfuFVOe4&690
    云贵交界处保留着一种带着面具在场地上演出的民间戏剧,人称“地戏”,是一种独特的军队傩戏。演出时沿袭“军傩”中蕃汉也即鬼神对阵的模式,不演文戏只演武戏。由于地戏在娱乐之外又带有驱邪求吉的性质,剧中两军对垒又隐含了人妖对立的喻义。这种面具色彩斑斓,人神虎龙、各呈姿态。用木雕刻时仅以墨线大致勾出盔顶、盔沿、双眼及下颌的位置,便用刀直接雕刻。待木胎成型,就用砂纸细细打磨,使各处的线条变得圆润柔和,最后着色、涂油,还给面具配上小圆镜片,给老将装上胡须。
http://s12/mw690/004gOIuvgy71Bcgypbd4b&690    流行于云南澄江的关索戏,也是戴着面具表演的地方戏。面具为纸质彩绘而成,面孔和冠相连,冠上依角色需要,分别饰以缨球、圆镜、珠子等物,装饰得堂皇漂亮。面孔色调及画法略似于京剧、滇剧,戴起来很是生动。

http://s2/mw690/004gOIuvgy71BcgD4DDb1&690    
    此外还有丧葬礼仪用具,壮族老人去世,丧者亲友来凭吊时,要在灵前进行舞蹈表演,表演者戴上猴面具,专门做些滑稽耍笑的动作调节气氛。

http://s16/mw690/004gOIuvgy71BcgGEubdf&690

面具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共生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和昌盛,虽然面具的某些功能,已经在许多民族的心灵中沉淀下来,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和宗教迷信的内涵也在逐渐淡化,而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却在日益增强,如今面具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现如今,在室内悬挂面具作装饰的风气逐渐盛行,而云南形式多样、色彩斑斓的面具,给众多的面具爱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置身于这琳琅满目随处可见的面具世界时,许多人不由得就会产生带一个回去的购买欲望。现在云南面具正逐渐成为这里新兴的旅游产品,成为情趣高雅观光客的纪念品,民间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