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收藏的面具一瞥

标签:
收藏面具 |
分类: 曾经见识 |
彝族面具
面具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依然无能为力,只要人们的心理需要还不能得到满足,面具还将沿着历史的轨迹陪伴着人类发展下去,并逐渐由主要的宗教形态演变成一种民俗文化。云南在历史上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因而从中国内地流传而来的面具,在形式上和种类上也就比其它地方多,流传范围也更广。如今这门古老的艺术在许多地方消失了,但是在云南仍然流传着,而且发展为新奇怪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数量最多的是木制面具,选取纹细丝顺,不易变形的木料,先砍成大样,画上墨样后用凿雕刻。高明的艺人是不需要画稿的,用一把斧头和几把尺寸不同的凿子,便可以放刀雕刻。在云南少数民族的眼里,神灵是没有统一规范的,这就给民间艺人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像力的空间,因此每个民间艺人创作的面具是不相同的。不管是人,是鬼,还是神仙,都力求变形夸张,其目的就是要让信仰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出,以保持他们与面具所代表的鬼神,在心理上的距离。
http://s6/mw690/004gOIuvgy6MMfkPqVD25&690
傣族面具
这是节庆歌舞表演面具,傣族在节祭日都要表演孔雀舞,传统的孔雀舞并不像今天那样拟人化,舒展动人。在过去的年代里,表演孔雀舞者必须戴上面具。这种面具多用木头雕刻而成,五官清秀,面呈粉白色,头戴莲花边塔式花冠,容颜安祥。孔雀舞配角佩戴面具用纸制作,一般在泥模上一层层糊纸,干后剥离下来,再涂上颜色,最后还要涂上蛋清或上清光漆,这是一种质朴简洁的面具,透露着原始的信息。
http://s16/mw690/004gOIuvgy6MMftn9Fl5f&690
彝族吞口
这是镇宅面具其数量和形式是最多的,今天由汉族移民带来的悬挂“吞口”习俗,仍流行于西南地区,而以云南较为普遍,这也是在云南是最为常见的镇宅术。。
云南各地的吞口无论在什么地区,无论用什么材料或什么造型,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都以虎为原型。吞口就被设计成老虎的模样,口含利剑,獠牙突出,目光凶恶地高悬门上,吞食一切敢于来犯之敌。剑是道家的法器,用在吞口上,古老的镇宅面具,便顺顺当当抬高了自己的地位,更能获得民众的认可。这些镇宅面具,以其摄人心魄的造型,悠久的传统,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兢兢业业地担当着警戒百鬼,卫护安宁的职责。
http://s12/mw690/004gOIuvgy6MMfDWKuvdb&690
傩戏面具
云贵交界处保留着一种带着面具在场地上演出的民间戏剧,人称“地戏”,是一种独特的军队傩戏。演出时沿袭“军傩”中蕃汉也即鬼神对阵的模式,不演文戏只演武戏。由于地戏在娱乐之外又带有驱邪求吉的性质,在剧中两军对垒又隐含了人妖对立的喻意。
这种面具色彩斑斓,人神虎龙、各呈姿态。用木雕刻时仅以墨线大致勾出盔顶、盔沿、双眼及下颌的位置,然后用刀直接雕刻。待木胎成型,就用砂纸细细打磨,使各处的线条变得圆润柔和,最后着色、涂油。
http://s3/mw690/004gOIuvgy6MMfL5pmyc2&690
藏族护法神面具
面具藏语称“巴”,是藏族独特的一种雕塑艺术形式。以朴实、粗犷、稚拙、活泼的造型风格而著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殊的研究价值。
在云南藏族地区的寺庙里,每当举行跳神法仪时,就有众多戴着面具的神鬼角色出场。这些面具多达数十种,全堂出场蔚为壮观,让人震撼。其做工精良、造型奇异、色彩斑斓,显示出雪域文化空灵超凡的气质,既让人恐惧,又令人向往。
这是一件半立体的三眼护法神面具,施以艳丽的红色和金色,光彩夺目。护法神,是被佛祖或其他高僧所降服,并立誓归顺佛法、护卫佛法之人。相传金刚法舞中常见的“七护法神”,原为民间作恶的七兄弟,被杀死后变成七个凶恶的神,后为莲花生用咒法收服并使之变为护法神。护法神有地位等级之分,常见的三眼护法神地位较高,二只眼的地位较低。
http://s16/mw690/004gOIuvgy6MMfQfWA78f&690
伴属神,即为本尊、护法神的随从者。在密宗金刚法舞中经常出现,多随从诸神伴舞,形象以动物为主,如老虎、狮子、牛等。
韩国面具
韩国庆尚北道安东市的河回村有一项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假面文化”,其起源在于驱魔、祈求村落安宁和丰收,并借假面舞剧嘲讽古代贵族压榨庶民的恶行,具有宣泄不满情绪的效果。河回面具是韩国唯一被指定为国宝的面具,其制作时间已无法准确推算,大约为 11~12世纪期间,现在保存有11个面具。每年河回村民举行法事的时候,就拿出面具来用,法事结束以后,又重新放回原处,因此河回面具才能历经漫长的岁月而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