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家乡----河北青龙满族遗风  上

(2014-03-11 17:14:31)
分类: 家乡文史与风貌
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燕山东麓古长城北侧,面积3309平方千米,53万人,其中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隶属河北省秦皇岛市。

    满族,是一个伟大而强悍的民族,她和她的先民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四次建国,历经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国。满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肃慎的楛矢石砮和长白仙女古老的神话传说, 到有清一代的诗词歌赋,民俗、书画等,无不彰显着满族的文化魅力。

    满族入关以来,开始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历经三百多年的演变,许多习俗已趋于一致,以致有些人已分不清哪些风俗习惯是满族的,哪些是汉族的,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满族汉化了。我们说从民国至今也只不过百年,就是再向前推几十年,满族特点也不会消失的如此之快。事实也是如此,经详细考察,目前在青龙满族自治县,许多满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着,这些民族特点不但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吃、穿、住、行、礼仪,以及婚、丧、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并世代传承。

    )、饮食

    满族人喜欢吃粘食。除了人们常吃的凉糕、炸糕、切糕外,在青龙县东部一些乡村,还保持着入冬淘黄米做粘馍馍的习惯。这时候做的粘馍馍,大小与鸡蛋相差无几,多为白豆馇馅。做时多个家庭女眷互相帮忙,蒸熟后冻上,一次装几大缸封好,放在冷房屋内随吃可取。

    凡是满族家庭盖房,待上到中间一根大梁时,就要将事先蒸熟的粘梁馍馍放在房梁上,然后鞭炮齐鸣。以祝愿所上之梁粘住”“稳固,也祝愿以后过日子五谷丰登

    满族家庭办喜事,接亲那天新娘到婆家时吃的第一顿饭称到饭,新娘和新郎及陪客必须先吃一碗粘米饭,以示亲朋和睦,小俩口过日子粘糊

    青龙满族人至今还习惯吃白菜叶馍馍苏叶馍馍豆角叶馍馍。喜欢吃粘米面做的桲落叶饼椴树叶饼。用这些菜叶、树叶垫底或当皮儿,一是不沾平底,二是馍馍蒸出来后吃时带有绿叶的青香。

    除此,满族人还经常吃窝窝头、粘米饭等等。

    满族人喜欢吃粘食,这与满族的生活习性有关。因为粘食易存放,耐饥饿,便于出外狩猎和远途征战携带。据传,粘食曾作为八旗官兵的军粮。据有关资料记载:康熙皇帝三次东巡盛京的膳食清单上就有用黄粘米做的撒糕、粘米饭等。

    甜食也是满族人喜欢的食品。例如上面所说的粘食,往往都用蜜糖做馅或沾蜜食用。满族人喜欢蜜食,这是因为自古以来,满族故乡长白山地区峰峦叠翠,花草满山,人工饲养和野生蜜蜂之多,蜜源十分丰富。满族入关之后,在内务府管辖的八旗里就有专业从事养蜂的蜜户,从事养蜂的人称蜜丁

    在满族喜欢吃的副食品方面,品种多样,风味独特。在青龙县,秋后用白菜腌酸菜几乎家家如此。这酸菜就是满族人主要的素食菜类之一。酸菜,满语称:布缩结。居住东北地区的满族,由于气候寒冷,一年四季有近半年的时间没有新鲜蔬菜,因此,酸菜就成了主要菜食。

    满族人喜欢用酸菜吃火锅,一般的作法是将新鲜的羊肉或猪肉切成薄片,加上酸菜、粉条、蘑菇等原料和一些调味品就锅食用,其味鲜美无比。这种火锅自清代以来一直传承不衰。曾有一首诗赞美满族火锅:比邻春酒喜相过,薄肉酸蔬火一锅。海菌千茎龙五爪,何家风味比人多

    满族喜欢肉食,肉食中以猪肉为大宗。自古以来满族家庭就喜欢养猪,远在肃慎、挹娄时就好养豕,食其肉。靺鞨人也喜欢养猪,女真时养猪业更为发达,努尔哈赤时代饲养与狩猎并举。至今青龙县农村满族家庭也喜欢养猪,逢年节杀猪。

    满族人吃猪肉,喜欢吃走过油的方块肉。所谓走油,就是将煮成半熟的大块猪肉的肉皮上刷上糖汁,皮向下放在滚开的油锅里烧,待猪皮起泡见黄又稍糊时拿出来备用。吃时将走过油的猪肉切成约三厘米见方的快,然后上锅炖熟食用。这样的肉皮嫩而香脆,油而不腻。

    除此,满族家庭过年杀猪有请亲朋好友之俗,名曰吃血肠。因为满族人喜欢将猪血灌肠食用。灌血肠,即将用葱、姜、蒜末和猪油、盐等调好的汤以2.5:1的比例兑好鲜猪血,灌入肠内,系牢一头后放在开水但不翻滚的锅内煮,时间不要过长,以针扎肠上不冒血为好。捞出放在平底盘上面,待凉时手轻捏肠皮,用菜刀前后轻轻的割成约三厘米长短节,放入碗中,再放锅里稍蒸一下。这样的血肠端出后碗里喂满油汤,肠节两边熟血鼓起冒出,中间肠皮变细,即好看又香嫩可口。传说中就有关于吃血肠的笑话,说:血肠很好吃,就是不知道中间的箍儿怎么套上去的

    除了吃血肠之外,满族人还喜欢吃拆骨肉,啃猪蹄。其中啃猪蹄时将转骨留给孩子玩,名曰:嘎拉哈。

    满族人喜欢饮酒,不重茶饮。饭后待客唯有烟,或送白水一杯。满族入关后,受汉族的影响,也开始喜欢喝茶,但仍习惯先烟而后茶。过去满族人不但男人喜欢抽烟,女人也喜欢,一般抽自种的旱烟。因为在东北地区,满族人认为抽烟能抵御寒冷、解乏,还可防止毒虫侵害。

(二)、文艺篇

满族是一个崇尚文学艺术的民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现居青龙县的满族人,自清康熙九年出长城的冷口、义院口、青山口、河流口、桃林口、白洋峪口等长城各口来青龙圈地以来,创造出了光辉絢丽多彩的文学艺术,有的至今仍为人所称颂。

    1、文字

    在有清一代的三百多年中,满语作为国语广泛推广,满文作为官方文字广泛应用。但关于满文,许多史学家都认为,满文在入关以后就逐渐被汉文所取代,尤其是到乾隆后期,已不再使用满文,而事实并非如此。

    青龙满族自治县在搜集、整理民族文史资料时,曾发现佟氏族人保存的一份乾隆五十年三月的卖地文契,文契原稿内容右面是汉文,而左面确全部是满文。最后落款注:卖地人永安太,骁骑校佟弼、领催佟进庭,署理佐领暇龄。还有一本木刻版满汉文合印的《三字经》,其封面有用毛笔写的使用者的名字。据保存者介绍,这是清末民初其太爷爷使用的学生课本。从此可以肯定,青龙县民间在乾隆年间还使用满文,清末民初有的学校学校还开设满语文课。

    新中国成立后,满语文一度被废弃。至自治县成立前夕,青龙县政府委托县民委,聘请北京满文书院来青为科局级干部讲授满语文,参加学习班人数达二十余人。自治县成立之后,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掌握满语文基础知识,县民委又在县师范学校开办满文学习班,先后有100余名满文爱好者参加学习。一直到今天,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的文头、公章、以及县直机关(含乡镇政府)的门牌、县城企业店铺门牌均注有满文。许多书法爱好者也习练满文。至此满文在青龙又得以继续传承。

    2、文学

    青龙建县较晚,历史较短。但自从满族人出口圈地定居以来,涌现出许多侩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属创作于清代的诗词就达二十余首。有的是描写冷口外地物阜粮丰,关内人纷纷落户于此的美好景象,例如:

    清迁安县令靳荣藩作的《迁安口号》:冷口迢迢近热河,八沟三塔广坡坨。陪都内外年年熟,容得中原万灶多

    也有的是直指当时的社会现状,讥讽地方官员的。例如:知县肖德宝《山海关杂咏》:一百里外是干沟,多少庄头作市头,不应官差种官地,山中别有古春秋

    今青龙县的东、中、西部地区在清代分别归抚宁、临榆、迁安三县管辖,当时享誉关内外的就有青龙口外八景,其中清潘文的《冷口温泉》写到:寒衣无望寄征轮,泪洒残瘢冻血痕。终古荒沙埋战骨,泉台犹喜作春温。第二首:塞月胡霜冷莫论,泉开汤沐万家温,恩波盛世无中外,近日春光度玉门。除此,还有许多文人墨客描写都山、祖山的词句。

    建国后,由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青龙县的文学作品仅是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一些散文、诗歌等。到了八十年代,县文联成立,涌现出一大批以文联主席杨友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人才。到九十年代,许多文学作品分别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此间杨贺春的《青龙满族源流初考》在辽宁省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满族研究》刊物中发表;《青龙满族风俗初探》一文在河北省《文史资料》中发表。还有金永强的《青龙民间故事》、刘玉宗的《青龙满族》、任仕怀的《青龙史话》、郭育才的《青龙方言土语》、王连晨的《燕山里医话》、《青龙红色记忆》、《青龙文物选辑》、《青龙白酒之源》等专著先后出版发行,从此,青龙满族的文学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3、美术

    清代青龙的美术创作主要是民间工匠的装饰工艺,民国年间出现过一些绘画艺术。解放后的七十年代,群众美术活动逐渐发展起来。县文化馆多次举办美术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八十年代,就有丁宝栋、王毓民、高日辉、蒋世国、张东海创作的美术作品在省级以上美展入选并获奖,相当数量的美术作品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发表。

    1984年,张守志开始利用本地映山红的根部因物象形,创作根雕作品,其作品造型优美,情趣盎然。《云龙》、《双鹤》被选送人民大会堂河北厅陈列。部分作品远销日本、美国。

    4、书法

    清末,青龙满族人张小山的行书兼有颜、柳二体的风格,颇负盛名,与抚宁县的书画名家许碧山、建昌县的书画名家张朵山并称塞外三山。民国初期,司维松真草隶篆无不精通,尤以行书见长。张小山的侄子张东生精于楷书,有青龙第一笔之誉。伪满时期,蔡青林擅颜体,在当时很有影响。

    五十年代,王辑瑞的楷书刚柔相济,功底颇深。周显庭擅长行草。八十年代后,书法爱好者渐多,书法创作日趋活跃,傅奇、王毓民、王世章、张连复、王金贵等书法造诣较深。傅奇、王毓民的硬笔书法多次在全国大赛中入选或获奖。

    李庆富的篆刻作品多次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九十年代,他深受满文爱好者杨贺春的启发和指导,开始学习满文篆刻。后来由杨贺春书写的满文篆书李庆富篆刻的《 登峰揽胜》,在宁夏黄鹤杯中国汉字少数民族文字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由该二人合作的《台湾满族协会》满文篆书图章印模,被台湾满族协会收藏。并应邀出席在台湾举办的世界满族书画大展。

    5、摄影

    青龙摄影创作始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后逐渐繁荣和发展。1976年,县文化馆干部满族人张守志开始从事摄影。十多年中拍摄各种照片近万幅。在国家、省、市级各种报刊发表500多幅,有7幅作品参加全国艺术摄影展览,有15幅作品获各种奖励,有3幅作品送美国、日本、香港展出。1983年,张守志被批准吸收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6、曲艺

    在青龙,皮影是满族人最喜爱的艺术之一,自清代以来一直传承不衰。

    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随着大批满族人出长城各口到青龙跑马占圈以来,原居住在关内的满族人也把优秀的皮影艺术带到关外。最具盛名的就是青龙沙沟村满族人李秀,他十三岁那年,即公元一九0九年开始在本地学唱皮影,一九一五年,他演唱的《四郎探母》、《芦花记》、《莲花庵》等剧目被灌制唱片,从此,李秀享有冀东名髯的美称。一九三六年,时年三十九岁的李秀,在皮影艺术上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用经他改进的皮黄腔演唱的《双挂印》、《骂王朗》、《琵琶词》等剧目,在天津演唱后,又被美国胜利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流传美国。以后他还曾应邀去朝鲜录制唱片,以及去日本演出等,还在唐山创造了活人演唱的皮影戏。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往返于关内乐亭、滦州和老家青龙,为皮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九七九年,他成为中国戏剧协会会员。在河北省第四次文代会上被选为河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任唐山地区戏校名誉校长。直至一九八五年病逝,享年88岁。

    在李秀的影响和带动下,在清代青龙就先后成立了十来个影班,解放以后,就是到今天,青龙县还始终保持着五、六个皮影剧团,常年在乡下演出。其中百灵皮影剧团还参加了电影《见龙缷甲》的拍摄并经常出国演出。

    7、歌舞

    在青龙,最传统的歌舞就是秧歌舞。秧歌舞起源于清代,以后由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始终代代传承。青龙的秧歌舞与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在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上揉进了许多满族习俗。

    首先在打击乐曲方面,使用最多的是起源于辽金时期歌舞乐曲中的老三点慢三点快三点空齐曲。吹奏乐多使用传统的大盘龙小盘龙等。

    角色安排上,有汉族装束的,但也有满族的。如:着一身男式旗袍,头顶瓜皮小帽,手拿水烟袋的阔大爷;有头顶扎一小辨,肩背钱衩子,手拿皮鞭子,流着鼻涕的傻住子;还有男扮女装的包头儿等等。

    在表演的姿势上,保留着女真族的莽式舞姿。主要特点是两臂上下左右翻腾,两腿前后左右跳跃,有如鮫龙戏水。全套动作活而不乱,优美自然。显示满族人民勤劳勇敢,粗犷豪放的性格。表演的同时,穿插着表演唱,舞毕乃歌,歌毕更舞。在队伍的变换上多是走盘长编黄瓜秧架。最后快节奏时跑金銮殿

    还有一种秧歌舞,演员手拿金钱棍,长约二尺,两头串有铜钱,戴有红纓敲击起舞。金钱棍,也称霸王鞭棒棒鞭,又名打连厢。打连厢起源于金代,是女真人仿辽时大乐之制所创制的一种歌舞。开始是歌者不舞,舞者不歌,后发展载歌载舞。几十人的秧歌队,队形变化无穷,时而穿插跳跃,时而整齐划一,舞姿与棍相和,鞭的敲击声与乐器齐鸣。

   踩寸子也是满族秧歌舞之一。据传满族踩寸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满族的狩猎生活。满族是狩猎民族,久居深山老林,冬季狩猎时雪深树密,满族人就将两只腿绑上木棍,抚着树走。这样减轻脚踩雪的压力,行动起来既轻而快。在猎物丰收大家庆贺时,也绑着短棍边舞边唱,后演变成秧歌舞道具;二是来源于满族妇女的马蹄底鞋。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歌舞以外,还有一种叫猴打棒的歌舞。《猴打棒》有演员二十、四十人不等,皆双数。演员扮猴相,手拿尺于短棍,敲击起舞。此秧歌舞源于清代,居住青龙南部山里的满族人每逢夜晚,为了避免野兽伤害,人们就手拿短棒敲击吓唬虎狼,后来演变成秧歌舞。为了使秧歌舞好看整齐,后来的人们又突发奇想,将传说中孙猴子装束用在歌舞之中,形成了满汉融合的歌舞形式。

    8、游戏

    青龙传统的儿童游戏带有明显的狩猎民族和骑射民族的遗风,突出的有跑马城踢健子骑秫桔马射箭、玩嘎拉哈卖锁等。还有用石子下连儿,如老虎逮绵羊、下五虎等。

 

 (三)、穿戴

    旗袍,满语称衣介,是满族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之一。在清代,满州、蒙古、汉军八旗男女都喜欢穿旗袍,旗袍的样式以箭袖、盘领、开衩为多,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箭袖袍(马蹄袖)是金代女真时开始出现的,那个时候的男式袍就是窄袖、盘领,其长至小腿。而女士则多穿黑紫色围裙,上身喜欢穿团衫。清代沿袭女真服制,因衣袍多为旗人穿用,所以定名为旗袍。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等曾先后厘定冠制,对男女穿旗袍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品位等级分明。但一般旗袍的式样仍为盘领、箭袖、四开衩、束腰,以便于骑射。所区别的是官员的旗袍佩以箭袖、披肩领和各种图案,名为朝服。但民间百姓衣冠无明显级差,只有衣料质地之分。

    到三、四十年代,满族旗袍箭袖变宽袖,又变窄袖,开衩变直筒。后女性旗袍又变成无袖,紧身贴腰,以充分展示女性之美。新中国成立以后,男性长袍逐渐被取缔,而女性旗袍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甚至成为国家重大庆典活动女性礼服。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套上马褂或坎肩,尤以女式坎肩多式多样,有对衿、捻衿、琵琶衿、一字衿等还有长袖、短袖、无袖之分。

    在清代,满族人穿旗袍时还习惯在外面佩戴荷包飒带,飒带也称风带。据《清宫遗闻》记载:我朝初以马上得天下,荷包所以储食物,为中途充饥之用。佩帉所以代马络带,恐带偶断,则以帉续之。其初皆用布,今施之礼服,乃饰以绸耳。可见满族荷包从骑射时的储物袋,到成为旗袍的装饰品,从最初用皮或布制作,到用绸缎、丝织、绣花,从旗袍的装饰品,最后还成为满族青年男女或情侣之间的互赠礼品,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俗。

    帽子,满语称玛哈。过去满族人常戴的有大帽、小帽、拉虎帽、暖帽、凉帽。女性戴的有平帽、扇形冠等。其中小帽又称便冠,因是六瓣合缝,所以俗称瓜皮帽,此帽至民国年间仍然盛行。此外还有形似元宝的毡帽等。这些样式的帽子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多见。

    女性旗鞋(马蹄底)早已废弃,代替的是现代的高跟鞋,佩以改进的旗袍,更显出女性阿娜多姿。

    在青龙农村,有的满族老年妇女仍有穿带大衿上衣的,男性也有穿对衿汗沓子的,这种衣服都用布条缝制绳带,然后打算盘疙瘩作钮扣。冬天农民去山上割柴、放牧、狩猎,偶尔还可以见到穿皮衩裤、靰鞡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