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境内的伏羲女娲遗迹与传说
女娲,风姓,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伟大的女神,她“化万物”、“抟土作人”,创造了人类;“为女媒、置婚姻”,为皋媒之神;炼五色石补苍天、正四极、平冀州、救民于水火。其故事流传广远。
长治县上郝村天台无影山,有远古时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据《潞安府志》记载:“(天台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处,高六十九丈,周二里。四周平坦,日出入胥无影。传娲皇炼石地,名望儿台。”又载:“娲皇庙在西南天台山,相传即炼石补天处,名望儿台。祷嗣多应”。上并建有娲皇庙。“日出入胥无影”是天台无影山的一大奇景。每年夏至这一天,不管是旭日东升的早晨,还是烈日炎炎的中午,或是夕阳西照的傍晚,山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阴影。
天台山女娲炼石补天处,古人多有诗赞:
清代程子玿诗:“数年踪迹隔天台,为觅胡麻饭又来……莫怪此乡风最古,补天原有圣人台。”
清代于公允诗:“望儿台上回风驭,始信娲皇握巨灵。”
清代鲁兆嵩诗:“覃怀倒影最为奇,无影于今复见兹……世俗相传天是补,娲皇炼石有谁知。”
清代蔡履豫诗:“天台原不在穹隆,荡荡平平色相空……闻道娲皇曾炼石,阴阳调燮著神功。”
上党地区传说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还有两处:晋城市东南35华里浮山,上有伏羲庙,其“北谷有娲皇窟,中虚如囊,相传炼石补天处”(《泽州府志》)。晋城市阳城县西南万屋山,古又称皇母、女娲山,山有三重,其状如屋,南跨河南济源市境内,西跨运城地区垣曲县界,也传是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寓言神话愚公移山所移的太行、王屋二山亦指此。天坛峰是王屋山的绝顶,也叫接天坛,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小有清虚洞天,相传是神仙朝会的地方,《太平寰宇记》:“山有仙宫洞天,号曰小有清虚洞天。三十六洞,小有群洞之尊,四十九山,王屋为众山之最。”
祭祀女娲的祠庙,现存的主要有潞城市戚里店娲蝗圣母庙,襄垣仙堂山娲皇宫,襄垣城关镇娲皇庙,平顺中五井乡堡沟村娲皇圣母庙、东寺头乡井底村娲皇庙、阳高乡鹞坡村东北娲皇宫,黎城平头乡岚沟村三皇圣母庙、广志山巅娲皇梳妆楼,武乡韩北乡下合村娲皇圣母庙,晋城市东25华里磨齿山娲皇庙,阳城县南郊高媒神祠(百子庙)等。
以上党为中心,邻近省、市也扩散流传着女娲的传说和遗迹: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4公里侯村有娲皇陵,前有庙,始建无考,唐天宝六年(747)重修,分正、副陵,陵右有补天石;平定县东南25公里东浮华山,传说有女娲炼石补天的遗灶,山顶建有女娲庙,主祀伏羲、女娲,配祀神农、黄帝;晋南运城风陵渡,传为女娲墓,女娲风姓,故名;河北涉县响堂山有娲皇宫等。
说到女娲,就要联系到伏羲,传说伏羲风姓,其母华胥氏履雷泽大人迹而生,蛇身人首,创八卦,有圣德,代燧人氏继天而王。虽有姓但却知母而不知其父,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种特征。“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传说他们兄妹烟合而通婚,因此,晋城市浮山娲皇窟“谷祀娲皇、山祀伏羲”。兄妹通婚,是前氏族社会组织时期血缘婚的晚期形式。血缘婚沿袭时间甚久,母系氏族早、中期可能尚有延续。甚至近代一些民族地区,还保留着血缘婚的部分残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