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宋牼将之楚》的思考

(2014-03-12 11:22:56)
分类: 教育教学反思杂感
对《宋牼将之楚》的思考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 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告子下》
    教学此段文字,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1、你觉得宋牼和孟子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2、你推测用哪种方法能说服秦、楚二王?为什么?经过讨论,与学生达成以下共识:
    (一)、孟子是用仁义思想指导人们的言行,以仁义为标尺,判断是非,决策事项,以仁义为底色,筑牢人们的思想根基。他推行仁义思想,乐此不疲,煞费苦心。认为人与人之间用仁义交往,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相反,人与人之间靠利益维持,必定消亡。而宋牼认为,靠私人交往,凭个人感情,再晓之以利害,必能化干戈为玉帛,熄灭两国战火。两人说的都有道理。
   (二)、宋牼的理论能解燃眉之急,符合当时社会现实,应该会被二王接受;孟子的理论着眼长远和根本,一时难以解决现实问题,估计二王不会采纳。
   (三)、治国犹如治病,应该中西结合,标本兼治。既要用西医治标,解决眼前燃眉之急,也要用中医调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长远和本质上讲,应该像西方人用宗教规范人们行为那样,用仁义规范人们的行为,所以孟子高瞻远瞩,高屋建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