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环境的创设及活动区创设的有关要求
辛寨镇中心幼儿园
李迎会
科学活动环境包括室内及宏观世界外园地的场所。有每个班上的自然角和科学桌,还有全园共用的科学活动室等大型活动场所,
及室外气象观测区、种植园地、饲养场等,还有园外的科学活动基地如气象台(站)、博物馆、天文台、农牧业基地等。
自然角和科学桌(区)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常规设置,家庭和幼儿园都应该具备,尤其是对现代这种居住环境来说就更有必要。对于家庭一说,封好的阳台则是设置科学活动区域的理想场所。
一个理想的自然角应是一个丰富而鲜活的微缩自然界,应该有以下几类内容:
小动物饲养:如鱼类(泥鳅、小鲫鱼、金鱼、热带鱼等)、小龟、蝌蚪、蚕、菜青虫、蜗牛、田螺等。
小植物种植:如文竹、吊兰等小花卉,萝卜白菜共、豆芽等小蔬菜或幼苗培育等。
自然物品陈列:包括实物和标本。植物的种子、果实、根、茎、叶、花等标本;各种动物标本如蝌蚪、昆虫、一些海洋生物标本等;各种非生物标本如各种石头——鹅卵石、雨花石、石灰岩等,原油、汽油、柴油等,火山灰,红土、黄土、黑土等。
自然材料小制作:如用秫秸、草梗等插编的小动物及工艺,用细沙、蛋壳、芝麻等粘的图画,用植物根茎、蔬菜(如萝卜、土豆、地瓜等)雕刻的小玩艺等。自然角所处这地最好向阳。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设计规划、布置和更换,并进行观察实践。
科学活动区、室:
张贴宣传类。一种科学环境除了供幼儿操作以外,对幼儿的精神熏陶非常重要。可以在墙壁或其他的适当地方(如橱柜)张贴或悬挂科学家的照片、画像以及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发明成果,其他的科学宣传画如环境保护方面的等等。注意选择与孩子生活经验联系较为密切的内容,如爱迪生、茅以升等科学家,这些人的成果是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体验的,有效激励性强。
阅读学习类。主要是书籍、画册、图片册等,即布置一个有关科学的阅览区。孩子在这里可以自由翻阅,尽情徜徉于科学知识的海洋里。
陈列观察类。指各种标本、模型、样品及科学小制作作品,包括动物、植物、非生物标本、化石,有关天文、地理、军事等方面的模型,科技产品的模型或实物(如古代的罗盘、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各种灯等),老师和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小火箭、小水车、烧制的陶罐等。这一类内容主要用于开阔孩子眼界,拓展其知识面。
操作探索类。这是科学活动区(室)实质部分,主要是让孩子亲和操作制作、实验探索。此部分的材料可以从三方面来提供:⑴器材类。天平、量杯、显微镜、温度计、冰箱、放大镜、地球仪、三球仪、万花筒、滑轮装置、小电动机、烧杯、三棱镜、榨汁机、孵蛋器,以及一些废旧小机械如旧钟表、收音机等。⑵工具类。如、剪、锤、镊、钳、锥、尺、匙、胶皮管、夹子、各种容器等。
⑶材料类。是指各种零散的、不成型的材料,如肥皂片、小棒、土块、石子、金属线、玻璃片、棉花团、颜料、木屑、电池、胶水、乳胶、磁铁、松香、水、油、盐、种子等。
以上是按材料类别划分的。若按其内容则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天文(天体及运行)、气象(风、雨、雷、电、气温等)、地质(地形、地内坛、不同的土质等)、物理(声、光、电、磁、力等)、化学(溶解、混合、分解、析出等)、生物(生命存在形式、生长、消亡等)、物质形态与转化(气态、液态、固态)等。
布置要注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最好是按照内容类别从上至下依次安排本内容领域的张贴宣传图片、陈列观察物品和操作台。阅读学习类则不必划分,专门辟一个阅览区即可。因而物品架(柜)连同幼儿的操作台应设计得科学一些,其高度以适合幼儿特点为宜。适时填充和更换。
总之,幼儿科学活动环境的创设应充分利用室内以及窗台、阳台、走廊、墙壁、室外园地甚至楼顶平台,为孩子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科学活动场所,切忌搞些操作性差的摆设。
活动区创设要求
⑴自发性
每个活动区的材料、设备及其操作方式,都必须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能引起幼儿自愿、自主、自在、自然的活动。每个活动区拥有适度的空间和足够可用的材料,以便让幼儿自由操作、探究,并能持续其探究路线和完成他想做的活动。若空间受局限,则应弹性设定取拿材料的地方。每个活动区的创设还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高及视线,将材料和玩具序列地分类呈现在开放、低矮、宽松的架子上,或分类放在透明可见的篮子、盘子等容器里,以便幼儿能自行、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大班还可以以材料和玩具的图案或名称在架子或容器上用文字标示出来,方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拿取和回收,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2)动态性
活动区内的桌子不要太重,便于幼儿能自行搬动;使用架子、隔板、拼接式地毯等较为灵活的材料,便于幼儿移动。更为重要的是,活动区之内的环境应随时间的推移进行必要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增加材料及设备的种类、内容及操作难度,让幼儿有更多选择和挑战。如在积木区逐渐增加积木的形状;益智区拼图由少片变为多片,数字卡由10以内到20以内,逐渐增加各种分类图卡、图形嵌板以及七巧板等。同时一些过于简单的材料则相应地回收。
活动区之间:相容性、互补性
活动区之间显然不能发生较大的冲突与排斥,且最好能在“共存”基础上互通有无、相互激发。
(1)相容性
将性质相似的活动区设置在相邻的位置。如表演区与图书区相邻,表演区的嘈杂声与图书区的安静明显不相容。据此,可以用隔板或屏风形成一个较为安静的活动区,隔板或屏风也可以用来张贴或悬挂一些饰品或幼儿的作品;在积木区铺垫一块地毯或柔软的垫子,以减少幼儿摆弄积木时在地上或桌上堆叠碰撞的噪音;需用水的活动区应靠近水槽与厕所,铺设不浸水的地面。有条件的幼儿园,宜将噪音较大的动态活动区单独安置在邻近的小房间。
(2)互补性
在相容共存的前提下,活动区之间特别是相邻的活动区之间应保持相当弹性的结合,活动区之间的材料最好能有效地结合使用,互通有无,使各个活动区的幼儿能相互激发创意。如沙箱靠近美工区放置,可能引发幼儿使用沙来作画(沙画);相邻的娃娃家和积木区的设备材料可以相互流通使用,结合扮演和建构性的游戏活动。活动区之间应相应减少固定的分隔墙壁或柱子,多使用较为灵活的架子、隔板、布帘等,弹性地转换和结合各个活动区,利于幼儿在不同活动区之间自由选择和流动,促进其多种活动的开展和兴趣的发展。将音乐区和表演区安置在相邻的位置,在角色扮演中需要乐器或是在音乐演奏、创作中需表演之时便能互通互惠。
整个活动区:互动性、多样性
从强调社会互动、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的角度,要求整个活动区的环境创设应体现社会互动;从强调多元化、尊重差异的视角,要求整个活动区的环境创设应体现多样性。
(1)互动性
活动区的界定要清楚,环境应利于幼儿社会互动,并能保证有能供一小组幼儿共同活动的区间,较小地分隔活动区可以减少幼儿大肌肉活动或狂野嬉闹的游戏,更能够提供亲密互动的气氛,鼓励幼儿社会互动行为的产生;大型建构积木、小组画架或表演游戏等方面的器材,应适当增大其空间,有助于引发更多幼儿一起使用;几张小椅子放置在桌子周围,或铺垫一块稍大的地毯,便于幼儿一起坐下来发表想法;美工区等活动区的桌台不要紧靠墙放置,以便幼儿围在四周,相互欣赏,彼此讨论自己的创作过程及成果;教师需同时能观察到整个活动区,并能以幼儿的视觉高度与幼儿互动,也能顾及到其他幼儿,故活动区的间距不宜过大,分隔物不宜太高。
(2)多样性
提供各种不同复杂程度的游戏材料和玩具,使每位幼儿都能按其兴趣、需要、能力和经验作出不同的选择。考虑提供单独活动和共同合作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如拼图区、木工区等适合独自操作的活动区,也可以选择如表演区、积木区等便于合作、分享的活动区。针对部分幼儿可能需要在室内从事大肌肉活动的游戏,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在室内单独房间设置体能区或大肌肉活动区,提供拳击袋、攀爬架等器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