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屯“胡仙庙”的传说及第一状元孙伏伽墓的传说

标签:
历史文化娱乐杂谈 |
分类: 历史及传说 |
双屯村,又叫双塚屯,1403年由山西迁民来此建村,建村时因村北有双塚,而定村名“双塚屯”,今人口约1800多人。
双屯村,西邻郑清路,在故城县西半屯镇政府所在地向北1.5公里处,向南距建国镇政府5公里左右。
(塚(zhong):身份较权贵之人的墓穴、或为其做的衣冠墓,且封土堆较大谓“塚”。双塚,两个紧挨着的古墓土丘。以“塚”命名的村庄,还有本地清河县“连庄”,解放前叫“廉塚”“廉塚寺”,传说赵国大将“廉颇”阵亡埋葬于此地,并在此保留有古墓土丘而得名,解放后,“廉lian塚zhong”改谐音名:连庄)
双塚古墓在在双屯村北约300米处耕地里,两墓中间,有一座面南的三间庙堂,两墓塚封土堆,各在在庙堂东、西两侧。
今封土堆高约1.5米,直径在12米左右,上边草木植被茂密,当地人称“仙爷岗子”。两封土堆前,各有近代修建的功德碑亭一座,亭内有功德碑数座,上镌刻历次捐资善人香客的名单。
双塚前,丙巳吉位,有两株直径一米左右古桐树,枝干龙蟠虬结。纵观双塚,中线贯子午,明堂前开阔,后土如倚山。
庙堂门前,有三足鼎圆形大香炉和砖砌的长方形烧纸“聚宝盆”。在庙的东窗外,有民国时期篆镌刻的石碑一通。
庙内供养:胡万丁、胡万圣、白月詹三位仙师画像,供桌、跪垫、烛台、香炉、杯盏等法具一应俱全。
据村民历代传说:不知在什么啥时候,此地忽然出现了三位修道仙人,分别叫胡万丁、胡万圣、白月詹,三位仙人就住在此处高岗风水宝地之上,仙人们夜晚在此修炼仙道,白日游走附近各地,调风布雨救难于民,尤擅医道有求必应,当地百姓深得惠泽,对几位仙人极为尊崇,仙人功德圆满离去后,人们习惯称此地为“仙爷岗子”,并在此高岗处建“胡仙庙”纪念膜拜,世代感恩香火从未间断。
又据村民说言:“仙爷岗子”上长有矮丛“吉香草”,空心如竹,又叫“无心草”色粉绿闻沁香,春夏之计,虔诚沐手采摘少许即刻入壶,带到家中蓄水浸泡,有去病愈疾、延年益寿之神效。也可带上香烛供品虔诚祈告,并用小块红纸放于高岗之上,祈福完毕,红纸中便有法土少许,回家冲服也可祛病延年。
另据说,以前,村中凡有红白喜事,东家提前一天来此祈告数目于仙爷,第二天早上,桌椅板凳、碗筷盆碟,悉数整齐置于岗上,用毕东家如数归还于仙爷。后来有人借了不还,仙爷生气,再来祈告就不应验了。
村民还说,后来仙爷神灵曾附此地有慧根之人,书黄纸仙方,救治病人,至今仍有草药验方存世,不知真假。
此地附近村庄的善男信女,每逢节日,尤其九月九和春节期间,云集此地,仙爷岗子“胡仙庙”香火缭绕、善众云集。现今每日仍有远近香客慕名前来,或祛病或祈福,香火不断,都言仙爷有求必应很是灵验。
解放前此地便有“老仙爷庙”,后来发水损毁,灾后村民重新塑庙并刻仙爷庙碑,上世纪四十年代土改运动,欲平掉土丘改良田,挖于地平,现出青砖瓦块,成千上百大小蟒蛇聚集当中,丝丝吐信护在当中,人们大惊,慌忙堆土恢复原样,只是“老仙爷庙”被扒,石碑被好心村民掩埋。
村民说,老辈时,每逢夜晚,站在村中向此处观看,几个赤红、白炼火球,飞挪腾闪,于各树之间。 (清欣敬告:科学理性阅读理解本文的民间流传故事,切勿盲目迷信传言传说)
近代村民挖出石碑,又募资建成今貌。
一直以来,一些学者通过“史、典、书、志”所明确记载,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乃为贝州武城人,其出生地和墓地就是此地双屯村和双塚墓,作为武城(故城)人一直也因此为荣。我认为,虽孙伏伽是武城(今属故城县辖区)无误,但双塚墓并不是其墓,道光武城县志把双冢、孙伏伽墓两址并列而载,说明非一处墓地,另据我实地考察,本地方圆几十里,已知十多处唐朝砖墓出土点,因历年水患湮没淤积等原因,墓室都在距地面2.6--3米以下,据村民说双塚先遭平复、后被盗墓,两次挖开,均现“墓”中砖瓦仅与地平裸露,且根据见证人讲述,青砖及形制为东汉墓葬形式来看,虽然不知墓主人是谁,但基本可以确定,此墓非孙伏伽墓,按“唐朝时期武城”村庄、城池、河流、沼泽分布和今一些地上地下已知佐证,孙伏伽墓应在瓦子庄西南一带地下。双屯是仅600余年的“新”建村庄,与在地下3米左右的古唐朝时期生活层也不符。(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