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故城县村庄来历--原杏基、赵行公社
(2016-10-04 18:41:21)
标签:
历史 |
分类: 历史及传说 |
杏基公社(0点)(大杏基)故城县西半部,距县府5.3公里,总面积31.8平方公里。
冯杏基——据传,元朝此村属十里杏基,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冯、屠二家大户行此定居,因冯氏族大,以姓氏定村名冯杏基。距公社正东0.8公里,耕地560亩,83年村民178人。
大杏基——据查元朝时此地是一片大洼,居民们住在新建的宅基地上,定村名新基,后村落渐大,号称十里新基,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被洪水淹没,水过后人们把村名改为大杏基。耕地2605亩,83年村民1082人。
齐杏基——据传,明初齐姓从山西迁此,为齐杏基。距公社正南偏东2.1公里,耕地1673亩,83年村民510人。
翟杏基——据传,明末,此村名祝家村,清初被洪水淹没,只有一户姓翟的幸免,双因在十里杏基区域之内,故名翟杏基(年)。距公社东南偏北1.7公里,耕地688亩,83年村民323人。
东高才——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韩氏迁此定居,名韩庄,因村基高,一次闹洪水未被淹没,改名“高台村”,后有人说此处风水好,以后必出人材,遂改称高材,1949年简化为“高才”,为与西高才区分,故名东高才。距公社西北偏南3公里,耕地4756亩,83年村民1022人。
后响沟——据县志记载,明朝末年,此村为响沟村,相传,此村原名胡庄,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年),被洪水淹没,村中间冲成一条沟,水大流急,响声闻于数里之外,洪水退后,重建家园,更名响沟。1958年建大队时,因在沟后,故名后响沟。距公社正北偏西1.4公里,耕地1655亩,83年村民466人。
前响沟——见上。距公社正北偏西1.4公里,耕地1032亩,83年村民308人。
陆黄村——据查,清朝末年,由老黄村(今师黄村)迁来一户姓陆的响马,经姓氏定村名陆黄村。距公社东北偏南3.3公里,耕地495亩,83年村民241人。
贾黄村——据传,明洪武初年(1368年),距此村一里许,有一寺院,名“朝海寺”,故得村名一里黄村,明六世正统年(1436年),村中贾姓出一翰林,遂改贾黄村。距公社正东偏北2.6公里,耕地2964亩,83年村民1208人。
秘黄村——据查,明朝末年,此村是本县五大院秘家的佃户庄,原名秘家院,后为和西边贾黄村呼应,清朝末年,改名秘黄村。距公社正东偏北3.8公里,耕地779亩,83年村民244人。
师黄村——据传,明朝末年邻村皆称黄村,此村称老黄村,后姓师的成为大户,遂将村名改名为师黄村。距公社正东偏北3.8公里,耕地1248亩,83年村民419人。
烧盆屯——据传,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此村烧盆的较多,得名烧盆屯(有遗址)。本村南是江江河的发源地。距公社西南偏北1.3公里,耕地2837亩,83年村民870人。
北高庄——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高氏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户,以其姓氏定村名高家庄,后简称高庄,1982年更名北高庄。距公社西南偏北2.7公里,耕地1177亩,83年村民522人。
红旗——1958年本县建立农场,从郑口公社调出一部分男女青年在此安家落户,起名“青年农场”。1961年定村名红旗。距公社西南偏南3.5公里,耕地341亩,83年村民87人。
后沙岗——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山西移民迁此定居后,因村南有一沙丘,而此村位于沙丘后,故名后沙岗。距公社东南偏北2.9公里,耕地1789亩,83年村民759人。
红庙——据县志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杨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名杨庄,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闹洪水冲来一个木神,为此用红砖建龙王庙一座,故改村名为红庙。距公社西南偏南3公里,耕地3556亩,83年村民956人。
赵行公社(0点)故城县中南部,距县政府8.9公里,总面积28平方公里。
赵行——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赵廷杨、赵文丙、赵文华弟兄三人定居于此,称赵家行,1964年简称赵行。耕地758亩,83年村民321人。
兀兰屯——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孙、张两姓在此落户,因这里是官府屯田之地,故名“兀兰屯”。清朝光绪25年(1899年),将屯分为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片管理,仍为一屯统辖,1945年又将四片改为四个独立行政单位,仍沿袭原名兀兰屯至今。距公社正北偏西4.9公里,耕地7567亩,83年村民2634人。
范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范的定居,定名范庄,1982年改称北范庄。距公社正北4.9公里,耕地334亩,83年村民103人。
杜坟——据传,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一姓杜的官员葬于此地,故名杜家坟,后来有邓、范二姓迁此仍沿袭杜坟之名。距公社正北3.9公里,耕地271亩,83年村民166人。
五股河——据查,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民在此居住后,村内有五道沟,故名五沟河,后人们根据地形把沟改成股,称五股河,后分为东西五股河两村。距公社正北偏东4.4公里,耕地1886亩,83年村民1506人。
刘堂——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收费地疫病流行村民死亡惨重,该村唯有王、李、刘三户幸存,名为小屯,后来刘家出钱在村西建一庙堂,香火兴盛,遂改名为刘堂。距公社西北偏北3.2公里,耕地4380亩,83年村民1880人。
刘古庄——据传,此地原住一家姓刘的,名刘庄,明朝永乐(1403――1424年),从山西洪洞县又迁来几户,因刘姓最古,遂叫村名刘古庄。距公社正北偏西2.8公里,耕地1798亩,83年村民991人。
温庄——据传,明成祖时(1403――142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温氏弟兄三人定居于此,叫温家庄,后称温庄。距公社正北1.9公里,耕地604亩,83年村民526人。
刘辛庄(明刘庄)——据传,此村原名刘家均,明末村东运河决口,知县来此察看,问及此村要名,云不雅听,遂赐名刘辛庄,1982年改名为明刘庄。距公社正北偏东3.1公里,耕地435亩,83年村民356人。
芦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此地瘟疫流行,居民病死很多,只有一户姓芦的幸存,故名芦庄。距公社正西偏北1.9公里,耕地1429亩,83年村民418人。
西排——据传,明朝运河在此处常决口,于是人们打木桩加固,从此再没决口,渐有人定居成村。为区分西邻的夏庄,称东夏庄,1947年分为东西两村,此村称西排。距公社东北0.4公里,耕地1429亩,83年村民418人。
东排——此村称东排。距公社东北0.5公里,耕地1021亩,83年村民644人。
夏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姓夏的居住于此,故以姓氏定名小夏庄,后简称夏庄,1982年更名西夏庄。距公社西南偏北1.8公里,耕地1281亩,83年村民501人。
后排——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此村人大部分染病而死,唯钱夏二姓幸存,故起名钱夏庄,惯称前夏庄至1930年渐发展成前后二道街,此街人惯称后排。距公社西南偏北0.5公里,耕地1197亩,83年村民504人。
前排——同上,为前排。距公社西南0.6公里,耕地1396亩,83年村民539人。
寨子——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姓李的在此定居,故起村名“李家行”后来运河决口,人们用木桩围了一个寨子,防过了洪水,从此便改李家行为寨子。距公社东南偏南0.7公里,耕地811亩,83年村民674人。
西曹官——据传,明朝洪武年间(1368――1403年),因遭兵燹,此村只剩下姓杨的和一户姓曹的,故以姓氏定名为曹官屯,1946年划分为两个村,西为东曹官屯。距公社西南偏南3.2公里,耕地2326亩,83年村民862人。
东曹官——东为东曹官屯。距公社西南偏南3公里,耕地2907亩,83年村民956人。
齐庄——据传,明永乐(1403――1424年)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齐龙、齐虎、齐豹弟兄三人到此定居冠以姓氏定村名齐家庄,后称齐庄,1982年恢复旧称齐家庄。距公社西南偏南4公里,耕地1302亩,83年村民724人。
小街子——据传,明朝期间,运河东岸甲马营有大街道,商业繁荣,因此村与甲马营隔河相望,同是住户少、街小,故得名小街子。距公社西南偏南3.9公里,耕地726亩,83年村民614人。
高庄——据传,明朝永乐(1403――1424年),高才富从山东高密县高家务迁来定居,以姓氏定村名高庄。距公社正南偏西3.1公里,耕地1348亩,83年村民730人。
孟古庄——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庙中蛟龙碑记载,此村名孟古庄。距公社正南偏西2.2公里,耕地1602亩,83年村民1068人。
小庙公社:驻邢庄(0点)故城县北部,距县政府17。8公里,总面积38.89平方公里。
邢庄——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邢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邢庄。距邢庄正北偏西2.5公里,耕地1650亩,83年村民781人。
大杨村——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从山东益都县石杨村迁来三户姓马的定居于此地,为沿用故里之名,定村名大杨村。距邢庄正北偏西2.5公里,耕地1650亩,83年村民781人。
小杨村——据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该村原是故城(故城公社)王家的小庄,马姓是佃户,因马姓是从大杨村分居而来此地,故取名小杨村。距邢庄正北偏西1.6公里,耕地840亩,83年村民340人。
吕疃——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年),因此村呈方形,名方子村,后因吕姓渐多,自建一疃,冠以姓氏改村名吕疃。距邢庄西北偏南3公里,耕地2284亩,83年村民771人。
北林子——据查,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姓朱的定居在一片树林子里,冠以姓氏定村名朱林子,后双因村南有李林子,故改名北林子。距邢庄西北偏南1.7公里,耕地1282亩,83年村民555人。
楼子——据传,明朝中期,移民迁此后,以地理方位定村名西南庄,后来村庄民展很大,有人建楼一幢,居民渐改村名楼子村。距邢庄正北偏东1.9公里,耕地985亩,83年村民440人。
万庄——据查,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此村为本县财主万家的花园,后居住的人渐多,故取村名万庄,1982年4月更名为万家庄。距邢庄正东偏北1.5公里,耕地1393亩,83年村民658人。
太平庄——相传,清朝初期,有一位老人与其外甥给地主守看坟墓,当时称小庄。清末,一官吏路过此地见此处地势平坦,遂给此村改名太平庄。距邢庄正东偏北2.2公里,耕地302亩,83年村民159人。
李庄——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居住此地,以姓氏定村名李庄,1982年更名为李家庄。距邢庄正东偏北3公里,耕地850亩,83年村民432人。
南林子——据查,明永乐二年(1404年),一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一片树林之中,故称林子村。因李氏渐多,后叫成李林子。为和北林子对称,清朝中期,遂改名南林子,相沿至今。距邢庄正西偏南1.9公里,耕地1593亩,83年村民498人。
王庄——据传,元朝末年,此村名王家庄。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来姓王的弟兄三人,定居于此,仍袭用原名,后简称王庄。距邢庄西南偏南2.1公里,耕地1298亩,83年村民330人。
西北化——据故城县志记载:隋大业七年(611年)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起兵漳南其两个儿子驻兵于此,扎南北二营,此营名北太子营。1945年北太子营双分二村,为和东、西化呼应,一名西北化,一名中北化,此村为西北化。距邢庄东南2.2公里,耕地1748亩,83年村民431人。
中北化——见上。距邢庄东南偏北2.5公里,耕地2710亩,83年村民657人。
小庙——据此村刘爷庙碑文记载: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有一御医刘守合死于此地,建庙一座,后有人迁此居住,遂取名小庙。距邢庄西南偏南4.2公里,耕地2653亩,83年村民861人。
堤口——据苏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苏氏始祖由本县董学迁此居住,因村处朱家河(今沙河)东堤的一个摆口,故得名堤口,1982年更名北堤口。距邢庄西南偏南3.4公里,耕地1350亩,83年村民385人。
乜宁村——据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乜姓定居于此,因地处一片洼地,冠以姓氏定村名乜家洼。清中期,因遭水灾,人们为太平安宁,故改村名乜宁村。距邢庄正南偏西2.8公里,耕地1310亩,83年村民276人。
刘阜村——据查,此村因地势低洼,刘氏迁此居住,取村名刘洼。清朝末年,人们盼望物阜民丰,故改村名刘阜村。距邢庄正南偏西3.6公里,耕地2460亩,83年村民684人。
贾丰村——据查,此村原名贾洼,因地势低洼,贾姓大户而得名,清朝末年,人们为过好安乐日子,取得更多的丰收果实,以五谷丰登之意,故将洼改名为贡丰村。距邢庄正南2.1公里,耕地2970亩,83年村民789人。
孙裕村——据查,此村原名孙家洼,因地势低洼,孙姓大户而得名。清末改名孙裕村。距邢庄正南偏西4.8公里,耕地1428亩,83年村民467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