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认知内驱力”

(2015-09-14 14:14:40)
标签:

教育技术学

分类: 教育技术学
    2015.9.14下午,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天气还好,不算很热,我早早地来到实验室,准备开启自己定制的计划----学习谢老师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第五章,可是我不知怎么回事,就是不想做这件事(注:我没有玩手机,没有聊天,唯一做的事:浏览王竹立老师的博客以及无意间发现的他的研究生之一的博客),然后看完他们的博文之后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写点什么。那写点什么呢?我开始回想自己对于教学设计这门课最初的兴趣点,话说,每当我看到《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谢犹如,郑永柏著)这本教材的时候,最有感触的就是学习者特征分析这一章节中的学习动机分析,其中最为认同的就是“认知内驱力”这一观点,认同的理由: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而且能学的不错的方面的动机源于自己内心想而非需要,一个字“想”足够,当然学习过程中也有急切需要的情况,那这些不在今天谈论的范畴。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来自百度百科)
通过解释,可以发现几个关键词:“要求”,“需要”,“掌握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不难理解认知内驱力是源于学习者自身内心主动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求与有效的动机,一旦学习者自身认同一件事,那么对这件事的兴趣与动机就会随之增强,学习这件事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同样,对于教学就会简单的多。“一个毫无知识需求的学习者对长期的有意义学习是不会做出努力的。”,足以证明,认知内驱力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当然也是学习的前提。
那么如何提升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或者产生认知内驱力呢?(这个问题不容易,我想这也是广大教师们发愁并在努力解决的地方)
    “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学习的认知方面而不是动机方面,依靠富有成效的教学来增强学习者的持续动力。”  这是摘自教材的话,可是我想说,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我们的课堂太多“为师者”了,我也是受教者之一,接受知识,哪怕自己无兴趣、无动机的课程,当然也很感动自己的坚持,对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没有无谓的抱怨。通常我们了解到的提高学习动机的方法是ARCS动机模型,包括注意、关联性、自信心和满意四个方面,所谓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通俗点说就是能够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带领他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至少不会让学习者犯困、做游戏、无视课堂等行为;关联性是学习者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的东西与其自身是有密切关系的,不学或不学好直接影响其切身利益或未来发展的;自信心是学习者对于学习后的内容有成功感、满足感,挑战困难后的一种微妙的心理感受并促进探索未知的东西,也就是说学习后能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习者感到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自然学习者对于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和干劲;满意是学习者在学完后有自己的成果,能提供学习者具体实际的问题情境,学习者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就是说努力后有收获。这个动机模型针对于教学中如何提高或产生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可是如果不在课堂教学呢?在课外学习者又怎样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呢? 
    笔者根据自己的体验,浅谈自己的小方法,一来希望自己继续坚持,二来希望一起分享交流。
    1.如果不知道自己做什么,那就尝试并坚持自己喜欢的,哪怕有一点点喜欢
    笔者本身生性内向,不善言辞,但爱好读书,读自己喜欢的方面,长期下来,自己在挑书、读书方面有了自己的方向和兴趣,偶尔对书中的点有小小的思考,立即记下来,千万不要觉得是小事一桩没什么可记录的,一旦记下来日后写下来的时候你会产生不一样的思考与感受。笔者同样属于初来乍到者,之前认为自己每次的思考都是一点点零碎的琐事,完全无用又有什么可记的呢?当自己真正下笔写的时候才知道,能写、会写真的是一项需要练习的技能。如果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那就先多读书吧。
    2.有所取舍,繁中求简,坚持极简主义
    网络时代的学习内容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形式多样化,自然免不了选择,对于选择恐惧症的学习者来说,真的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选择越多,生活越乱,所以还是繁中求简好了。那怎么选择与取舍呢?好像都很重要呢。举个例子来说,购物app很多,淘宝网、楚楚街、聚美优品、半糖、爱淘宝等等,要买一件衣服时,我们肯定不会把所有购物app都下载下来然后试用一遍,最后决定用哪一个买东西,而这时我们做的这个选择就是根据自己的综合理由来选择,可能是喜欢,也可能是实惠,更可能是用户量大,购买诚信度高等,不管哪种原因,我们勇敢地选择了并购买了东西,而整个过程源于自己的购买需求,获得衣服的渴望,最后做出的购买行为。这样说来,我们选择了淘宝就放弃了其他app,我们同样实现了目标---获得衣服,所以有舍才有得,若是一味纠结选择什么反而止步于选择这一步,之后的种种便无疾而终。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有所取舍,一切从简(当然并非越少越好的意思),坚持自己的理由与想法,选择学习读物、学习资料、学习app、学习空间等等,坚定选择,持续锻炼,重复过程,求得最简的结果,那个你想得到的结果。
   3.注重过程,同样关注结果的输出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内驱力的推动下,过程固然欣喜、有成就感,同样坚持的过程也必然会痛苦,真心付出的东西必然会珍惜,过程就显得无比重要,当然,结果的输出也不可小觑。举例来说吧,就拿读书来说好了,计划一年100本书,过程是读这100本书,结果是读完了100本书,可是真的如此而已吗?自己想要的是这100本这个数字吗?当然不是,关注的结果就是读完这100本书,我得到了什么?对自己有如何的启示?读完之后,有形成自己的思考吗?自己思考的东西在哪里?所以,时常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做的过程中,享受经历过程,思考方法;做完之后,形成独立思维,输出自己的东西,那么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阅读过程,有输入有输出,有过程有结果,岂不是更完美?
    零零散散写了这些,回头一看,好像还有一点偏题,写这些东西同样源于笔者内心的需求“想”,同时印证了今天的主题“认知内驱力”,笔者更多从自身出发,而非教学,希望在思考中不断启发自己,完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