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王渭娟《音乐律动教学优化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效果的策略》
(2018-08-27 18:09:39)
标签:
教育 |
音乐律动教学优化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效果的策略
【摘要】:在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影响下,我国的学前教育逐步改变传纺教育模式,音乐教学便是其改革的焦点之一,这让学前听障儿童看到了“春天”。音乐律动教育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它对促进学前听障儿童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优化语言康复效果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听障儿童受生理条件影响,口语表达受限,传统的观念认为“十聋九哑”,连话都说不好,还想“边歌边舞”呢……等等的诸多因素,让对学听障儿童的音乐律动教学处于一种边缘化位置,不被教师、家长重视,其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找出学前听障儿童音乐律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究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优化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效果。
【关键词】学前听障儿童
一、相关概念
(一)“学前听障儿童”:听力有障碍的学前儿童,它是由一定原因导致听不见或者听不清声音,从而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和进行社会交往活动。如:先天性的听力缺失,感染,外伤,耵聍异物、肿瘤导致的听力损失,耳毒性的药物和化学物品……等等。
(二)音乐律动教学:律动是儿童随着音乐节拍,进行的有节奏动作的一种活动,它主要包括舞蹈,体操,游戏,音乐。这里所指的“音乐律动教学”是康复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音乐的情绪起伏等,带领学前听听障儿童以身体各部的动态运动,有规律地、反复地做一个或一组韵律动作,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导他们自编动作,肢体协调一致“边歌边舞“的教学活动。
二、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听障儿童及时配戴适合的助听设备,及时进行了语言康复治疗,还存许多问题,如:口语表达的流畅度不好;音调、音韵、节奏方面与健听人还有很大差距……,在语言康复效果、音乐发展方面,更是受到制约,究其原因如下:
1.康复教育观念问题。 人们一直认为康复教学只是让他们说好、说清语言,能正常沟通就行,没有想着对他们进行音乐方面的教育,激发学习音乐兴趣,进行美的音乐熏陶,及培养音乐才能,更别说是早期的音乐相关教学;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千叮万嘱的话是“老师你只要教会我孩子会说话就行,他的这个音怎么发不清,说一句话老漏字,我孩子什么时候能“毕业”去正常学校就读……”,没有家长对老师说“我们孩子能不能像正常学生一样,在蹦蹦跳跳、快乐的音乐氛围中学习呢?能不能也让我们的孩子学唱歌曲、跳舞呢?……。”
2.没有针对听障儿童的音乐律动教材,也几乎没有专门、系统地针对学前听障儿童进行音乐律动教学,课程安排无音乐相关课,基于儿歌教学上的音乐律动教学更是无从谈起。据有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康复教学使用儿歌频率差距大:31.8%教师每周进行1次以上儿歌教学,36.4%的教师每月进行1次儿歌教学,23.6%的教师每学期进行1次儿歌教学,8.2%的教师从不涉及儿歌教学;52.7%的教师认为听障儿童一学期掌握儿歌的数量不到3首;70.9的教师最近1个月儿歌教学2次以下,只有29.1%的教师组织儿歌教学3次以上。
3.现实教学侧重点不同,结果不同。一是在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康复教师考虑如何“教”,远比考虑儿童如何“学”要多得多。二是教学中老师言语矫治多,学生肢体动作少, “动、静”不能相结合,剥夺了孩子在课堂中“动”的权利,扼杀了孩子好动,好奇的天性,更别说在音乐律动活动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了,就算加入肢体动作,也只是简单的模仿,“乐趣”太少。三是学生说话节奏不好。老师唱歌学生拍手活动在导课中偶尔用;学生说简单的儿歌可以,字数多一点,就嘴绕、漏字,句中的字在嘴里“打架”;四是学生肢体协调性不好。学一首简单的儿歌,好不容易说好了歌词,试着唱或边歌边舞,顾嘴顾不了手,顾手顾不了嘴,更别说有曲调唱歌和根据生活经验创编律动动作,以达到增强他们的音乐表演欲,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他的音乐潜能的目的了。
4.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期。 据有关资料所说,音乐教学的最佳培育期是3到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一年,至少相当于成人后学习五六年。错过这个年龄段再学难度就极大了。这也是因为人类的听力具有绝对音感和相对音感。绝对音感必须在4--6岁之间培养,过了6岁,听觉机能已经固定,就会出现听不懂的声音。0—3岁,是黄金年龄,听觉吸收在100%,3--6岁,是最佳年龄,听觉吸收在80%,到了18岁,听觉吸收只有十六分之一了。受早期音乐熏陶的孩子,听力特别好,听音阶极准,节奏感极强,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如果一个人的童年都是在音乐的沙漠中度过的,到了少年以后,他会听不准音阶,一唱歌就跑调,没有节奏感,而且很难弥补,所以学前听障儿童已经有身体的缺失了,在音乐教育方面不能让他们再缺失了。
5.教师专业素质问题 据有关调查研究:特教老师女性比例远高于男性,从综合大学特教专业毕业的教师远低于外聘,外调的从业人员以非特殊教育为主;有的医疗机构医生、护士当语言康复老师,医学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根据不搭边;康复学校专门从事音乐教学的老师几乎没有,有音乐老师的也以舞蹈教学为主;有专门针对康复学校舞蹈老师培训,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康复学校音乐老师的培训;个别音乐老师也因为长期进行语言康复教学,音乐专长无用武之地,导致专业“退化”……。
6、音乐律动教学设备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一点的康复学校有钢琴,但三、四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调律,音不准、弹出的旋律不成曲调;给班级配的电子琴很多是20多年前的,音色不清,节奏不适合学生用,功能健不好操作,有的还是坏的,为教学带来不便;配的打击乐器损坏,老化、量不足;更甚者有的康复机构、私人机构都没有这些设备。
四、听障儿童音乐律动教学策略
(一)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1.转变教师的陈旧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提高音乐教学水平。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作为听障儿童康复教师,不仅要将《钢要》、《指南》作为工作的依据,接受前沿性、时效性的教学理论知识,更要全面分析听障儿童的具体特征,将儿歌、童谣对孩子的优势方面与听障儿童的特征紧密结合,重新审视和理解儿歌、童谣,并全面了解儿歌、童谣对听障儿童的功能,从面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儿歌、童谣教学水平,加快听障儿童康复进程。
2.转变家长的家庭康复理念 首先让家长观摩音乐律动课,并与其他进行了音乐律动教学有效果的听障儿童家长进行谈话,了解学生在语言、行为、性格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其次对家长进行基于儿歌、童谣的音乐律动教学相关培训,让家长知道“是什么”、“怎么做”;最后让家长参与音乐律动相关教学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白“这样做好”,形成共力,让家长成为孩子音乐学习的榜样者、陪伴者、督促者。
(二)选择适合学前听障学生适合的音乐律动教材
市场上没有专门适合学前听障学生的音乐律动教材,所以前期语言康复老师可以学习一些简单音乐律动内容,如“贝瓦儿歌”。并大力鼓励有音乐特长的语言康复老师编写基于儿歌、童谣,适合听障儿童的音乐律动校本教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和康复中心的几名老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学前听障儿童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将音乐教学、语言康复教学、舞蹈教学进行整合,我们编写了(托班、小班、中班、大班)这套《快乐音乐》音乐律动校本教材。前期做问卷调查、问卷分析;中期将基于儿歌的音乐律动内容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修订;后期进行初期应用、完善,最后编订制成校本教材,并在教学中推广。
(三)将音乐律动教学融入各科教学中
在学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各科教学中加入音乐律动教学内容。如早期数学课,可让学生学习《数蛤蟆》。词: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乒乓乓跳下水……。再如社会课,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可让学生学习《两只蚂蚁》。 词:两只蚂蚁,走到一起,碰碰触角,点头致意,你好,你好,你好,你好,彬彬有礼,彬彬有礼。
(四)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目标及时进行音乐律动教学。在音乐律动教学中是为听障学生语言康复服务的。对于托班的学生,可让学生在音乐律动活动中会唱长、短音,并能跟着音乐做简单的动作……;对于大班的学生,一是根据曲谱,学习简单的乐理知识,增加音乐知识储备,并诱导学生正确拍打节奏。二是诱导学生自然、清晰、连贯地、有节奏地说歌词,丰富他们的语言。三是根据歌词内容,诱导学生做相应的律动动作,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四是结合音乐诱导学在音乐中“边歌边舞”,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对于学习能力好大班学生,可增加难度,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创编舞蹈动作。
(五)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语言问题。
1.在音乐律动教学中学习节奏
生活有快、慢节奏,说话当然也有节奏,可是这是节奏型怎么让学生学的容易、快乐呢?教学中,我把自编的校本教材《快乐音乐》“引进来”。如:大班《小鸭洗澡》,一是让学生模仿老师拍手有节奏地说歌词,二是让学生在学音乐律动的同时学习乐理知识,进行节奏练习,还进行了视唱,做法如下:首先让学生看曲谱,1拍1次——1小节1次——2小节1次——根据四二拍强弱节奏,“强拍”拍手、“弱拍”拍小臂说歌词;其次观察曲谱,引出曲谱重点节奏,并模仿老师边拍手边以”哒哒“音说节奏,如最后一句两个短跳音和一个长音节奏
:30 20 | 1-
变为
2.在“乐器合奏”活动中练习节奏
请各教育机构给康复教师足够的打击乐器。在打击演奏活动中,初步让学前听障儿童学会辨认和表现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等,学会初步地创造性地自我表达,发展基本的音乐概念,以及掌握简单的奏乐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学前听障儿童,选择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小班学生适合选碰铃、串铃、响板、铃鼓
(敲击)、沙球(摇晃)等;中班学生适合选木鱼、铃鼓(抖动、摇晃)、镲等乐器的演奏;大班学生适合选三角铁和双响筒等。这些打击乐器的演奏,都要求听障学生做到手腕放松、灵活,不僵硬,有弹性,能控制手的动作,自然协调地敲击、摇动、振动或抖动,以取得较好的音响效果。(2)选有一些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主要有木琴、铝板琴等。它们的音域一般在一个八度以上,演奏方法比较简单,以敲击和刮奏为主,适合于演奏简单的旋律。(3)教学中实践做法:一是让学生先两个一组认识乐器,再由易到难二个-组到四个一组辩识它们的声音。如“三角铁”声音长,响铃、铃铛、木鱼声音短而轻脆。(2)简单“合奏”。如:大班学生根据节奏“XX
XX |
4.通过节奏练习,解决漏字、节奏不稳问题,诱导学生说完整句子。
教学中,一是让学生拍手认识“长、短”音,如:“X - - - ”,学生拍四个“合开手;“X -” 拍两个“合开手”;“XX”嘴上边说“哒哒”,边拍一个“合开手”……,并组合成简单的节奏进行练习,在练习中认识小节线、终止线;二是将节奏练习用在说儿歌中。如右图:《两只小蜜蜂》划出小节线,拍手说儿歌。三是等学生手、口、眼协调配合熟练说儿歌后,加速度说儿歌,四是1小节拍一次手,不拍手有节奏、自然地说儿歌,并做相应的律动动作,并诱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进行沟通练习,如:师:这里几只小蜜蜂?它飞在什么地方?……。
5. “重读节奏练习”与音乐律动教学相结,解决“硬起音”问题。
(1)“气息不足,说话不连贯,说话像吵架、高音调”是听障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中。观察学生,将手指背放在喉部,如:发“爱、饿、五”三音时,明显紧张、僵硬,或者说话时起音像“吵架”一样,就可运用“重读训练”方法进行纠正;如果学生起音“轻,有气无力”,手指背放于喉部,明显感到松驰、柔软,老师就可以运用强起音方式,让起音更有力一些,并调整到正常讲话方式。
(2)教学实践:一是学生模仿老师先学模式; 二是可参照音素发展顺序进行以韵母为主和整个音节为辅的练习;三是加入单、双、三音节词,并以手势提示音调说字、词;四是可进行转化练习。如”三音节词:iou-IOU-ER-VAN 音乐“;五是教学中,我设置了“爬山坡”用食指指点进行练习。“山顶”音要重读,“山底”音要轻读;慢板两个点在“山底下,中音点在“山顶上”,行板一个点在“山底下”,其它三个音在“山顶上”。
(3)教学拓展:运用“重读练习”方法,说《两只小蜜蜂》儿歌。重点是说儿歌中三个字时,第二个字要重读。 如: “两只”右手从身体左侧原地小提手腕;“小蜜蜂”右手从身体左侧“小提-大提-小提”手腕,如在胸前模仿水的波浪一样。
词:两只小蜜蜂,飞在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飞高了,飞低了,飞呀飞,飞呀飞,飞走了。
(五)借助游戏进行音乐律动教学
游戏可以说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也是儿童最基本的活动。实践表明: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连续玩上若干遍,仍然兴趣盎然。它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儿童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符合音乐的感知规律,因此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是可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符合音乐的感知规律,因此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是可行的教学手段。我们将音乐律动改编成许多律动游戏,使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游戏中体验、感知、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准备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着时强时弱,时快时缓的音乐,轻松快乐地游戏着;
在发展听力的同时,也在欣赏理解着音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儿童创新能力。如:《请你跟我这样做>
五、结语:
在素质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听障儿童的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儿歌、童谣作为儿童最受欢迎的学习内容,在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因此我们要改变听障儿童教学现状,加强听障儿童康复教师音乐专业化培训,转变康复教师教学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积极创编以儿歌、童谣为基础的音乐律动校本教材,以听障儿童为本,因材施教,让学前听障儿童早早地在儿歌学习中感受美、体验快乐,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音乐律动教学在听障儿童康复教学中绽放光芒,让听障儿童不仅能说好话,更能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听障儿童儿歌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分析》李阳 王元芬
(3)《特殊儿童舞动治疗》、《音乐疗法》、《听障儿童综合活动示范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