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译注(一)
说明:这是我几年前做的译注,现在重新整理,以飨读者,以见真儒是何等可贵。
礼记·儒行第四十一
【原文】
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翻译】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夫子的服饰,大概就是儒者的服饰吧?”孔子回答说:“丘未成年时居住在鲁国,身穿从手腕到腋下的衣袖都很宽大的衣服;长大后居住在宋国,戴宋国所保留下来的殷商时期的礼帽章甫冠。丘听人说过,君子的学问广博,他所穿戴的衣冠入乡随俗。丘不知道儒者有特定的服饰。”
【注释】
礼记
《礼记》是儒家“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是战国秦汉间讲礼文章的选集。西汉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兄子)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yuè)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天通行的《礼记》。
《礼记·曲礼上第一》:“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风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习仕宦之事)学(习学六艺)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整肃朝班)治军,涖官(官吏到任,执行任务。涖,到,来临。涖音lì)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言礼为诸事之本。
《礼记·曲礼上第一》:“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言人能有礼,可异于禽兽。
陈澔《礼记集说·序》:“前圣继天立极之道,莫大于礼;后圣垂世立教之书,亦莫先于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孰非精神心术之所寓,故能与天地同其节。”言礼之重要。——陈澔(hào)(1260—1341),字可大,号云住、北山叟,人称经归先生,南康路都昌县即今江西省都昌县人,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陈大猷之子。
阮元《书东莞(guǎn)陈氏<学蔀(bù)通辨>后》:“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言“礼”“理”一实一虚有别。——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清代嘉庆、道光间经学大师。陈建(1497—1567),字延肇,号清澜,广东东莞人,明代理学家。
儒行第四十一
《儒行》是《礼记》第四十一篇。夫子自卫反鲁,哀公馆(住,住宿)于孔子,问以“儒行(旧读去声,现在可按照普通话读阳平)”之事,记者录之,以为《儒行》之篇。
《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记载“孔子在卫,冉求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治理得好;太平),是(这)犹却步(倒着走)而欲求及(赶上)前人(前面的人),不可得(可能)已(通“矣”)。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己有才而以资(帮助)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丰厚的聘礼)迎(迎请)之。’季孙以告哀公,公从(听从)之。孔子既至,舍(安置住宿)哀公馆(馆舍)焉。就孔子舍,公自阼阶(东阶),孔子宾阶(西阶)升堂立侍。”于是有这一次关乎“儒行”的对话。
孔子说儒凡十七条,前十五条,皆明贤人之儒。其十六条,明圣人之儒,包上十五条贤人儒也。其十七条之儒,是夫子自谓也。孔子在这篇对话中解释了“儒”的真正含义。
关于“夫子自谓”,《史记·孔子世家》云:在鲁,哀公不用;在齐,犁鉏(同“锄”。鉏音chú)所毁;入楚,子西所谮(诬陷,中伤。谮音zèn);适(到)晋,赵鞅欲害;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畏匡厄陈,则身被辱累多矣。郑(郑玄,东汉末年著名今文经学家,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以其如此,故释云不以慁累闵病而违道。云“孔子自谓也”,郑知者,以此一儒在众儒之末、圣人儒后,特更说此一条,事与孔子相会,故知“孔子自谓”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鲁〕鲁国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在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春秋时国势衰弱,春秋后期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用以指诸侯王国或政权)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所分。战国时成为小国,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鲁哀公〕鲁哀公(?—前468),姓姬,名蒋,鲁定公之子,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即位,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春秋终结。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薨(诸侯死曰薨。薨音hōng)。哀,谥(shì)号,谥法恭仁短折曰哀。公,诸侯国君之统称。
鲁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古时叙述死者事迹表示哀悼。诔音lěi)孔子,诔文说:“旻天(泛指天。旻音mín)不吊(慰问),不慭(愿。慭音yìn)遗(留。遗音yí)一老,俾(使。俾音bì)屏(保护。屏音píng)余一人以在位,茕茕(形容孤独无依靠。茕音qíong)余在疚(内疚。疚音jìu),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无法控制自己了)。”(见《左传·哀公十六年》)
〔问于孔子曰(yuē)〕向孔子询问说。这是一个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孔子问曰”。于,介词,向。曰,说。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农历八月廿七日(西历
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西历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先圣父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纥音hé),娶施氏(曜英)生九女无子,妾生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颜氏三女,以幼女征在妻之,征在祷于尼丘之山,生孔子,故名曰丘,未生时有麒麟吐玉(口吐玉书。玉书,祥瑞的书简),书于阙里(孔子故里。阙音què),其文曰:水精之子,继衰周为素王。颜氏异之,以绣绂(古代系印章的丝绳。绂音fú)系(绑,拴)麟角,信宿(连宿两夜;谓两三日。信宿音xìnsù)而去,诞生之夕有二龙绕室,五老降庭,五老五星之精也,颜氏之房闻钧天之乐(天上的音乐),空中有声,云天有感生圣子,故以和乐之音,孔子生有异质。”(《新订四书补注备旨上论卷一》)
孔子三岁先圣父病逝,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乘音chéng)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cháng)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dū)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十三年,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删诗书,订礼乐,系周易,作春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昔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语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但是,朱熹在这句诗后面紧接着说的一句话:“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唐子西名为唐庚(1069-1120),字子西,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唐子西文录》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
公元1307年(大德十一年),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圣旨云:“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继承。纂音zuǎn)丕绪(国家大业。丕音pī),敬仰休风(美好的作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于戏(感叹词。于戏音wūhū)!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尽。罄音qìng)名言之妙?尚资(凭借)神化,祚(赐福。祚音zuò)我皇元。”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夫子之服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夫,人得一(道)为大,大得一为天,天出头为夫。子,了一也,对人敬称。
〔之〕结构助词,的。
〔服〕衣服,服饰。
其儒服与
〔其〕大概。
〔儒服〕标志儒者身份的服饰。不像僧有僧袍,道有道袍那样,儒者的衣冠并无特别的规定,这是因为儒以道得名,其隐迹世俗,带产修行,百行百业,不刻意追求服饰的与众不同。但这也绝不是说儒者对穿戴毫不讲究、完全随意。《礼记》之中有一篇《深衣》,据研究,其所记载的就应该是“儒服”的制度。后世先儒也非常重视深衣,其实也就相当于把深衣看作“儒服”了。孔子当时的衣冠,实际上是可以看做“儒服”的。但下文孔子却说“不知儒服”,并说其服饰只是依照所居之地的服饰习惯,这是因为孔子意在委婉地强调儒者之行,而不希望鲁哀公把“儒服”看得比“儒行”更重要。儒者学习圣贤君子之道是首要的,与众人所不同的是道德修养有高低之分。如果没有真正的道德修养,即使衣冠楚楚,也不能算是儒者。
〔与(yú)〕同“欤”,吗,吧,表疑问语气。因为哀公见孔子所穿的既异于大夫之衣(大夫以上官职的人,所穿的衣服为“侈袂”,衣袖长三尺三寸,袖口一尺八寸,朝祭时所穿的衣服有表有里而不能是单层),又异于庶民之衣,疑为儒服而问之。
孔子对曰
〔对〕回答。
〔曰〕说。
丘少居鲁
〔丘〕孔子名讳。从北宋开始对孔子的名字“丘”严格避讳,办法是在书写时将“丘”右边的一小竖省去,读音上作“某”或“区”。据一些现在还在世的老人说,在过去还读私塾的年代,遇到孔子的名讳时,人们都注意避讳而读“丘”作“某”。今天信奉儒教的人士还是应该避讳的。到了雍正三年之后,“丘”除了经书上仍那样写外,又造了一个“邱”字用在其他地方(如人的姓名),今天常见的“邱”字就是那时出现的。
〔少(shào)〕未成年时。
〔居〕居住。
〔鲁〕春秋时期的鲁国。。
衣逢掖之衣
〔衣(yì)〕动词,穿。
〔逢掖(féngyè)之衣(yī)〕从手腕到腋下的衣袖都很宽大的衣服。逢,宽大。掖,同“腋”。之,的。衣,衣服。孔子所穿的“逢掖之衣”也叫做“大袂襌(dān)衣”“大袂深衣”,这种衣服衣袖宽大而与庶民不同,单层而无表里之分又与庶民相同。
长居宋
〔长(zhǎng)〕长大后。
〔居〕居住。
〔宋〕春秋时期的宋国,殷商的后裔被分封于此。
冠章甫之冠
〔冠(guàn)〕头上戴着。
〔章甫(fǔ)之冠(guān)〕殷商时期的一种礼帽,缁(黑色。缁音zǐ)布冠。章,表明。甫,古代在男子名下加的美称,在这里代指丈夫(男子)。章甫,所以(用来……的)表明丈夫(男子)也。
丘闻之也
〔闻之也〕听人说过。之,代词,代下面的“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也,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君子之学也博
〔君子之学也博〕君子的学问广博。之,的。也,助词,表示句中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其服也乡
〔其服也乡〕他所穿戴的衣冠入乡随俗。也,助词,表示句中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乡,入乡随俗,顺应所居住地方的衣冠规定。上文哀公的问话之中,含有对儒的不尊重之意,所以,孔子不说儒者的服饰,而强调儒者的德行。
丘不知儒服
〔知〕知道。
甲午年三月廿四(2014年4曰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