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构学本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2016-01-10 19:14:00)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题研修

建构学本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张家明   李仁琼

教与学时而边际分明又水乳交融,时而风平浪静又波澜汹涌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学生学习生命力的成长。探索课堂本原既是教育者的职责所系,更是万千桃李生命成长的本质诉求。促进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由知识、技能与考试能力培养,转向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培养,我校举起“校本化建构学本课堂,自主化培养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旗帜,一路虔诚走来,一路风景宜人。

一、“三段式”推进学本课堂

“三段式”推进学本课堂,就是在课前、课中和课尾节点上着力:课前预习着力激发、引导学生提前介入学习,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课中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优化学习路径,破解学习障碍,最大化实现课堂生成;课尾突出学习效能反馈和评价,巩固学习成效,延伸学习边界。

(一)  课前自主预习,培植学生课堂起舞的根基

重视学生课前预习目标、习惯、学法的指导,夯实课堂生本建构的基础。预习目标、方法、内容、问题探究等,属于技术性指导;学习情感的点燃和激发,属于人文性指导。我们在预习路径指导和情感激发上同时着力,为学生课堂学习建构扎实根基。

(二)课中放大自主学习的能量,突破学本课堂建构的关键环节

课堂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旨在放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量,这是学本课堂建构必须突破的关键。我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界定课堂学习时间。根据《成华区课堂改革评价试行表》,我校引导教师努力做到“一节课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不得少于50%”,倡导学生活动时间在“60%以上”。通过教学管理常规管理,《龙潭小学听课记录本》统计反馈,校本教研专题研讨等,促使教师把课堂时间让出来,并走进学生中去发现、助力学生学习;倡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尊重学科特点和教师个性,让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二是坚持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仅是学习形式的变化,更是学习组织结构的变革,需要机制保障和文化建设,如组建小组机制、任务设置机制、交流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机制,以及小组精神培育、特色建设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合作学习机制的作用,优秀学生担起小老师角色,他们尤其关注学习困难同学的学习。我们在班级授课背景下的合作学习探索,努力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从而放大课堂学习效能。

( 三)课尾重拳回音,强化课堂建构的巩固反思和课后延伸

课尾主要指课堂后半部分的巩固反思和课后拓展延伸。我们注重教师课尾学习评价,要求教师每堂课让学生有5分钟以上的动笔练习时间,以当堂巩固所学。要求教师在熟谙学生本堂课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外作业,并体现其针对性和延续性。

二、开发课堂改革的支持性技术

学本课堂是破除传统课堂的新型课堂建构,教师普遍缺乏经验,单纯依靠教师个体突破,难度过大,需要依托校本教研力量突破难点。尤其是我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更需要积聚团队力量和优质资源,展开学本课堂重难点的技术攻关。

依托校本教研,精准发力,我校探索了支撑学本课堂的六个技术:教材研读技术、学情分析技术、教案设计技术、课堂观察技术、微课研究技术、听课本设计技术。

(一)教材研读技术

教材是践行课程标准,培育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关乎课堂改革的成败,我们从三个维度着力教材解读。

一是系统解读整本教材,把教材读通。日常教学中教师使用教材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特别是年轻教师更重视课堂教学的手段和形式,比较忽略教材研读,过多依赖教参教学,对教材整体关注较少,导致课堂教学改革呈现点状形式,缺少系统建构与层层递进。每学期开学前,我校组织各学段教师分析教材编排体系,弄清编排内容,确定该知识板块在本册教材中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知识难易点、解决问题的程度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而有效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问题。

二是科学取舍优化教材,把教材读薄。教材内容是固定的,师生发展是鲜活的,怎样寻找二者的平衡点?我们在系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唤醒教师的教材取舍意识,引导教师将系统知识与学段课标深度对接,选择建构该年段最本质、最重要的知识体系。这个选择加工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优化过程,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魂,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关注和推动学生深度学习,落实每个学段的学科核心目标。

三是围绕学生审视教材,把教材读活。研读教材是为了学生发展,教师必须依据学情全面审视和辩证研读教材、依据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我校借助校本教研平台,引导教师通过课例研究、日常学情诊断等途径,实现了对教材的活学活用。

(二)学情分析技术

学生世界奥秘无穷,只有真正窥见学生世界的大乾坤,才能洞悉“以学定教”的丰厚内涵。我校开发的学情分析技术,就是借鉴现代教育媒介和现代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整体分析和个体深度分析:一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学业成绩数据化,从而对学情做出全面准确的分析;二是依托统计学理念和科学研究精神,以数据统计加现象追踪手段分析学情,突出各大着力点。

第一,大数据分析。利用excel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开发学业数据诊断分析模板,帮助教师把准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不同学生在同一学科的具体发展轨迹。我校采用这种技术系统分析学生期末学业成绩,建立学习发展数据库,纵向剖析1至6年级学生发展情况,既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自我诊断,也强化了教师自我展开的教学诊断。

第二,三段学情分析。按课前学情、课中学情、课后学情三个维度,引导教师根据三段学情的不同特征选择观察,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又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减弱学情分析的畏难情绪。

课前学情调查。一是创设情境谈话调查法,通过创设与新课相关的故事或活动情境,调查学生对该内容的知识、能力、经验储备;二是新知内容提前体验法,即通过预习、前置作业等调查学情。

课中学情调查。定点观察某小组学生上课发言、合作、练习等具体表现,主要观察学生本课学习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的变化情况。

课尾学情调查。包括学生在当堂课后半部分知识掌握程度和课后练习的学情调查。事实上,一节课的课尾学情又是下节课的起始学情,一节课的结束又是下节课的准备,一节课的课后诊断又是下节课的课前诊断。

我们通过学情分析,促使教师从重视教向促进学转变,并对特殊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诊断学情,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既增强教师课堂追问和反思的意识,又强化其建设学本课堂的动力和能力。

(三)教案设计技术

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备课更加便捷,但也出现教师比较忽视教案独立设计的倾向。作为备课的一个基本环节,设计教案对于保障课堂教学成功善莫大焉。我校引导教师将纯文本教案转化成表格式教案,对“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分列陈述。通过教导处常规管理加强学生活动精细化设计的规范引导,逼着老师思考、凸显学生学习的活动设计,为课堂的深度学习创造可能。

(四)课堂观察技术

课堂是师生生命共舞的磁场。以旁观者姿态进行课堂观察,能更加真实地了解教与学的发生过程。我们借助易于操作的观察手段——课堂观察表,让观察更有研究的意味,教师的发现也就更加丰厚。观察表内容随着研究的进展,逐步由部分走向整体、单一走向综合、零散走向系统,以适应不同层次教师的观察需求,并帮助教师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学观念,以完整的视角审视课堂得失,求得改进和突破。

(五)微课研究技术

构建学本课堂的关键是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转化,我们尝试利用微课研究技术去解决这一难题:一是统一认识。一节好的微课吸引学生、充满学习趣味、打开思维的。二是采取小试点、深推进、学习研究与实施同步的方式建构微课,挖掘优秀教师经验录制系列视频,围绕学科教学核心问题精心构思、录制专题视频,录制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个性视频,积极录制学生主讲的视频。三是路径选择,根据学生个体条件在课内外、校内外有选择地使用。四是结晶集体智慧,建立资源库,实现教师共创共享。

(六)听课本设计技术

我校围绕学本课堂建构的核心要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时空的保证、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学习状态等,系统思考、设计听课记录本,实现了从教师个体选用到全体推广使用。记录本采用表格形式,将听课记录分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时间、评课意见、教学收获六大板块,让教师适时记录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教学策略、时间分配情况,并及时发表听课感悟与意见。听课教师选择使用学生发言情况统计表、作业完成情况抽样统计表、小组合作记录表、课堂教学方法统计表,有针对性地记录课堂两个专项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听课本设计,传递清晰的课堂教学改革观念: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关注、引导、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激发课堂活力、放大课堂效能。

这六个技术随着学本课堂的展开而深化,旨在关键点上集成力量,找准突破的方法和内涵点位,为全体教师实践学本课堂扫清障碍。

三、校本推进学本课堂四大策略

校本化实践学本课堂,离不开全员参与的力量内生集成,我校主要采取还原主体、培育典型、思想落地、力量聚生四大策略,内生、集聚、释放学本课堂的实践创造力量。

(一)还原主体策略

学本课堂是师生学习成就感凸显的幸福课堂,只有尊重教与学的本质规律,释放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学本课堂的多姿多彩和丰厚果实。

1. 还原教师主体,放大教师建构力量。

充分信任、激发教师的自主创造力量,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本课堂的策划组织者、实践研究者。

我们引导教师抓住关键事件策划活动。两位年轻教师因为与家长沟通产生了矛盾,学校相机引导他们策划了一次“家校对话艺术大家谈”活动;针对部分教师专业发展出现的困境,学校指导教师策划沙龙活动“明天,我们的梦想起航”。学校日常常规活动也逐步由学校管理者总结转为教研组、年级组自主总结,形式、内容等自主商定,强化教学活动的自主策划组织,促进教师深度思考,激发内生教师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

我校在各种级别的优质课磨课活动中,让教师在“教学—研讨——再教学—再研讨”的过程中,经历思想的阵痛,直面课堂的微观层,审视自我的教学灵魂,实现内省式成长。在教学研究周里,教师通过小专题研究,催生激发了主动参与研究、改革课堂的决心和信心。

还原教师主体,充分信任放权,不用固定模式框住教师的思想和手脚;给予一定的思想引导和原则要求,既激发、放大学本课堂的教师自主探索力量,又把稳教师探索行为的正确航向。

2. 还原学生主体,放大学生课堂建构的力量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其内力激发是学本课堂建构的关键。还原学生主体就是要相信、依靠、发展、解放学生,让其真实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实现学习生命的自主建构、自主生长。

一是让学生充分预习。超越课堂时间局限,引导学生提前预习。如语文学科预习,提前自己试着读课文,借助工具查找相关资料,尝试简单勾画、批注等,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巩固走向学科思维的激活与发展。

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重视独立思考的价值,静待课堂生命花开。从一分钟开始起步,引导学生静静阅读、边读边想、自主尝试,适当延长思考时间,培养自主思维能力。

三是让学生真实合作。合作学习是一个学习交流、学习群居生活的过程,学生有了真实体验才有经验的形成与提升、智慧的启迪与奔流。这个过程急不得也省不得,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说、自主地说、完整地说,激发他们为学习成长而敞开思想,为寻求真知而虚心求助。

还原学生主体,要求教师更加熟悉、了解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素养、出彩的教育艺术。在还原学生主体的同时,学生的成长进步又逼着教师奋发进取。

(二)培育典型策略

就师资相对薄弱学校而言,学本课堂建构不能齐头并进,需要部分教师先走一步,需要校本培育新型课堂样态,既激发教师个体前进,也带动群体跟进。

一是“教师讲坛”,言说优秀教师精彩。我校长期开设“教师讲坛”, 通过本人讲、教导处讲、同事讲、徒弟讲、教研组长讲、家长讲、专家点评等,挖掘、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与智慧,形成强烈的心理共鸣和情感共振,化作催人奋进的精神和智慧力量。

二是校本教研,让优秀教师示范。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专题教研,请优秀教师交流经验;集体备课时,让优秀教师担当研读教材、课堂教学的指导教师,消除了很多教师的思想混沌与实践困惑。

三是学校评价,唤醒优秀教师发展力。优秀教师是学校宝贵的正能量源,针对我校缺少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的实际,我们设立校级学科带头人,予以充分肯定和激励;给予优秀教师优先培训机会,把外出培训与学习行为变成分享成功的过程,聘请专家对其深度指导、引领;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奖、教育教学质量奖、单项奖等奖励性评价方案,激励、唤醒优秀教师的发展潜力和创造活力。

(三)思想落地策略

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各种成功经验犹如雪花般在我们眼前飘荡,照搬模式既水土不服,更难产生持续性效应。在学本课堂建构中,我校坚持思想引领,坚持常规工作主题化,在常规工作渗透课改思想,如开学教学工作会主题指向“学生的故事心向之”,期末复习动员会主题强化“暖冬时节,点燃学生的复习热情”。我们在学校每个角落传递这样一个理念: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才能真正走向高效。学本课堂思想要转化为行为离不开技术支撑,我们以开放聚焦的三段式推进策略,建构学本课堂雏形,通过校本教研力量,开发学本课堂实践的系列支持性技术。

(四)力量聚生策略

实践学本课堂离不开强劲的力量支持。我们强调内部力量聚生,即依托校内资源,从模仿走向创新,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输血走向造血的良性发展轨道。主要依靠三个抓手:依靠科研课题,依靠校本教研载体,依靠项目组。

我校从2006年承担市级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开始,已有第三个在研市级课题。2008年全国现场会、2009年及10年市级现场会先后在我校召开,都是因为科研推进课改的真实而卓有成效。龙头课题的研究成效改变了学校形象,提升了办学水平,老师们真切体会到科研的强大生命力,慢慢从遥望科研走近和实践科研,学着从科研视角用科学方法推动学本课堂建设。

依靠学科大组及小教研组开展研究活动,虽能解决教师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不能满足教师愈发强烈的个性发展需求。于是我校把原有的学科大组分解为各个学科项目组,采用自荐+推荐方式确定项目组领衔人。一些年轻教师担当项目领衔人后,在责任感驱使下学习劲头更足,成长步伐加快。项目组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作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以其亲切性和指导的贴切性、可跟踪性,激发了教师群体发展的活力。

四、校本建构学本课堂体会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改革核心,指向学本课堂建构和核心素养培育

建构学本课堂意味着两个变革:一是课堂教学形态由教本课堂转向学本课堂。二是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由知识、技能与考试能力培养,转向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培养。关注知识技能与考试能力是传统课堂的主要价值取向,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偏离。教育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完整的人”。建构学本课堂,正是顺应培养“完整的人”的需要,指向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我们理解的核心素养,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培养的品格素养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是学生基于学校课程教学的自主生长,是学生在文本学习和生活实践体育中的自主建构。只有构建起还原学生主体、以学为本的课堂,学生才能在学科素养的培育过程中生长核心素养。

(二)课改思想落地,离不开载体培育和技术开发

思想与技术是一对双胞胎。让课改思想落地课堂,建构学本课堂,必须培育支持性技术。我校学本课堂支持性技术的开发运用,有效解决了教师践行学本课堂的技术难点,拓展了课堂教学价值,教师看似课堂行为的改变,实则改变的是思维模式和教学观念。

(三)学本课堂的变革与建构,离不开力量集成与挖潜

我校运行导师制、项目制、小组合作等,挖潜、整合师生主体之间、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学校主体与外界支持之间的力量,集聚、释放推进学本课堂的实践、研究和保障性力量。

(四)学本课堂的变革与建构,必须集聚、放大主体力量。

课改的不竭动力是教师能在课堂改革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既来自于激励性评价,更来自学生的学习成长,学生学习力与人格力发展越优化,教师成就感就越强烈。这种成功喜悦比学生考试分数带来的喜悦更为持久、浓厚,深藏于教师灵魂而长期发酵。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教师课堂改革的根本动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充分集聚、释放、放大师生主体的发展、创造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