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读书所感

(2023-04-09 18:51:48)
标签:

思考

文学

分类: 阅读
学到的关键知识有:
1、什么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把读者放在突出地位,是研究文学作品的效果史和接受史的,是姚斯力图从新思路出发解决“文学史悖论”问题,提出的研究新模式。也告诉我们研究要找到创新点。
2、两大关键词:
1)“期待视野”,其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总是一致的,这样就有了研究读者接受效果的意义,有时作者的原本意图会被读者误解,但读者的解释由于具备那一时代的特点,也会被接受。
2)伊瑟尔 的“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可以理解为文学作品的“空白”,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留给了读者可以想象、补充的空间,“召换”了读者的想象力,或者是激发了读者的性灵,才使作品有了更强的生命力。作品的召唤性越强,作品就越具有生命力。但作者创作时不能为了留白而空白,因为空白和召唤性是相对的,即“充实中的空白,确定中的模糊”。要达到三个统一,即空白与充实统一,模糊与确定统一,虚与实统一。
     3、产生的问题
有的文学学作品由于一代代读者的接受,往往形成一种心理积淀,与作者本意相去深远,甚至淹没了作家本意,对于作家来说,虽然文本有了生命力,但他最初的创作意图被改了,对作家来说好不好?作家的自主意识似乎没有了。如曹禺的《雷雨》,最初作者主观上觉得要写一首叙事诗,但最终由于时代、读者、导演等因素,甚至最后作者本人也把《雷雨》造成了一部社会问题剧。有没有迎合读者的成分在里面?
还有就是我们接受的东西有时也是被他人解读的,我们要想了解研究作家的最初主观意图还有没有必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