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的与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2019-08-29 14:38:20)分类: 读书感悟 |
暑假里我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随笔《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为什么叶圣陶、陶行知的书好读?为什么连外国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夫的书也好读,不像读有些理论家的书那样晦涩、费解?他们的书不但好懂,而且让我们感同身受。”于老师的这本书也同样好懂并且让我感触颇深,在于老师的阐述中我发现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不足,也解答了我教学中的迷惑,更从中学到了许多方法。
这本书是于老师多年语文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思考的结晶。开篇于老师谈了“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多么值得每位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我们每天给学生上的语文课究竟有没有给学生留下东西,留下的又是什么,我想我们作语文老师不妨每天问问自己。于老师结合自己从小学习语文的经历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语文教育能留给学生永远受益的无非是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在这四方面都能达成的同时语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也跑不了。
道理很简单但是一个语文老师想要真正的教好语文其实并不简单。于老师在书中总结了自己的“五重教学”:
一.重情趣。“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重感悟。“悟其语,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三.重积累。“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第二,重视课外阅读,只有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文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最后,最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我这样做尝到了甜头,也要求学生这样做。”
四.重迁移。“主要指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从小的方面来说,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一个问答题等的‘小练笔’也是写的迁移。”
五.重习惯“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
于老师的“五重教学”质朴扎实,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不仅要求老师有专业的知识,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对教学深深的热爱,还有教学之外的兴趣爱好的培养。在书中于老师总是在说教学生写好字,首先老师要懂一点书法知识,教学生读好课文,老师有感情的范读很重要,教学生写好文章,老师要能写一点东西,教学生热爱阅读,首先老师要喜欢读书。读完整本书我终于明白于老师说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是在课堂上的,功夫全部在课外,没有课外的厚积,哪有课堂上的镇定自如、云淡风轻。正如书中所写语文老师的素养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合上书本,书中于老师的话语回味无穷,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当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