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歌台暖响”与“舞殿冷袖”新解

(2015-08-13 13:23:06)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三教学

 “歌台暖响”与“舞殿冷袖”新解

江苏扬州市

 邮政编码:225009      何 伟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二册》(2005年12月)第六单元,选有杜牧的骈体文名篇《阿房宫赋》,(P112)文下注解[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宫人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乐的样子。[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意思是说,宫人在殿中跳舞,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二》(2005年6月),也选有此文,文下对这两句的解释与人教版的也是大同小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指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暖。[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指人们在殿中跳舞,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笔者以为,此处虽然简短,仅仅有四小句,寥寥十六字,但至少有四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重视:

(1)       此处文句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完整的句式应该是:“歌(于)台暖响,春光融融;舞(于)殿冷袖,风雨凄凄”。

(2)       此处文句运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就是人们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正如钱钟书先生说过的,“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 简言之,即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此处,笔者以为作者是将听觉、视觉分别与感觉相互转化。

(3)       此处的“暖”与“冷”,属于古汉语的一个词类活用现象,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现象,作为“使……充满暖意”“使……充满寒意”讲。

(4)       “暖响”与“冷袖”对举,既然,后面的“袖”是个名词,则前句中的“响”,我们推测,它也是个名词。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比皆是,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 “虎鼓瑟兮鸾回车” 一句,“虎”“鸾”对举,都是动物,属于名词;“鼓瑟”“回车”对举,根据诗文的对称性原则,因为后面的“回”是一个动词,即“掉转”的意思,那么,前面的“鼓”,肯定不能认为是我们所常见的名词,“一种乐器”,而只能看作一个动词解,作为“弹奏,敲击”讲。

查阅《辞海》(缩印本·音序),“响”的义项有四,①回声②声音③发出声音④声音宏亮。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响”的基本义项有二,①回声②声音;引申义也有二,①声音大,宏亮②发出声音。

因此,“响”在此处应该看作是一个名词,作“声音”讲;而不能如人教版或苏教版所认为的“响”是一个动词,作“响起来”解释。实际上,“响”作为名词使用,在古汉语中,如: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声音)             《列子·汤问》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声音)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回声一样)   贾谊 《 过秦论》)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声音)           苏轼 《石钟山记》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声音)    苏轼《赤壁赋》

渔歌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声音)       王勃《滕王阁序》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声音)     蒲松龄《促织》

所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样注解似乎应该更好一些,它的意思是说:宫人在台上唱着歌曲,使声音(歌声)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明媚时那样融和;宫人在殿中跳着舞蹈,使舞袖飘拂(充满)着冷意,如同风雨交加时那样凄冷。

 

附注:

①《辞海》(缩印本·音序)P1857,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P309,商务印书馆,1998年

 

发表于《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5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