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一组:《队列表演(一)》教学反思

(2017-04-30 17:27:47)
分类: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在这个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算法有相同的算理都是先分再合,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对算理有了很深刻的理解。2011版课标将双基改成了四基,其中增加了一个基本思想。可见,让学生体会数学体系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应看到思想方法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渗透—积累—重复—内化”这一漫长的过程而构建成的是已内化为学生自己经验的系统知识。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知识,逐步渗透,反复训练,层层推进,才能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成为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

本节课在备课的时候我就重点思考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队列表演一》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所以学生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并不陌生。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横式算法,包括两种形式:点子图和列表。

在教学新知前,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整十数乘整十数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方法,找出共性都是将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来做,在课的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在教学新知时,通过让学生在点子图上圏一圈数形结合地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乘两位数乘整十数或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分法找共性,都是将两位数分成一位数或整十数来进行计算,最后合起来。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将新知转化成旧知的过程。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在课堂中不知不觉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当然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还有很多的不足:

一、学生自主探究后的交流和反思时间较短

在这节课上,我虽然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但时间有限。特别是在让学生圈点子图,然后进行了简单的展示与交流,虽说学生能说清自己的方法,但是在倾听他人发言上做得不够,不能让多样化的算法祈祷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时刻,如果能点名安排学生说一说讲解同学的算理,吸收大家多样化的想法,提出质疑,既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动态,也为教学引导提供了锲机。而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交流和反思的时间短,也就导致了部分同学受思维局限性的限制,学的过于呆板。

二、教师的讲解没有把握好契机

应该在所有方法讲完之后才来优化算法。

三、重视了学习方法的交流,忽略了深层次的专项练习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并不能表示学生已经接受。因而教师在课堂中要敢于放手,每种方法展示之后可以出示相关题目进行练习,既可以督促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积极学习的习惯,又可以及时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内化与提升,当发现学生有错误时,再给予学生充分反思的时间,进行自我分析并加以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不光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为每节课甚至整个数学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四、学生学习效果良好,计算正确率较高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环节,效果不理想

在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时,应该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形成辩论的场面,那样学生对算法能理解得更透彻。再者老师在此处也没能及时地点出本节课的关键点,即第二次计算的结果写的位置和理由,作为一个教龄十几年的数学老师来说,是不应该出现的失误。

2.在全课小结时,过于匆忙,没有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而是教师代劳

2011版课标将双基改成了四基,其中增加了一个基本思想。可见,让学生体会数学体系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应看到思想方法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渗透—积累—重复—内化”这一漫长的过程而构建成的是已内化为学生自己经验的系统知识。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知识逐步渗透反复训练层层推进才能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成为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

五、教师不够放手让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学生课堂上主动的生成较少,大部分时候都是教师牵着学生在走。

六、教师语言啰嗦不够简练。

有了这样的不足,才能有动力去改变、进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我对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又有了新的认识,不要过于刻意,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

总之,以后还要加大学习力度,时时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学习型的、与时俱进的人民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