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组: 《分扣子》——案例分析
(2014-12-20 23:14: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日记 |
王珊珊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教材呈现的是一幅“分扣子”的活动情境图,旨在引导学生在分类活动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一直分下去,分法不同但结果相同”这一结论。教材在编排上通过“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来确定分类标准,实际操作活动,通过比较分类结果来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分类活动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表达,并在分类的基础上比较和交流,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3.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三、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结果。
淘气不小心把妈妈装纽扣的盒子打翻了,扣子撒了一地,要整理扣子,我们来帮帮他好吗?
1.看一看(出示课件:扣子图)
2.想一想
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么多的纽扣,怎样才能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样的纽扣(把同样的放在一起;把纽扣分一分……)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把纽扣分一分就更清楚了,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扣子。(板书:分扣子)
讨论:你准备怎么分?与同桌交流。
引导全班交流不同的分类标准。(按形状分;按扣眼数量分)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不同的分类标准。(板书:形状、扣眼个数)
小组合作要求:小组同学先选择一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合作一起动手分一分。分完后,组内互相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汇报结果:观察分的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
请小组两个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分扣子的过程,一人讲解,一人动手分扣子。教师记录分扣子的过程。
板书:形状→扣眼的个数
小结:按照“形状→扣眼的个数”分类和按照“扣眼的个数→形状”的顺序进行分类,结果一样。
②
根据刚才的经验猜想结果是否一样。
全班分工,按不同分法分一分,看结果和猜想的是否一样。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小结: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分类。回家后,请同学们用你学会的分类方法,动手把自己的书桌整理一下。
[评析]:
(一)巧妙设计,引导探索,层层推进
在一年级下册的《分扣子》这一课,教材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一个按扣眼分、一个按形状分。第二个问题:继续分。于是本节课设计为:先分别按扣眼和形状分了后,就按流程:你能继续分吗?然后接着这两类分别往下分,然后观察结论:按不同的标准,分的结果是一样。而且因为都成了一样的,也就说明不能继续分了。
如何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走呢?本节课在课前情境导入中,引用生活中的情境“纽扣撒了一地,需要整理”自然引入分扣子这一活动素材。通过学生观察纽扣的摆放情况,激发学生主动分类的内在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教材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来自孩子们的直观的已有的经验,不可能全班都说“按扣眼”来分。于是这个环节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去理解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进行分类。在此环节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想一想、分一分,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分类标准不同带来的分类结果的不同。在学生选一种标准分扣子的过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或在教师的引导中)开始思考是一直往下分了,或者再进行第二标准的分类呢?还是先按两种分类标准分为两类,然后再分别往下分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孩子有序地解决问题。当第一次分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继续分下去。当不能再继续往下分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再分?因为找不到相同的特点了,师生们的理解是没有了共性。
最后拓展难度,继续分类学习。给三种标准的扣子:颜色、形状、扣眼。让学生分组合作分类。只要能分出来,会交流自己的方案,让大家分享,就成功了。让学生再次感受:1、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2、不管按什么标准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相互交流的活动中学会知识,发现不论哪种分类的标准,分到不能再分的时候就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体验出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