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组)从“角的度量”中,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014-10-29 07:30:46)分类: 教学日记 |
从“角的度量”中,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蔡曙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目标,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从度量的角度体会数学魅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更不是简单的告诉。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践的一个体验、感悟过程。”度量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更不能靠简单的告诉而达成。因此,例如在《面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什么是1厘米,而是让学生在猜测、设计、尝试、调整的探究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也许最终没能找到标准的面积单位,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调动各种感官,从各个角度丰富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不仅形成鲜明、深刻的表象,更对面积单位的优越性有所体验。这样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与建构,而且是培养学生度量意识的有效途径。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浅谈我对培养学生度量意识的思考:
1.尊重学生的数学直觉,使学生的数学直觉成为教学的财富。
以往我们教学时,总是先让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就是类似重复的过程,认识1厘米²、1分米²、1米²,其重点是放在了认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操作练习,形成表象,注重的是记忆和模仿。然而为什么面积单位是正方形的?为什么边长是1呢?相信学生心中一定画满了问号,而我们却忽略了这最有价值的教学财富,又何谈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呢?
同样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和面积以及它们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因此,让学生先体会如何度量角,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就十分重要,帮助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度量单位是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1°角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雏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度量意识”一方面应是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度量什么,度量的方法是一样的,即先定义一个小单位,所有的被测物就可以用包含小单位的个数加以衡量。所以在每一次学习度量的时候,都有必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了解度量的特征,整体感知度量的结构。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度量单位”的内涵与价值,即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描述多样的现实世界的时候,感受到所需“度量单位”的多样性。经过这样多次的教学活动的积累,应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度量单位”确定了,就可以用同样的“数”来表示所有量的度量结果,从度量的角度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结构性。
3.猜测、设计、尝试、调整的探究过程是帮助学生建立度量意识的有效途径。
角的度量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形成角的空间观念。但是,通过教学,我感觉到,学生在动手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和家长共同关注。
本节课操作的重点是用纸折角和用三角板拼角。折纸对学生来应该不是难事,但是按要求折纸时,学生就感觉到不容易了,有部分孩子感觉手足无措,这也反应出学生动手能力很差,这个差,我觉得不是孩子本身造成,是与现在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有相当的关系。
对于小学阶段的度量,无论是度量长度、面积、角度还是体积,都不应只是单纯的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应该成为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沃土,通过教师的智慧,可以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