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2014-06-12 01:55: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数学思想研究 |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蔡曙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总免不了要和数字打交道,但很多学生对于用数字来表达的内容都感到乏味、枯燥、难以理解。难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于这些抽象的数字感兴趣呢?我刚开始执教不久,经验欠缺,对于纯数字的练习课总是那么无助,不知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于这种课堂产生兴趣。起初听了几位老教师的建议,通过小组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我发现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一段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感兴趣,甚至他们开始觉得这种比赛有点幼稚,课堂越来越乏味,学生的听课效率也越来越低。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在网上教学视频中听了浙江特级教师钟麒生老师执教的《分数的简单计算》一课后,对如何有效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同时也对这种课堂有了一定的教学方法。
钟麒生老师有自己独特的方法,那就是把数字表达的枯燥内容形象化,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们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他的数学课上,学生看见的不是单一的数字,而是形象化的数学知识。如在他教的《分数的简单计算》一课时,学生看见不是纯粹分数的加减,还有分数在生活上的运用。
在上课时,钟老师随手拿起一个学生的文具盒,把上下两层打开,指着一位学生问道:“你看见分数了吗?”那个学生回答道:“我看见分数了,老师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非常正确。那么现在我吃巧克力也吃出了一个分数。”说着,钟老师从自己的衣袋里拿出一块分有8个小格的巧克力,掰下一格放到了嘴里。一个学生抢答道:“您吃的其中一份就是这块巧克力的1/8。”钟老师点点头,继续又掰了2格巧克力放到嘴里。另一个学生说道:“吃了3份就是这块巧克力的3/8,吃4份的话就是它的4/8。”接下来,钟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4/8”和“3/8”这两个分数,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这两个分数,想到了什么?”一个女生站起来回答道:“4/8比3/8大。”她的同桌却说:“这两个分数分母是相同的。”“那么这两个分数可以相加吗?相加之后是多少?”钟老师问。此时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站起来回答道:“可以相加,合起来是7/8。”大部分同学都同意这个答案,但是有一个同学却犹豫着说出了另一个答案,“我觉得应该是7/16。”钟老师并没有急于否定这个学生的答案,而是首先肯定了他敢于提出不同的答案的勇气,然后让大家做一个小实验证明哪个答案正确。学生开始忙乎起来,画图的画图,折纸的折纸,还有的学生将自动笔的笔芯这段来实验。这时,戴眼镜的那个男生从自己的练习本上撕下一页纸来,把它对折成8等份,小心地撕开,先数出4张纸片,再数出3张纸片,说道:“好比这张纸钟老师刚才吃的巧克力有8格,钟老师先吃了4格,即吃了巧克力的4/8,然后又吃了3格即吃了3/8。那么也就是说,老师第一次吃了4个1/8,第二次吃了3个1/8,合起来就是7个1/8,也就是7/8。”
听了他的话,刚才那个提出不同答案的同学立刻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钟老师则趁热打铁,在讲台上用多媒体教具对刚才那个学生的实验再次做了一次演示,说道:“根据这个小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钟老师继续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讲解分数的减法,学生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直到下课,还感到意犹未尽。
整堂课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从形象化分析算式,再到算式到形象分析,钟老师力求用简单的数学解题法,让学生自主探索算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妙处。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融于有趣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总之,数形结合思想需要教师首先认识其价值和内涵,然后是落实有效渗透策略,这样,数形结合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