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推理能力培养之我见
(2014-02-26 00:54: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论文展示 |
有的人认为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心智等各方面的发展也不够成熟,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求太高了、太早了,还有的人认为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不好开展,也就疏忽了对它的培养。其实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无时不在进行着各种判断,判断对与错,是与非。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而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
什么是推理能力? 《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具体地作出了解释“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推理能力形成的基础时期,小学阶段形成的推理意识与能力能够影响到学生后期学习的大部分过程,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更应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尽快形成相对紧密的推理思路。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敬请同行、专家的指导:
⒈数学教学的过程 “渗透”推理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思考的调理性,不要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所以,在平常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新知的形成过程中“悟”出道理、规律和方法,而且“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的时间、空间给学生,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并将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一“过程”中。
例如: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后,让学生动手玩一玩好玩的“数学游戏”。
在学习了两位数减法以及表内乘法以后,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探究题目:观察下列算式,总结规律:
从以上计算中,学生们发现这些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彼此相差1,两数相减的差都是9。有了上述探究,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当个位和十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差不是1,而是其他数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教师可以出示下列例题:
让学生观察,他们会尝到预测答案的乐趣。他们在寻找律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计算练习,进行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交互使用,有趣而愉快。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的综合应用的推理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⒉课程四个内容领域 “锻炼”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内容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都为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数学教学必须改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载体”的单一化(空间与图形)的状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空间。
2.1在“数与代数”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计算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公式、法则、运算律等,因而计算中有推理。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有其自身的规律,如:在新北师大版一年上册学习《有几瓶牛奶》(20以内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9+5=?,孩子们想出很多方法算出得数,有一个孩子说,我知道10+4=14,那么9+5=14,这个孩子就是很好地进行了推理,培养了自身的推理能力。在教学中,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在提出之前都要进行该知识的合理性或产生必然性的思维准备,要充分展现推理和推理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如:在二年级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学生通过对排列规律的观察,寻找“乘法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他们推理能力就得到了初步发展。
2.2在“空间与图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既要重视演绎推理,又要重视合情推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指出:“降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内在要求,力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着眼于直观感知与操作确认,多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认别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图形;同时又辅以适当的教学说明,培养学生一定的合情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同时通过这方面合情推理的练习也有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2.3在“统计与概率”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统计中的推理是合情推理,是一种可能性的推理,与其它推理不同的是,由统计推理得到的结论无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检验,只有靠实践来证实。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断和决策的全过程。如: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调查与记录”的《最喜欢的水果》为筹备开联欢晚会,准备什么样的水果才能最受欢迎?首先应由学生对全班同学喜欢什么样的水果进行调查,然后把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整理成数据,并进行比较,再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作出决策,确定应该准备什么水果。这个过程是合情推理,其结果只能使绝大多数同学满意。
2.4在“综合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这部分内容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的《填数游戏》,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学生经历填数游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推理能力。
⒊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推理能力
学校的数学教学活动必定能推进学生推理能力进一步地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做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活动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不断寻求拓宽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游戏、活动中有“学习”,从而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学习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经常开展操作、实验、观察等数学活动,让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如:“估计这本书有多少字”这一实践活动来说,学生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页,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计算出一页的字数,然后推算出这本书的字数,由此可见,我们要充分利用四个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如:一年级在学习时间“小明的一天”的课程教材中“看一看,连一连”大树的影子跟时间的关系。从中很好地初步培养孩子的生活推理能力。
⒋借助语言“促进”推理能力
小学低年级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中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让学生凭借语言,并辅之图形,演示等直观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不仅有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孩子推理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能发现思维活动中的问题或错误,及时给与纠正。
比如:在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笔算一算“星星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之前,先引导孩子说一说“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初步培养了孩子的合情推理能力。
⒌及时鼓励“提升”推理能力
第一学段要求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短的归纳、类比。所以,在学生进行合情推理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都必须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进行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理猜想,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对学生提出的独特猜想,教师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并予以适当的评价;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猜测,教师应注意引导、帮助修正。
培养学生科学归纳的推理能力,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和长期性。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为学生创造推理的良好氛围,为推理思维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高、逻辑能力相对薄弱,推理能力培养难度较大,但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我们学生大胆地去实验、猜想、验证,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必将会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