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27公共阐释的思考

(2024-12-27 08:42:42)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曾几何年,世界哲学大会在中国举办,主题是“学以成人”,其中奥妙是表达相互学习承诺,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人性愿景,也是中华人文大道化成的价值选择。
独立思维是包含自主意识否定性思维的个体思维,人的自我革命源于自主意识否定性思维。独立思维是客观的,有排它性,也有认同性,还有公共性。2023年学术界将公共阐释作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新概念。非为强化真理和谬误两极分立,而是聚焦公共领域的问题意识的概括。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特征既不是日常交往的功能,也不是日常交往的内容,而是日常交往行动所产生的社会空间”。这个空间面广话题多,鱼龙混杂,意志纷呈。具体到某个话题,有舆论、有批评,有沟通,一直离不开阐释。这个领域是公共的领域,舆论是阐释的舆论,批判是阐释的批判,沟通是阐释的沟通。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错误的,可能是折中的,都是公共赋予的,代表公共(非全体公民)意志。实际上,公共领域的阐释认同,也不能斩断和搁置沾亲带故的亲情和血缘。人格外表的公共阐释就象衣着打扮,不会缺席,但是并不能代表着包含血液和基因全部。诚然公共性和公共阐释之于人类非常重要,也是人类交往不可缺少的在场。我们说到政治,我们关注政治,我们说到道德,我们关注道德,政治和道德就是公共性的领域,就是公共性的问题。公共性领域的公共性问题非价值判断又蕴含价值判断,受时间地域和具体人的限制,没有绝对的一致,汲取最大的公约数是一种民主选择,重视灰色地带是一种人性光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