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李静远【古兰经第三章 阿里·尔姆兰(尔姆兰家族)第144----148节】
144.穆罕默德只是一位使者,在他之前许多使者已经故去了[430]。假如此时他去世或被杀,你们就背离吗?背离的人,绝不能伤害安拉一点[431]。安拉将酬报感谢的人。
145除安拉的许可,任何一个生命都不会死亡,这个期限是固定的[432]。谁希望今生的回报,我就给予他。谁盼望后世的回报,我亦给予他。我将酬报感谢的人[433]。
146.许多先知和大量崇拜养主的人并肩战斗过,他们没有因为在安拉的道上所遭遇的而气馁。他们既未减弱也不屈服。安拉喜爱坚忍的人[434]。
147.他们没有别的话,只是说:“我们的养主啊!求你原谅我们的罪恶和过分的事情,求你坚定我们的步伐,并援助我们胜过不信仰的人们吧!”
148.于是,安拉赐给他们今生的报偿和后世的更好的报偿。安拉喜爱做好事的人。
[430] 启示明确地告谕,穆罕默德是历代先知使者中的一员,他不具备任何神性,他也和历代先知们一样要经历死亡,甚至在吴侯岱战役中负伤。凡是给先知穆罕默德制造神话的人,都违背了《古兰经》启示的教道。应该以《古兰经》启示为准,启示中没有提到的,任何人说了都不算数。因为那毕竟是他个人的认识。中国穆斯林受波斯苏菲神秘主义和十叶派的影响,有很多理论是源于他们。从公元八世纪逐渐形成的苏菲神秘主义到公元十二世纪的照明学派都是在希腊哲学的影响下,以希腊新柏拉图主义的“上帝流溢说”为蓝本,把宇宙万物说成是真主本体照明的产物。在那以后的所谓神光论,更是把先知穆罕默德说成是安拉意志的第一个造化物,是“穆罕默德之光”,由此光而产生“伊玛目之光”,继而产生“信士之光”。万物都是穆罕默德的余光所造,这些说法似是而非,而且根本不符合《古兰经》启示的教导原则,他们仅仅抓住《古兰经》24:35节“安拉是天地之光”这一句启示,大做文章。
在古代波斯,那里的祆教(即拜火教)认为光明和黑暗是世界的本源,就像我国的阴阳五行一样。波斯人把火光作为崇拜的神灵。伊斯兰教进入波斯以后,这些人又改头换面地把他们原有的宗教观点,混到伊斯兰信仰里。而中国的清真寺是从文盲中培养外语人才讲经,缺乏一定的文化积淀。更由于交通闭塞,交流不畅,见到阿文、波斯文的典籍,一律奉为经典,于是谬种流传。许多带有苏菲观点、十叶派观点的东西,阿訇无法分辨,一律照讲不误。很多学生还未达到用波斯文(法勒西)讲解的程度,大部分是间接地获得这些典籍的知识,由于水平所限,更没有机会去通览全书,对其观点进行分析批判就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这些观点最后通过这些间接的传播,竟然发展到家喻户晓,把先知穆罕默德置于与其使者身份不相称的位置上。他们把穆罕默德的名字和安拉并列在一起,用阿拉伯文的艺术字作成装饰物贴在门庭或显著的地方,使先知穆罕默德与安拉的名字平起平坐。在写文章或讲话时可以直呼安拉,但在穆罕默德的名字后面却加上“福安之”三个字。这些人忘了每天都要背诵的“我们惟独崇拜你,并只求你佑助。”(《古兰经》1:4)他们中的一些人表面上突出先知穆罕默德,而最后的目的是突出伊玛目,突出他们的领袖,实际上伊玛目和领袖可能没有这些想法,而是其左右的人,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和家族的利用,故意这样抬高并架空伊玛目和领袖,以形成有利于他们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际局面,愚弄信仰的群众。
[431] 这节启示仍以吴侯岱战役为背景下降的,当埋伏的弓箭手离开了阵地,也去参与争夺战利品的时候,敌人杀出了一条血路,争取到战斗的主动。这时先知穆罕默德负伤,阵容大乱,已然溃不成军。先知看到这种形势,奋不顾身地冲上高地疾呼战士们向他集中,在先知勇敢的带动下,穆斯林迅速转危为安。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有的人竟然产生动摇,他们在慌乱中看到先知受伤,便掉头逃跑,要不是先知的英勇形象和力挽狂澜的气概, 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启示责问他们,如果先知死去或被杀,他们就背离吗?他们即使真的背叛,这对于真主丝毫无损,只表明他们并不是从信仰中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意义,也说明凡是把希望和信仰寄托在某某人上是经不起考验的。
[432] 人类的寿限是一个固定的期限。这一点无论从宏观上来看,还是从每一个具体个人来看,都是不可解的,当然,它也和宇宙间的其它法则一样。在人们总结对必然性的认识的时候,似乎原则上一切都寓于必然之中,但必然往往是以偶然性表现出来。寿限是固定的,无论多么巧,多么突然,但也是受必然法则的支配。很多非自然状态的死亡,即所谓死于非命,这只是从人的角度来看,从宇宙的法则看,一切偶然都寓于必然之中,小的偶然要服从大的必然。在重大的灾害和事故中的死亡,其必然性是我们无法解释的。就我们认识到的来看,任何进步和成就都伴随着大的牺牲,至于个人处在哪一方,这不是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能否实现生命的价值和经历考验的过程,也不是个人能安排的。启示所教导的是,在有这种可能性的情况下,人应尽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没有这样的机遇,真主也不责成。至于死于非命的也不都是毫无价值。有些人的死可以唤起更大的活力,甚至比他活着的作用还要大。这一切当然都要服从真主的决定,也就是服从真主法则的决定。
[433] 任何人的行为都希望得到回报,当然这是指好行为。但作坏事的人总希望不报应,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信仰教导人们要经常想到以后,想到并坚信“阿合赖提”,即后果和后世。也可以说没有任何行为不受到清算。今生是后世的缩影,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积累,如果他希望看到回报,那就要从每时每刻做起。这节启示清楚地告诉人类,在真主制定的宇宙法则内,人生有限的选择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这与“他引导他意欲的人走正道”(《古兰经》2:142)并不矛盾。那么何以在这节里“谁希望今生的回报,我就给予他。谁盼望后世的回报,我亦给予他。”说明真主意欲;但你必须达到这一点,如果你不能按真主意欲的要求去努力,那就不会获得真主意欲的结果。很显然,真主任人选择,并由自己负责。《古兰经》启示不是人为制造的,它是真主的启示,绝不会自相矛盾。对《古兰经》的注释,最可靠的方法是以经解经,因为无论从它来源于真主的事实,还是从人们对《古兰经》启示的尊重,决不允许随意曲解《古兰经》原文。过去的教长和先贤们对于今天所面临的挑战,他们不负责任。他们并未说自己的认识需要流芳百世,不能批评。我们今天正是要以《古兰经》启示为引导,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以免步入盲从。
[434] 这里首先肯定历代先知们和众多崇拜养主的人,都毫无例外地经受着各种灾害和考验,在面对这些非常的事件中,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不失去信心,也不会减弱他们的斗志,不会屈服并坚忍奋斗到底。这也是对今天信士提出的四点基本的要求。对于这节的头一句,过去翻译中出现过不同的意思,如“有多少先知们曾经遭遇到大量的军队”,这种译法是错误的,并未得到注释家的普遍支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