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上河图》中的女人

(2014-01-03 14:34:36)
标签:

杂谈

昨天同妹妹聊起清明上河图,其中涉及一个有趣的话题。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几百个人物,但女性不超过二十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宋代不同于唐代,对礼仪教化多有要求,女性一般不外出,经商、采购多为男子完成,即使外出,也一般乘车、乘轿,或者骑驴,或者乘船。

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有牛拉的篷车,女眷就乘坐在车内。还有的女性,则潜伏在轿子里面,外人看不见。可以看得见的女性,要么出现在船舱之中,要么出现在楼阁的窗户里面。在大街上行走的女性只有几名,但基本上都骑着毛驴,头上用斗篷或者头巾遮盖。现代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型水景演出《东京梦华》之中,这一情景得以再现。 妇女遮盖头部,不仅仅是伊斯兰教的规定,在我国古代的《礼记·内则》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男女行为空间: 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其中,对女性出门有一个要求,就是“必拥蔽其面”,就是要用盖头或者斗笠、纱罩等将头部遮盖起来。这个规定虽然在礼崩乐坏的年代没有得到贯彻,却在宋代得到了强化。宋代士大夫对于“严内外之别”的强调,屡见不鲜。研究者所频繁引述的,是司马光《书仪·居家杂仪》中的以下一段文字:

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堂,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如盖头、面帽之类)。男子夜行以烛,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大故谓水火盗贼之类),亦必以袖遮其面。女仆无故不出中门(盖小婢亦然),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铃下苍头但主通内外之言,传致内外之物,毋得辄升堂室、入庖厨。

正是这个原因,宋代女子骑行出门的时候,多用盖头、斗篷等遮盖头部,后来,野蛮的蒙古大军一度踏平了中原大地,这给中国文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近百年的刀兵之灾过后,华夏民族重新统一中原,人们又恢复了宽大的汉服。后来的满洲人再次侵入中原,并且强制人们穿着满洲服装,于是,美好的汉服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以及戏曲的舞台上。

流传至今的戏曲的服装定格在明代,戏曲着装清晰的记载了那时候人们的传统。戏曲的青衣行当表现的已婚妇女的形象,富贵的女子则头戴凤冠,身穿霞帔,而贫穷的女子则一身黑袍,头上则包裹着青巾。已婚妇女遮盖头部的要求延续了很久,即使到了现代,在不少地区的农村,还会见到一些老太太用手帕或者头巾包裹头发的做法。

中国妇女遮盖头部,印度妇女也是亦然。即使没有伊斯兰政权的洗礼,印度妇女也一直有用穿着纱丽的习惯。据传,纱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画中就常见身披纱丽的妇女形象。最早的纱丽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后来逐渐演变为妇女的普通装束。印度妇女穿着纱丽,必须佩戴一条常常的纱巾,这几乎成为了印度服装的标志,中国人熟知的观音菩萨的装束,就吸收了印度造像的特点,在头后披着一条白色的纱巾。

事实上,不仅东方妇女遮盖头部,西方妇女同样如此,以色列妇女要遮盖头巾,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就是犹太妇女,流传至今的马利亚像,都戴着头巾。据传,曾有南方农民误入天主教堂,见到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头戴纱巾,径直当作观音菩萨拜了起来,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误会,是因为东西方妇女的穿着打扮本来就有共同之处。

在基督教之中,本来也有妇女蒙头的传统,这不仅是因为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还因为基督教圣徒保罗的特别强调:

我愿意你们知道,基督是各人的头。男人是女人的头,神是基督的头。凡女人祷告或讲道,若不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因为这就如同剃了头发一样。女人若不蒙着头,就该剪了头发。女人若以剪发剃发为羞愧,就该蒙着头。男人本不该蒙着头,因为他是神的形像和荣耀,但女人是男人的荣耀。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并且男人不是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为男人造的。因此,女人为天使的缘故,应当在头上有服权柄的记号。然而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无男,男也不是无女。因为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但万有都是出乎神。你们自己审察,女人祷告神,不蒙着头,是合宜的麽。(《哥林多前书》11:3-13)

根据保罗的教导,天主教中的修女外出讲道的时候都要蒙头,然而基督教新教却没有了这个要求。

由以上可知,伊斯兰教对妇女着装的要求,只是在秉承各民族的文明传统,丝毫没有标新立异之举,然而有些人却喜欢借此大做文章,攻击伊斯兰教歧视女性,强迫妇女遮盖头部,事实上,这项规定根本不是伊斯兰的专利,而是各民族的共识。

http://s11/mw690/004giQ8Aty6Fv2owQUG0a http://s7/mw690/004giQ8Aty6Fv2oNYTI66 http://s8/mw690/004giQ8Aty6Fv2oZpsjd7 http://s1/mw690/004giQ8Aty6Fv2pgcDKe0 http://s14/mw690/004giQ8Aty6Fv2pCdBza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