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实习教师应该如何听课?
2016-09-22
师范生
听课是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方法之一。听课,特别是听老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以及普通教学课,对新教师迅速“断乳”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义。听课是新教师“备课——听课——授课——小结”四步中的重要一环。
要想高效率的听一堂课,至少要做好三个环节的工作,即听课前的准备活动,听课中的常规技巧,听课后的自醒自查。
一、准备——
听前三做到
1.做到充分预热。听谁的课,听哪堂课,应带那些相关材料听课,听课者要一清二楚,特别要对所听内容了然于胸,做到先备后听。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听课的重难点,发现课中的闪光点,捕捉课上的“小高潮”。
2.做到课前交流。上课前,不妨在去教室的路上,问一下老教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设想,重点难点,在心中有了粗线条以后,听起来才会顺理成章,头头是道。
3 .
结伴同行。以我的浅见,与一两位或更多同事一同听课效果要比自己一个人去听好得多。因为在听课中可以随时交换意见(不影响正常教学的点头、摇头、手势等),听课后可以交流讨论。如此,才能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领悟彼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独特价值取向。
显然,以上几点听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做或做得不到位,听课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我的个人看法是:如果准备不足,那么决不听课。
二、技巧——听课中“四勤”。
听课时,有几个常见的问题要处理好。
其一,听课不是评课。我觉得新教师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闪光点,为我所用。
其二,多记还是多听。有的新教师听课时手中的笔挥舞不停,有言必录。其实,听课要多听少记,而且,记的学问也不可不学,注意记下教师的教学流程,重难点处理,听课者对教学闪光点的点评感悟等“精髓”就可以了。
其三,听什么与怎样听的问题。我粗浅的归纳为“四勤”,就是在听课时要勤看,勤听,勤想,勤记。
2、
要对照。听课后,可以将听课记录与自己的教案或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经过理性的思考后,大胆的去粗取精,必要时,不妨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后再与老教师探讨。
3、
要常翻。听课记录,是教学中的里程碑,上面撒满了你的酸甜苦辣,得失错漏,只有常翻,才能常新,才能使听课的意义落到实处。那种“为听课而听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可见,听后也要做很多工作,千万不能听课以后把听课记录束之高阁就完事大吉了。
还有一点,就是听课的范围可以灵活,可以放宽。比如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校听课。听听与己截然不同的课堂,多加比较鉴别,批判继承,消化吸收会更好的开启教学思维,顿悟教学灵感,也有助于新教师早日成熟,缩短形成教学个性的磨合期,从而使听课成为教师成长之路上的强力胶,黏合剂,最终登堂入室,青出于蓝,回报老教师付出的辛勤汗水。新教师必将在神圣的三尺教坛上挥洒自己的每一分汗水,品味自己收获的每一分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