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类色与邻近色教学设计

(2019-02-27 10:15:32)
同类色与邻近色教学设计

课题

同类色与邻近色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其学会辨识同类色与邻近色。学习运用同类色、邻近色的相关知识去完成一幅装饰画或生活用品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特点。通过欣赏感受和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学会辨别和运用同类色与邻近色。通过艺术实践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调配与搭配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细致地观察生活的习惯,感受同类色与邻近色的美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态度,能运用所学知识主动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提高色彩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建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美感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差异。

教法学法

导入法 直观演示法  合作探究法 分析法、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比较法

学生自主活动

通过第12页的“练一练”,让学生学会辨识和运用同类色与邻近色,进一步掌握二者之间的特性,并体会其不同的美感。教师发下相同的模版让学生用同类色与邻近色着色,并小组评比。

教具准备

教师范画 ppt课件 静物若干 绘画工具

课前预、复习

预习什么是同类色与邻近色。

学情分析

本课是色彩课程的基础知识课。色彩学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美术教育阶段,本课属于在色彩知识体系中继色彩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之后的进一步学习,与随后的彩色对比等相关内容均为色彩知识的深化,是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作铺垫与打基础,所以安排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三课 同类色与邻近色

一、同类色

二、邻近色

教学过程

        自主教案

稳定情绪,组织教学 上课前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1、 导入

同学们,老师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我给大家介绍几位新朋友, 希望他能在之后的生活中给予你更多的帮助!

(由教师制作的花形色相环导入)色彩作为第一视觉语言,具有影响人们心理,唤起人们感情的作用,他在我们生存的大自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首先,自然界中出现了不同的色彩——青山,绿水,白云,红霞,我们的大自然才显得美丽而多姿多彩。好的色彩是像个人口味和感觉一样难以把握的,。著名画家梵高说:“没有不好的颜色,只有不好的搭配!巧妙地运用色彩可以改善你的周围环境,给你的房间注入生机,彰显个性。好的色彩作品可以让观者更舒服,更愉悦,同时营造更好的气氛。那么,我们今天就共同来学习色彩搭配的一点小常识“同类色与邻近色”,书写课题。

(教师播放ppt茶杯套和小壶的色彩导入,教师范画的展示,启发学生分析得出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

同类色:是单一色彩,需要利用明度、纯度和冷暖变化创造色彩效果。

邻近色:是色相环上相邻色彩的搭配。

2、新课

展示同类色和邻近色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分析其中的色彩关系。

启发学生思考同类色与邻近色在色彩上效果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虽然邻近色与同类色都具有和谐的色彩效果,但邻近色搭配显得活泼强烈些,而同类色则更加柔和统一。它们的美感有相似之处又不是完全一样的。

练一练美术课本p12页

找出图片中的彩色,分析它们用了那种色彩关系?

小水壶

小盒子

青蛙皂盒

电吹风

烛台花瓶

通过色彩模板与学生作品加强学生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感受。

3,色彩练习

给学生每组不同的模板,让学生在模板中填上颜色,形成两组不同的视觉效果,

一组是同类色,另一组是邻近色。

(教师巡回指导。

展示作品前,先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上写上自评评语,然后让其他同学欣赏并在喜爱的作品上写上评语。

 

4小结

再次强调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二者的特点。

结束语:

 

作业布置

1、选择你喜爱的一组同类色或邻近色画一幅小装饰画。

2、应用同类色或邻近色给家人设计一套生活用品,或给自己设计一件日用品。

 

 

 

 

在分析图片时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尽量启发学生思考、找出答案,形成知识,并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同类色与邻近色丰富和谐的美对于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使本课学习有益于学生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