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光合作用的[H]和有氧呼吸的[H]是同一种物质吗

分类: 必修1教学解疑 |
引用来源:http://sw.jssjys.com/Html/Article/1821/
-
刘学廷
作者简介:刘学廷,男,1969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淮安市高中生物学科带头人
关键词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1]模块中,无论是光合作用还是呼吸作用过程,均有[H]产生和利用的介绍:光合作用中的[H]来自光反应阶段水的分解,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有氧呼吸中的[H]来自于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分解和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分解,在第三阶段和O2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那么,光合作用中的[H]和有氧呼吸中的[H]是同一种物质吗?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H]也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的作用对象相同吗?
1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又包括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两个过程。原初反应过程主要是通过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传递光能,把水分解,夺取水中的电子并释放氧气;电子传递和磷酸化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主要是将原初反应中的电子经过系列物质传递给Fd(铁氧还蛋白),Fd再将电子传递给Fd-NADP+还原酶,在Fd-NADP+还原酶的作用下,NADP+(NADP+的中文名称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是NADPH的氧化形式,即失去1个电子而带上一个正电荷,简称辅酶Ⅱ。)被还原成NADPH(NADPH学名为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是NADP+的还原形式,简称还原型辅酶Ⅱ。)。即:NADP++8光子+2H2O+6H+(基质)→O2+2NADPH+8H+(类囊体腔)。在光反应的电子传递过程中还产生ATP,即叶绿体在光作用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成ATP,形成高能磷酸键[2]。
这样,在光反应中,光能被转化成ATP和NADPH两种形式的化学能,它们在暗反应中被用于CO2的还原。这里的NADPH就是中学教材中所指的[H](还原性氢)。
2
2.1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为糖酵解,第二阶段为柠檬酸循环(又称为三羧酸循环),第三阶段为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其中糖酵解过程主要是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3–磷酸甘油醛(PGALd),PGALd再被氧化,脱下2个H,H再由辅酶NAD+(电子受体)接受而成为还原态的NADH+H+,3–磷酸甘油醛最终形成丙酮酸,在此过程中,发生底物水平的磷酸化而伴随ATP形成。即
这里的NAD+学名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简称辅酶Ⅰ),NADH为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简称还原型辅酶Ⅰ),即NADH是NAD+的还原状态[3]。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过程中的[H]就是NADH。
2.2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柠檬酸循环(又称三羧酸循环),过程大致如下:丙酮酸在进入柠檬酸循环之前,先与辅酶A(简写为CoA)结合成活化的乙酰辅酶A(简写为乙酰CoA)。这一过程除释放出1分子CO2外,同时还发生NAD+的还原,形成NADH。
然后,产生的乙酰CoA进入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循环的第一步是每个乙酰CoA分子和一个草酰乙酸分子结合,生成柠檬酸,即: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酸+CoA。
柠檬酸继续氧化,逐步脱去2个羧基,生成四碳化合物,最终又形成四碳的草酰乙酸,再与乙酰CoA结合,开始另一次循环。在这一全过程中,生成CO2,同时还产生NADH+H+和FADH2。此外,柠檬酸循环中还生成了ATP(有的形成GTP)。这样,柠檬酸循环的总反应式可概括为:乙酰CoA+3NAD++FAD+ADP+Pi+2H2O→CoA+2CO2+3NADH+3H++FADH2+ATP
这里的FAD是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H2是FAD的还原形式(简称还原型黄酶)。所以,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中的[H]是NADH和FADH2[5]。
2.3
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而全部被氧化,氧化所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ATP中,一部分还保留在NADH和FADH2中。NADH+H+和FADH2中的能量如何释放出来而转移给ATP呢?这是靠包括分子氧在内的电子传递系统或电子传递链来完成的。即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糖酵解)和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产生的NADH+H+和FADH2中的电子和H+,沿着电子传递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电子传递体,如FMN、CoQ和各种细胞色素等。)上各电子传递体顺序地传递,最后到达分子氧。在这一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就通过磷酸化而被储存到ATP中。
综上所述,光合作用中产生的[H]是NADPH(还原型辅酶Ⅱ),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是NADH(还原型辅酶Ⅰ),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H]是NADH和FADH2,所以,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H]和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并不是同一种物质。另外,它们的作用对象也不同,NADPH作用对象为三碳化合物,NADH和FADH2作用对象为O2。它们的作用结果也不同,细胞呼吸中的一个NADH+H+分子经过电子传递链后,可生成3个ATP分子;而一个FADH2分子经过电子传递链后,最多生成2个ATP分子[6]。但它们都属于还原性物质,都是递氢体,从这个角度又可将它们统称为[H]。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200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杨荣武.2006.生物化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36
[3]吴相钰.2005.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9
[4][5]吴相钰.2005.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0
[6]翟中和,王喜中,丁明孝. 2000.细胞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