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的维度

(2015-03-12 10:28:55)
标签:

育儿

分类: 专家引领

第三课时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的维度

一、课堂观察与诊断的维度分类

(一)宏观和微观

课堂的宏观观察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内容、环节、时间安排)、学生活动的类型、组织教学(随机)、设备使用、资源开发等方面。

课堂微观观察涉及提问次数/人数、每次学生活动时间、表扬学生的次数和方式、课上巡视的路线和关注面、多媒体使用的时间等等。

(二)以观察对象为划分标准

1.教师方面

为达到一定的观察目的所选取的观察对象以教师为主体,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教师的提问、教师课堂巡视情况、教师的课堂任务指令、教师的肢体语言运用等等。

教师巡视情况图

教师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

笔者长期进行课堂观察,下表就是笔者在一次课堂观察中的真实记录:

1 《周长》一节课的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表

行为类别

频次(次)

百分比(%

A.提出问题的类别

  1. 和数学无关的问题
  2. 常规管理性问题
  3. 记忆性问题
  4. 理解性问题
  5. 推理性问题
  6. 创造性问题

1
13
33
26
3
0

1.3
17.1
43.4
34.2
3.9
0

B.挑选回答问题的方式

  1. 提问前先点名
  2. 提问后让学生齐答
  3. 提问后让举手者答
  4. 提问后让未举手者答
  5. 提问后改为其他同学

0
24
45
0
7

0
31.6
59.2
0
9.2

C.教师理答方式

  1. 自己代答
  2. 对学生回答没有响应
  3. 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
  4. 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进一步问题
  5. 对学生回答鼓励或称赞
  6.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7. 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指导

0
0
21
19
26
1
9

0
0
27.6
25
34.2
1.4
11.8

行为类别

频次(次)

百分比(%

D.学生回答的类型0、与数学无关问题的回答

  1. 无回答
  2. 机械判断是否
  3. 认知记忆性回答
  4. 理解性回答
  5. 创造评价性回答

0
2
3
34
34
3

0
2.6
3.9
44.7
44.7
3.9

E.停顿

  1. 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
  2. 提问后停顿过长
  3. 提问后适当停顿3-5
  4. 学生答不出,耐心等待几秒
  5. 对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当多停几秒

48
5
19
2
0

63.2
6.6
25
2.6
0

在这节课上,从课堂提问的频度来看,教师提问76次,课堂教学的时间为40.88分钟,平均每分钟要提问1.89次,表明教师提问的频率略高一些。如果频率保持在平均每分钟提问11.5次,也许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给学生创设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事实上,有效的课堂提问,主张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串,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着重培养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方面

为达到一定的观察目的所选取的观察对象以学生为主体,如,关注学了什么?效果如何?不同的学生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学习场景行为描述出乎意料的事件发言学生的座位号等方面。

课堂管理中学生不当行为记录表

不当行为的类型

1.5′

3′

4.5′

6′

7.5′

9′

吵闹或违记说话

1

 

 

 

 

 

不适宜的活动

1

 

 

 

 

 

不适宜地使用材料

 

 

 

 

 

 

损坏学习材料或设备

 

 

 

 

 

 

不经允许拿别人的东西

1

 

 

 

 

 

动作侵扰其他同学

 

 

 

 

 

 

违抗教师

 

 

 

 

 

 

拒绝活动

1

 

 

 

 

 

研究者也时常关注师生互动方面的问题。

3.教学方面

为达到一定的观察目的所选取的观察对象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主体,关注点在于教了什么如何教的教学计划是否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符为什么有些内容或方法能够按计划完成,而有些却不能等问题。

    初二几何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

 

教师讲解(%)

师生问答(%)

合作、伙伴学习(%)

学生自学(%)

非教学时间(%)

合 计

时间

11′46″

25′37″

0

9′ 07″

0

46′30″

占总课时

25.3%

55.1%

 

19.6%

 

100%

观察课堂,首先要理解课堂,要理解课堂则必须解构课堂。基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的知识以及实践中的智慧总结,颇具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种课堂分析框架(也叫课堂观察框架,见表2):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该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一个全新的支架,也为教师选择观察点、选择/开发观察工具提供 了参照体系。

表中的维度是对课堂的一级解构指标。其理论依据是,学生和教师是课堂中的主体,课程是将这两个主体联系起来的纽带,师生围绕课程展开教/学活动 的过程中,会产生特定的文化。其实践依据是,听评课中我们要追问的四个核心问题:学生学得怎么样?老师教得怎么样?课程(教材)处理得怎么样?课堂感受怎么样?因此,课堂观察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课程的性质、课堂的文化,但 维度没有操作性上的意义。

表中的视角观察点是我们对课堂的二级和三级解构指标。按照尊重规律、避轻就重、紧扣课改的原则,视角呈现了每个维度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最为重要的要素,按照 基于课堂、紧扣课标、抓住关键、可观察、可记录、可推论的原则,选取了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作为视角下的观察点。并以例举的方式、问题的形式呈现观察点,以期引领教师理解和思考课堂。

2-课堂观察框架示意图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视角

观察点举例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互动


.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自主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

观察点举例

环节


.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呈示


.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对话


.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机智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视角

观察点举例

目标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
.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内容


.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换)?是否合理?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
.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实施


.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
.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

评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
.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资源


.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视角

观察点举例

思考


.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
.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民主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

创新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
.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
.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关爱


.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座位安排是否得当?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特质


.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
.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
.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

在前文的周长这节课中,课堂教学时间与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配如下表:

 

教师讲解

师生问答

学生活动

总教学 时间

数学知识方面

德育方面

时间

3′27″

24′12″

0″

17′24″

45′03″

占总课时

7.7%

53.7%

0%

38.6%

100%

 

 

引入

 

小结

认识周长

测量图形的周长

计算长方形周长

占时

2′11″

6′45″

25′18″

9′31″

  1′16″

提问(次)

7

15

46

7

1

从总的教学时间来看,本节课共用了45′03″,比正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时间多用了5分钟3秒,从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来 看,这节课是低效的。从教师教学设计的层面来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并感受周长的含义,从教学时间的分配来看,教师在认识周长这个教学环节来看用了6′45″,占整个课堂的14.96%,时间分配比较合理,从后来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基本理解了周长的含义,为后来测量图形的周长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测量策略,在本节课中学生活动的时间占38.6%,突出了教学难点,同时也给学生留出了比较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说明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师生问答所用时间占整节课的53.7%,说 明学生是在和教师的对话和交流中学习的,师生问答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交流周长的测量方法,教师给与及时的反馈,课堂气氛比较宽松。从整个教学环节来看,本节课内容含量很大,没有给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课程内容过多,学生没有消化理解的时机,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作为课堂观察与诊断,特别注意的就是,要善于观察和诊断课堂上的随机生成的资源。下面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运用。这是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蔡雪怡老师对语文教师谢基祥老师的研究:

 例 《庄周买水》之教学案例及反思

《庄周买水》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作者把庄周请到现代社会,让他去买水,结果遇到一系列的难题,故事写得荒诞离奇,让人啼笑皆非,而读者在捧腹之余,又往往陷入对当时社会症结的深深地思索。这是我很喜欢教授的课文,它可以让课堂欢笑起来,也可以让学生深沉下去。因此,我对这篇课文作了较充分的准 备,一是准备了大量的关于庄子的资料,二是准备了大量的当今社会与课文所揭示的弊病相类似的相关案例。似乎一切具备,只欠上课铃的东风了。上课铃声终于响起来了,我三五步跨进了高一四班的教室。

上课伊始,我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先给学生海吹了一通庄子,学生听得很认真,我心中窃喜,然而好景不长,在看完课文进入课文赏析阶段的时候,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沉寂,甚至有几个学生开始采用趴伏式听课了。我忽然想起上一节课是体育课,那几个趴伏式上课的同学正是班上的篮球主将,想必是体育课上 篮球打累了,现在要开始中场休息了。正当我想要批评他们的时候,其中一个学生很不以为然地说了句:不就是编故事吗?我心头一喜,不错,《庄周买 水》用的正是故事新编的写法,这也正是这篇课文亮点之一,当年鲁迅先生曾用此法开启了小说创作的新天地,而且故事新编的手法也正是这几年高考满分作文的成功秘诀之一,不如索性讲讲这种写作手法吧。

不错,你说得很对,课文用的正是故事新编的手法,有没有兴趣也来编一个。我说。一听说编故事,那几个趴着的同学居然一个个坐直了,一脸很有兴趣的样子。编就编。那个同学居然来了劲,话说孔子来到我们高一四班,运气很不好,刚好碰上考试,考的是外语,孔子看了半天的试卷,然后说,搞什么搞, 画这么多豆芽菜,什么意思吗?全班哄堂大笑。我也被逗笑了,等大家笑完,我说:大家觉得怎样?”“搞笑。不少学生笑着回答。的确很幽默,但大家觉得他所讲的能写成像课文一样的文章吗?我问。好像差点儿,最多算个笑话。有同学讲。是吗?差在哪?我顺势启发。总觉得课文要深刻些。”“很 好!故事新编和故事瞎编似乎有差别。是否有思想立意是二者的重要差别,如果要你来编,你会怎样编?”“我就在后面加一句:唉……不学习,圣人也会落伍 啊!”“太棒了!真可谓一语点睛!大家觉得怎样?”“好多了。”“好。学生们为他叫好。给点掌声吧。我提议。于是同学们纷纷鼓掌。课堂又活起来了。

大家再比较一下,两个故事,或者说两篇文章还有什么区别?我趁热打铁。大家开始思考。不一会,课代表起来说:课文要有文采得多。”“怎么 讲?”“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形象、很生动。而刚才他们编的故事则比较简单。”“有影响吗?我问。当然有,形象生动才能使故事逼真,才会让我们觉得真的发生了一样,而太简单则让我们觉得这就编的。”“他那个也是编的嘛。刚才那个同学不以为然。我报之以一笑,然后看着课代表,看他如何回击。虽然都 是编的,可也有个水平问题。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科幻大片好看,卖座率特高,而国产的科幻片却不怎么地,为什么?就在于人家好莱坞的制作原则是大事件虚构,小细节具体。”“哟嗬,挺有研究的嘛。我赞赏道。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我问。有。大家都为他叫好。大家注意到没有,他刚刚提到的一点非常 重要,细节。请大家注意总结。大家还有什么发现?”“我来说,故事新编要取材于古代,寓指现代。一向语文不怎么好的黄小叙站起来说道。很好,概括得很 好。我颇为赞赏的表扬道。咦。这还用说吗?一向调皮的李晓不以为然的囔道。哦,你有更高明的看法?我问。没有。李晓答道。……”黄小徐报一箭之仇。好了,刚刚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现在,大家能不能一起来概括一下故事新编的几个基本要素?于是,大家把几位同学讲的几个要点概括出来:一 要有思想立意;二要细节生动化;三要能借古讽今。

现在,我们分组来重编孔子的故事,看那组编的最好。我布置大家学以致用。老师,我们能另外选材吗?有小组提问,可以。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最后,全班八个小组,一共编出了十二个有一定深意、比较生动的新编故事。

今天很有收获,请大家下去以后,将自己的故事修饰润色,写成一篇文章,明天交上来,优秀者,本人负责推荐发表,好不好?”“!”学生们答应得很痛快。

课上成这个样子,是我始料不及的。我本来的教案几乎全部被打破,而中途顺着学生的思路一路发展下去,最终教授的是备课时几乎没有准备的故事新编写作方法,更可喜的是,这些写法是学生自己当场生成的。确确实实,这堂课我比较满意。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走下讲台,理性的反思这堂课,以为较成功的原 因应该是我珍视了学生的生命灵动(所谓生命灵动即是创造力在萌芽,智慧火花在闪动,虽其本质蕴含独特、新奇、创造,但其表现往往令成人和教师视为反常、叛逆、怪异等,直觉反应是不以为然、冷漠、讥讽、愤怒、斥责等。熊生贵编著,《生命课堂的诞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和 较好的运用了吴礼明老师倡导的现场生成教学法。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中说:学生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是教学能否对学生发展起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的起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 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珍视学生的生命灵动和教学现场生成,或许能成为激活语文课堂的一剂良药。那么,如何珍视学生的生命灵动呢?

我以为教师首先要有较博大的包容情怀。学生是还没有定型的生命个体,在所有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言行举止,这些言行举止往往不太吻合老师的教学预想,但却是学生正常生命活力的表现,是所授知识在学生知识结构生成长中的客观反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告诉我们:站在学生的立 场上进行教学,连续并彻底的引导他们去获得新的知识,学生的观点是教学的出发点,不考虑学生的观点,就不可能出现有效的教学。因此,教育者对那些出乎意 料的言行举止首先应该是包容,有了这种包容,才能真正持有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的教学心态便能真正体现生命课堂的亲近性。本课例中我的心态始终把学生看成正在成长的生命主体,重导轻压,重情轻威,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自由快感。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的发言,甚至可以对教 师的行为提出异议,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热情被激活,潜含着创造力和智慧火花的灵动便可能闪现。

其次是教师要能慧眼识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生命的灵动,还是生命的蠢动,需要我们老师有一双慧眼来鉴别。学生的行为有没有创造力的因子蕴含其中,是该呵护培育,还是该批评指正?老师要能凭自身的专业素养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准确的判别。

第三,对学生的生命灵动要能以真情激赏。当我们判定了学生的行为是一种生命的灵动时,我们教师就应该以真情激赏。如何激赏呢?首先应该能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学生在老师的激赏中能明确自己行为的价值所在,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强化这一行为,养成优良的习惯;其次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感受,学生在老师的 激赏中,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从而获得一份精神动力,并对知识学习保持一种长久的内驱力。

事实上,课堂教学中形成的生成性资源,是最能展现课堂境界的资源,他对教师的课程资源利用意识和能力都是较大的考验,是对学生本位的重视,是对传统预设性教学的颠覆,利用得好,往往是一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在上面的案例中,谢基祥老师的教学反思《珍视灵动,现场生成》提供了一些启示:

教师首先要有较博大的包容情怀,才能尊重中学生的这个学段的特质,青春与梦想并存,求知与叛逆通行,才能将学生课堂上看似不合拍的行为巧妙转变为教学资源。其次是教师要能慧眼识真。能区别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生命的灵动,还是生命的蠢动,确定下一步是作批评转引还是激赏。第三,对学生的生命灵动要能 以真情激赏。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感受,让学生在老师的激赏中,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和精神动力,并对知识学习保持一种长久的内驱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