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获奖论文 |
关于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的解析
新课标推崇“语文教学要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组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在文本的整体背景下研读,最后回归整体,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我们改革后的教材中每个单元就是围绕同一人文主题而组合成的,并用单元提示语的形式写在本单元的前面,我们叫它“导读”。
何谓导读?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引导学生去读。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一个目标导向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调节和反思总结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欲望,去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而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与策略甚至预期一个理想的学习效果。单元导读课的主要目的是:整体感知单元学习专题与学习内容;整体把握单元学习要求;引导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积累;激发学习的兴趣,孕育求知欲望。
单元导语虽寥寥数语但却暗藏天机。读好导语不仅能极准确地把握学习本组课文的人文目标工具目标,还能引领学生参悟学法。以五下教材为例,不同主题单元的导语都有学习方法提示,如“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等等。学生通过读好单元导语,多了一份理性思考,也多了一份阅读期盼。
那么,为什么要组织单元导读教学呢?其一单元导读能更好地发挥教材导学系统的功能人教版课标语文实验教材,在构建课文系统和练习系统的同时,精心构建了导学系统。三个学段的导学措施各有侧重,其导学措施综合起来有四种形式:1.利用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衔接语来导向;2.以“吐泡泡”的形式来导思;3.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4.凭借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日积月累”等板块,引导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的规律,总结读写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单元导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只无形的牵引之手,真正发挥导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愿望;明确语文学习目标,追求语文学习整体效应;依凭课文和其他语料中的语言训练的生长点,引导发现,习得方法,养成良好语言习惯;加强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对学生语文学习起到引、导、帮、扶的作用,以引导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提升语文学习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二单元导读能更好地发挥专题单元的整合作用教材以专题组织教学单元,把古今中外不同文体的几篇文章整合到一起表达一个主题,并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不仅如此,同类专题在教材上反复出现,只是选文不同,教学要求也随着学段的升高螺旋式地发生变化。例如,为弘扬中华文化,感受多元文化,教材围绕“中外文化”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的专题单元:三(上)“灿烂的中华文化”,三(下)“神话故事与传说”,四(上)“中外童话”,四(下)“故事长廊”,五(上)“遨游汉字王国”,五(下)“中国古典名著”,六(上)“轻叩诗歌的大门”,六(下)“外国名篇名著”。再如,关于“爱科学、学科学”这个主题的系列专题有:一(下)“我们身边的科学”,二(上)“热爱科学”,二(下)“走进科技的世界”,三(下)“神奇的科技世界”,四(上)“科技成就”,五(下)“探索自然与科学奥秘”,六(上)“走进信息世界”,六(下)“科学精神”。很明显,既是同类专题文章,其学习方法可以层递迁移,构成一套专题学法系统。为此,进入新的教学单元,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学生逐篇地学习,而应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关注本单元选择了哪几篇文章,每篇文章分别表达了这一主题的哪个侧面,从整体上了解整个单元学习内容。如,四(上)第六单元,主题是“古今中外的人间真情”。课本围绕这一专题选了6篇文章,分别表现了:朋友之情《古诗两首》之《送元二使安西》和《送孟浩然之广陵》、乡亲之情《搭石》、民族之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母子之情《卡罗纳的猫》、兄弟之情《给予是快乐的》。显而易见,选文从时间上看有古文,有现代文;从地域上分有中国的文章,有外国的文章;从文体上看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等。通过这样的关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并迁移运用学习方法,积累叠加成一套学法系统,必将大有裨益。
通过拜读了关于“单元导读课”的理论文献,观看了不同主题不同年段的单元导读课,觉得自己对“单元导读课”这种新型的课有了些许的认识和体会。
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整体感知(单元导读课)——部分感悟(部分感悟课)——整体回顾(单元总结课)。单元导读课居于整组教学之首,又称单元整组教学的起始课或感知课。
二、单元导读课的基本模式。
从观看视频的录像课,还有上学期我们学校展示的关于单元导读课的课例研究活动中,知道了单元导读课就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内容的整体感知。它以单元导语为教学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初步感受单元主题,做好学习规划,激发学习欲望,全面铺垫单元学习背景。
它的一般流程是这样的:1.连接起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单元导读的教学过程。
第一,精设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所以在设计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紧扣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保证本课堂的教学有序有效进行。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与生命。
本单元教学目标除了认写生字、理解积累词语、感情朗读及背诵以外,还要体会课文主要内容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引发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据此,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们可以制定本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单元主题“艺术与生命”,并能根据主题搜集和整理资料,加大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发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感,为深入感悟单元主题打下基础。
2.知道抓住“艺术与生命”的主题进行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习围绕课题学习联想和想象的读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欲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每篇课文的大意;初步阅读其中感兴趣的文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进行感知性阅读阅读,为精读课文做准备。
还需要做的课前准备:一是让学生浏览本单元;二是师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共同搜集有关“艺术与生命”这个主题的图片、故事和名言警句,以丰厚知识的、语言的和情感的底蕴。
第二,精心激趣,揭示单元主题。
正如俗语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否在“导入新课”这环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至关重要的环节。巧妙的“导入”能创设出激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的学习目标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单元导读课中,激趣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关系到一节课的开端,还关系到一个单元的开端。所以在激趣导入的环节中,精心设计,揭示主题,务必激发孩子学习本组单元课文的兴趣。
(1)以图引文,激趣学习。
直观的形象,有迹可循,是小学生获得阅读兴趣的源泉。在单元导读课中,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片,看着图片,学生心里产生很多的疑问,求知欲被成功挑起,阅读期待初步形成。《课标》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课文插图,我们也应该重视。这里所指的插图既包括单元导语中的插图也包括课文中的插图。有的插图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化,有的插图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中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学习中有非常的插图资源,其中导语部分的插图就描绘了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一位善良的护士抱着一个初生的婴儿,这些都为我们揭示本单元的主题:生命。它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图画、语言情境的渲染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的心理。
同时,文中插图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的高潮,有的会再现主人公的形象或重要的环境……因而,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更好帮助学生快速成地把握课文的重点,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2)初解课题,引发兴趣
课题既是一篇文章的总的概括又是一部著作的灵魂,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在教材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一组单元的课文的题目往往反映这组课文的主题,抓住这些课题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这些课题的思考中,找出它们的共同主题。这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中,包含《画风》、《邮票齿孔的故事》等,这两篇都是以思考为主题,老师这两篇文章题目的介绍,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精读单元导语,引入方法。
何谓单元导语?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引导学生去读本单元课文的语言文字。单元的导语就是学习本组课文导读的内容,它引领学生如何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是学习本组课文的钥匙。单元导语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本组课文的学习内容的概括,别一方面是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读导语,找出这两部分的内容,然后依照找出的方法学习本组的语文。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对导语只是走过场读一、两遍,学生对于导语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认识与体会,难以对其描述的内容透彻理解。因为导语的内容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要正确理解导语的内容要做到精读: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体会。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还有很多问题或困惑值得我们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