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评析】
孔子非常憎恶能说会道的人,他看重做实事,而非巧言善辩。
君子当讷于言,敏于行可以说,孔子的这个观点和他自己不善言辞,也有关系,
他的弟子官至季氏家臣,而他只能挂个闲差,和他言辞缺乏煽动性,无法与其他能言者竞争有很大关系。
而孔子一方面在出仕上是失败的,另一方面他又不甘与这些人为伍,所以他经常批评那些只会文饰词藻的人,说他们大多数只关注外表,不注重自己的内在,很少是真正有贤能。孔子非常憎恶能说会道的人,他看重的是做实事,而非巧言善辩。
君子当讷于言,敏于行。
可以说,孔子的这个观点和他自己不善言辞,或许也有关系,但也有的说,说孔子不善言辞却有些不切实际。孔子七十而随心所欲,真得道之人也,所教学生,是观学生接受能力,以及社会现实教于接近和利于整个社会风俗甚至是调和上层仕大夫和平民的教化之言,是天下无道也久矣后不得已的所作教授。(论语
有: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表明
礼和耻的关系,孔子何尝不知道?只是少提罢了。便给人不善言辞的印象,实际是不屑于花言巧语。
反思:
孔子时代讲礼,从“礼仪”的“仪”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立尊严,同时使的他人愉悦。用语言来使得他们欢喜和产生其他情绪是一种自我表达,孔子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学说,怎么会这样子来驳斥自己?所以明显有误!
正解:
致力于巧妙的言语,钻研说话的技巧,会让人看起来变成他了所想要变成的样子,然后止步不前。而短期的来说,语言技巧是很有用的,所以众人掉进了这样的一个陷阱,这就是为什么仁德变得稀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