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桂生《教育实话》有感
(2019-10-17 15:25:12)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感悟 |
读陈桂生《教育实话》有感
最近读了陈桂生教授写的《教育实话》,陈教授针对如今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并媒体渲染的旧俗新俗,新旧套话,发表的一些距离健全的常识、常规、常情的意见。读了《教育实话》后我感触颇多,但感受最深的是陈教授根据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一些现象,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现象发表自己真实的、独到的见解,这种敢于说真话,敢于理智地分析我国现行的教育状况,值得我钦佩。
在《教育实话》中,陈教授从课堂动向观察,课程改革观察,早期教育观察,若干教育价值判断平议,这四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对我有所启发的是陈教授在“课堂动向观察”这一篇中,站在实际教学的立场上对教学中一些现象、状况娓娓道来。他提出的一些现象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解的。
他的“实话”“实”在说出了教育者感觉到却说不出,或者想到了却不敢说的话,“实”在透过教育表象让人们看到教育的真面目。将现在这个教育转型期中各种教育思想的矛盾和碰撞表现得昭然若揭。
比如对公开课的质疑,在一线的老师早就对这种课不胜厌烦,一节课往往要花去一个星期,几个星期,甚至一二个月的时间去准备,比人家评技师、工程师、教授还要郑重,几乎没有一个不一直担惊受怕到上完公开课为止的。公开课早已演化成为“作秀课”、“表演课”,而且各种“课堂比武”“优质课评比”不断,似乎教师的成才之路就在于各种公开课的作秀,教师的“默默奉献”也变成了“公开奉献”。这样,一个教师只要有这种“秀”的能耐就能成为名师了,而实际上则是对教育的最大危害。甚至导致现在的家长不愿意到名师的班上读书,怕贻误了孩子。现在作者把这些问题都摆到了读者面前,不能不引起众多教育跟风追随者的思考。作者戏言“所能听到的大都是‘公开课’,难得有机会听到‘秘密课’”,事实上,我们更希望能听到“秘密课”,以及教会老师们如何上好“秘密课”。
又如他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公式的评议。现在的教师对这个说法都不陌生,也都能认同,而且这也是指导我们课堂的一个规则。而作者就从这个公式的历史发展揭开了它的存在原因,从1958年的“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到后来的“实践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又从学生的“主体”兼“主导”作用,发展到现在的“教师主导”,说创造者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实在是动了不少脑筋,但实际问题并未解决。作者又从这个公式的含义进一步作了说明,“主客体关系”与“主被导关系”是两个在同一关系(师生关系)中存在的相互缠绕的属性,即“主体”是“被导”的,而“客体”又要去“主导”。作者又指出,我国长期以来,离开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中介的课程特别是课程编制,抽象地议论师生之间的关系,本就已坠入形而上学的雾中了。
除了课堂动向外,这本书还就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阐述。像课程改革上,他对“三级课程”的设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对“校本课程”、“研究型课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都实事求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存在的弊端,及时、有效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像早期教育以及教育价值判断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诸如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平等”与“平等的教育”的问题,我们只道是人人享受相同的教育,但在西方的“教育机会平等”是指社会给人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而中国社会中的“平等”却已等同于“平均”了,与其说提供的是“机会”,不如说是提供了“结果”。
教育无止尽,但能说实话的并不多,面对教育中媚俗的新招和不着边际的空谈,我们则更愿意听听诸如此类的道理和意见。就像陈桂生所言的:“我说了,我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文中说,有一位教师曾标榜在他上课时,“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此话,已有好几年没听见了。也许这位教师是非课改实验区的老师,要不就是不正常。在现在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中,谁再这样去上课,非被淹死不可,因为你实行的是满堂灌,没有活动,气氛也不活跃,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你还敢到处去标榜吗,领导不把你批死也得半死。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学校的教学常规有这样的规定,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领导每周不少于……听得多了,也就明白了课应该怎么上了。每次听课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学生的主体真正实现,师生的交流融洽非凡,课堂的气氛活跃自然,这样的课堂“掉一根针如何听得见”?
陈教授真是实活实说,一位老师上课时,教室里能够那么安静,往往是由于学生被教师的讲课深深吸引住了。别以为说这种话的教师就都那么“保守”,不信请你试一试,单靠纪律手段就能使课堂保持得那么安静的状态么?非也。可如今在教师中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又有谁敢达到这种境界呢?
如果只以“静”或“动”为衡量教与学的标准,那么事情可就简单了。那样,恐怕就连早先私塾学生的家长也有资格当教育系统的督导员了。“静”与“动”只是表面现象,如以此为衡量教学常规的标准,学生虽有可能因此而动起来了,笑起来了,或能得到不少自由,但不知他们会不会因此而又失掉些什么。
我想说的是,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仅仅一节节热闹的课堂就是教育的改革,也不仅仅是课堂由学生主宰就是教育的改革,得考虑热闹的背后的收获,得考虑学生主宰课堂背后的效果。不能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又耽误了孩子的学业,更影响了孩子的思想!
有人说:走上社会后,忘掉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就是实际学到的东西。
我要说的是:你经历过了学校的教育,你能忘掉你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吗?你不是到现在还是在学校里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吗?你改变了自己吗?“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而这个秉性,大部分就是在学生时代形成的,你能说你能改变得了,你能忘掉吗?除非你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很大的起伏,恶劣的境况逼得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否则,其他是不可能的——环顾四周,你看看就会发现这一真理!
所以说,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学校的风气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所以,不要把教育看成一件简单的事儿!也不要把孩子当成试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