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桃花源记 导学案
(2018-12-28 08:40:58)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教学 |
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授课过程:
课前导学:
(A级)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B级)
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确有疑难,等待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
乃大惊(
便舍船(
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捕鱼为业(
缘溪行——便扶向路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级)
合作探究学习
阡陌交通
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遂与外人间隔
见太守
,说如此
屋舍俨然
缘溪行
2、
3、
(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2)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
(3)写出渔人的行踪:
课堂检测:(a级)
1、识字辨音
2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不足为外人道也
(b级)1、解释加横线词
屋舍俨然(
并怡然自乐(
2、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第二课时授课过程
一 、自我检测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⑤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二、自主学习
(
由学生设计采访提案,讨论想提出的问题。课堂模拟采访现场,受访者与采访者均可由学生扮演。
采访一、 对象: 桃源人
1、 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5.有一个渔人无意中来到这里,能说说你们见到他当时的感受吗?
6.他回去的时候你们对他有什么希望没有 ?
7.如果你知道他出去后就直接去报告太守,让太守派人来,你们有什么想法?还会让他回去吗?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采访二、 对象: 武陵渔人
1. 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
3.
4.
5.
(甚至不是县令)
6.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采访三、对象:陶渊明(设计目的: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
1.写这样一篇文章,您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据我所知,您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真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吗?
2.为什么安排渔人去报官?
3.为什么把桃花源设计成找不到了呢?
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当堂检测
A级1、
1)
A 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B 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C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
D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E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2)从这两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写下来。
3)村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2、课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的句子是:
B级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
造句:
(2)
造句:
(3)这两段中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意思是什么?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C级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我评价表(请在你认可的项目下划√)
评价内容 |
|
||
自主学习导学案完成率 |
优:70%以上 |
良:50%~70% |
一般:50%以下 |
|
|
|
|
合作探究参与度 |
积极 |
一般 |
很少 |
|
|
|
|
本节课有效学习时间 |
35分钟以上 |
20~35分钟 |
20分钟以下 |
|
|
|
|
学习目标达成度 |
基本达到目标 |
达到目标的70% |
相差很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