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黄保余)第二部分:文言文与文学常识的学习

(2018-10-23 11:58:26)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教学
 第二部分:文言文与文学常识的学习

      文言文与文学常识,目前在中考中约占22%左右,高考中约占28%左右,从中考到中考,文言文的考试呈现由基础性字词的运用翻译,向赏析类分值过渡的特征,也就是说,越到后来,文言文考核的要点不变,仍是围绕“字”的字义和用法展开,文学常识则向古诗文赏析方面有所偏重。

一、  文言文学习

1.小学与中学文言文的不同

    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学的文言文,说实话,那个不叫文言文,那个叫文言小故事。就是说它所起到的作用是翻译,可以作为正式学习文言文的过渡。

    但是在初中的时候,表现上它会出很多的题型,有意的家长查看一下历年的高考题、中考题,看它考什么。

    答案是它会考各种各样的题型,包括翻译,解释,分析,选择、阅读理解(翻译后的阅读理解题其实与现代文阅读无异),除了与现代文相同的阅读理解题。你把那些题都查看一遍,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题,到最后归根到底样东西,那就是“字”。

2、文言文学习的核心,不是技巧方法,而是掌握字义和用法

(1)、字义的考题与学习

    比如说翻译一个句子,你做到最后你会发现真正决定这个选项能否正确的,是这句话中的那个疑难字,只要这个字解释正确了,那整句话都将无误。

    假设让你翻译这句话“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这句话中,直正相对难一些的,是那个“去“,这句话能否翻译正确,取决于学生对里面某个疑难字字义的是否能够翻译正确。

     这个环节上,就产生了很多翻译方法和技巧,我们承认些技巧和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就是英语翻译一样,你掌握一些技巧方法肯定有用,但能否正取翻译,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你是否掌握了这个单词的字义。

      同样,“去“字,它有五个主要意思,分别为1、离开;2、过去的;3、距、距离;4、除去、除掉;5、前往、到……去,五个意思。

就算一个学生再笨,只要他掌握了这五个字义,有疑问时挨个带入到句中,也能根据上下文意判断出,这儿的“去“,是”距、距离“的意思。

那么,一个同学不管他多聪明,掌握了多少技巧,如果他不知道“去“还有”距、相距“这一字义,他便会带入自己已知的字义来进行翻译,导致错误百出。

     在考核字义上,能变化出各种题型,但核心都是在检测你对古文言中疑难字字义的掌握是否全面。

     所以说初中的语文学习,课堂老师会给你讲十种技巧和方法,但是我自始至终认为文言文学习真的没有技巧,全靠扎实地去掌握字义和它的用法,做好每堂课的笔记,牢记每个字所包含的不同字义。

 (2)古文言中“字“的用法

    其实古文言中“字”的用法,仍是建立在对字义掌握的基础上的。

    字义的用法是指这个字它在不同的环境中会采用不同字义,比如“书”字,它当名词用时,是书或书信的意思,当动词用时,用的是“书写”或“写信”之意。

   字的具体用法,表面上有些让人犯难,但是我们要问的是,如果你掌握了“书”字所有的字义,就算你用笨的办法依次带入到句中来检验,依次查看,照样能得到正确答安案。

    有好多孩子在学习技巧的时候说,我学习文言文有代入法,有引入法,有原词翻译法,还有直译法,平译法,但如果你不懂得他的字义,所有的一切都白搭,但如果你掌握了字义和用法,所有的方法和技巧都只是起到了井上添花的点缀作用。

    因此,归根结底,文言文的学习,都在于一个“字”上。那我们该怎样去解决文言文字的掌握问题?

 3、我们该如何规划应对中学文言文的学习?

(1)、以“字”为单位,评估孩子文言文学习基础和进展

    如果家长要检查孩子的初中的文言文学习的话,别的你都不用检查,您就检查孩子的字义掌握情况。不必检查这篇文章他是否会背(从文言文的角度上看),或是能否整体翻译,这种翻译应该是在字义学习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产物,而不是追求目标。

     因为考试时出的文章如果是孩子此前没学过的,真正拼的不是靠这个翻译,而是字义。所以我们检查就检查字义。

(2)、我们的孩子要掌握多少字?

    说到检查“字”的掌握,首先要知道检查哪些字。

    文言文的常用字有1400多个,但是在考试的时候真正等成为疑难字的,并不多,首先他得字义较丰富,其次要较为常见,常见的形式是被各种在各类经典古文中易出现的字。

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为筛选这些字确定了思路和方向。

     我们审读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史集、经集和子集类经典篇目,从中先确定出疑难字,再对他们的出现频率进行排列,得出近300余个备选字。然后再拿历以年中考、高考文言文考试篇目和题型进行验证,最后得到了《中学必考文言文170字》这一内部文言文辅导资料。

    也就是说,孩子们必须要掌握和较常见的文言文疑难字,经我们的筛选整理,有140多个实词,30多个虚词。这也就意味着,孩子如果在中学阶段,他把这170个左右的字掌握了,应该文言文就不会有什么,很少有偏出这些字的。  因此,孩子最基本应该掌握的,是这170字,可以较好地应对文言文考试,但如果要学得更加扎实稳妥,自然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3)我们的孩子如何检查提高文言文?

   我们为了方便孩子消化,在《中学语文知识地图第一册》每一讲的后面后会附六个字,那六个字是我们专门编写的,要求孩子们每周课后记忆。

    有个别中途加进班的来的家长可以会无法得到全部资料,可以在开学后稍等一段时间,一般五月份会开讲座,或者是11月份开讲座。讲座现场会发,同时,我们最终版的170字图书已经列入出版计划,相信未来的几个月中,家长们能够拿到更详尽更全面的文言文资料。

   在这其间,孩子是通过自学来掌握字义的,如果掌握的过程中有疑难或是兴趣不高,可以在寒假或暑假的时候参加短期班学习。

  上次有家长问,为什么我们不在平时的课堂上把那些文言文的字讲一讲呢?

   是的,可以讲,但我们不能讲,因为那是浪费我们的宝贵时间,这些内容,以识记为主,孩子下课以后他可以掌握,而且我们把各种用法,都已经标明了。

   我们的主张是,凡是孩子能独立自主完成的内容,不要占据他宝贵的培训班时间,孩子课外培训班的时间多珍贵,一节课交六十块钱,如果学文言文,正常来说,你一小时能讲五、六个疑难字的字义讲透了就不错了。而且四五个字的字义加起来就是二十多种意思,还是要留给孩子们课后记忆。

   那么这一学期下来,孩子只掌握了不到90个字,而且这90个字,可能他还是在学校要再学一遍的,所以,不要寄希望于在培训班解决文言文的所有问题,重点靠平时、靠识记。

  我们所开的文言文与文学常识的短期班,仅是提供给孩子们更好的方法、更详尽的资料、更生动有趣的讲解,但这不能替代孩子平时的认真学习和努力识记。

(4)、没有参加我们课程学习的孩子如何提高文言文?

   首先提出一点,不要寄希望通过课外培训班来全面提高文言文或文学常识,那样得不偿失,课外培训课程更像葡萄糖,它能及时补充营养、调节身体平衡,但你别靠他长身体,在文言文和文学常识方面,这样的身体长起来也是虚的。

   如果你把大量本应平时掌握的内容去上课外培训班解决,那么真正应该在多在课外培训班解决的阅读和写作往哪放?       因此,孩子没有参加课外培训班并不要紧,可以在两方面加强,一是做好课堂笔记,重点记好字义和用法,二,平时多牢记疑难字的字义和用法。三、提高识记效率和准确性。

    家长在检查时也可以遵照我们公布的疑难字字表进行。

    如果孩子课堂上足够认真扎实,老师的讲解到位的话,文言文这块不用参加培训班也不愁,如果这块儿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到时再寻求参加培训班帮助也不迟。

统一回复一下《中学语文知识地图》的问题,他是我研发的针对中学语文的课程,有网络课也有线下课,但目前我们开的秋季十余个班的线下课所有班次名额全满,所以无法报名。谢谢各位家长。

       有本书,是我们《中学语文知识地图考前梳理》班的讲义,我们公开出版了,出版时的名称《语文阅读得高分策略与技巧》(初中版),这本书是这个月才出版的,卓越、当当、京东商城有售,但经常断货。上面包括了《中学语文知识地图》的主要题型的知识点。
      25号我开了一场有关这本书的讲座,因为现场只能容纳100多人,而且报名只有半天就名额占满了,因此好多家长都没能参加,甚至有的家长是坐在窗台上听的课。我们将现场录了像,会公布出来,方便家长。

中学语文知识地图文言文疑难字表每周学习资料

                                                                         文言文疑难字

                                                         (一)《史记•周本纪》(片断)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①,见巨人迹②,心忻然说,欲践之③,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④,以为不祥,弃之隘巷⑤,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⑥。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⑦。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⑧,宜谷者稼穑焉⑨,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⑩,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注释:
①        野:野外,郊野。
②        迹:脚印。
③        践:踏,踩。
④        居期:到了日子。这里指怀孕满十月。
⑤        隘:狭窄。
⑥        荐:藉,垫。
⑦        屹:耸立的样子。
⑧        相:仔细察看。
⑨        稼穑:种植和收获。种植叫稼,收获叫穑。
⑩        黎民:众民。黎,黑色。因众民发黑,故称黎民。

本周学习重点词:适、覆、遂、志、法、举

    1、动词,到……去:“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公子文》);2、嫁,古代士大夫以上,称做嫁,普通老百姓女儿出嫁,称做“适人”;3、正好,恰恰在这个时候“适逢大雨”(《陈涉世家》);4、通“嫡”,指正妻所生之子,如“杀适立庶”。(《鲁周公世家》)

   1、反,后引申为“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又引申为覆没:“将军覆没”;2、倒、倾倒,使倾倒:“倾覆我国家”;3、动词,盖;

     1、成,顺利地做到:“百事乃遂”;2、成长,顺利地生长:“牺牲不略则牛羊遂”(《国语•齐语》);3、“遂过”两字连用,表示知错不改,索性错到底;4、于是,就,从此就;5、终于、结果、最后:“齐侯伐卫……自卫将遂伐晋。”(《春秋•左传》)

    1、心的倾向,志向,志愿。“得志”连用,表示达到目的或得高位;2、记载下来:“修泣而志之”(《欧阳修文集》)。

   1、法律、法令,上古的“法”,着重在“规定刑罚”;2、效法,学习:“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3、方法、办法,如“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墨子》)。

  1、举起来,抬起来:“吾力足以举百钧” (《孟子》);2、举荐,提拔,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论语•卫灵公》);3、攻下:“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4、全,全都,全部:“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
      周的始祖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tái,)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喾(kù)的正妃。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见一个巨人脚印,心里欣然爱慕,想去踩它一脚,一踩就觉得身子振动像怀了孕似的。满了十月就生下一个儿子,姜原认为这孩子不吉祥,就把他扔到了一个狭窄的小巷里,但不论是马还是牛从他身边经过都绕着躲开而不踩他,于是又把他扔在树林里,正赶上树林里人多,所以又挪了个地方;把他扔在渠沟的冰上,有飞鸟飞来用翅膀盖在他身上,垫在他身下。姜原觉得这太神异了,就抱回来把他养大成人。由于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

     弃小的时候,就很出众,有伟人的高远志向。他游戏的时候,喜欢种植麻、豆之类的庄稼,种出来的麻、豆长得都很茂盛。到他成人之后,就喜欢耕田种谷,仔细观察什么样的土地适宜种什么,适宜种庄稼的地方就在那里种植收获,民众都来向他学习。尧帝听说了这情况,就举任弃担任农师的官,教给民众种植庄稼,天下都得到他的好处,他做出了很大成绩。舜帝说:“弃,黎民百姓开始挨饿时,你担任了农师,播种了各种谷物。”把弃封在邰,以官为号,称后稷,另外以姬为姓。后稷的兴起,正在唐尧、虞舜、夏商的时代,这一族都有美好的德望。

                  二、文学常识的学习

1.文学常识学习和考试的三个层次

《中学语文知识地图》将文学常识的说一下文学常识的识记和考核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最简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考核某一时期(风格流派)有哪些代表性作家,他们有何历史地位。

(2)      某一部作品在文学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

(3)      某位代表性作家都写了哪些作品。

以上三种情况,我们都可以通过一句话来回答,也叫“一句话文学常识”是需要硬性识记的,通常小升初考比较多和学校平时考试较多,在中考和高考中比例极为有限。

第二个层次要更具体一些,也是一直以来中考、高考中出题较多的,即名篇名句的默写,它考核有两个点:

      (1)、默写补全,根据上句或下句,补上另一句,这是每一年中考和高考逃不过去的,就看选哪首诗了。

      (2)、考内容和主题。比如问你李白的作品中反映思乡之情的是哪一首,或者是哪首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都是围绕两个点进行的,一个是内容,一个是主题。

我们小学的阶段的每一个讲义的后面,附上了这些内容,方便学生们背诵和识记,比如说初唐时期王勃的代表性的作品有哪些,名句是哪些,名句的思想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这个我们已经把它梳理完了,家长在讲义的后面能看到。

我们希望文学常识像文言文一样,孩子在课后多稍微的用点工夫,把它背下来,我们采用的是最简洁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名篇名句。这个考核的分值是占的最高的。


第三个层次是相对深入和最能拉开分值的,即古诗文赏析。估计会是今后中考和高考时,比重会加的特别大的部分。

当所有的孩子,一代一代更加强的时候,分数拉不开的时候,只有这一块儿可以拉开分数。

古诗文赏析分为两个方面,古文赏析和古诗赏析。

古文赏析,有两个点,一是字义,前面已经讲过了,二是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分析和赏析,按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和思路直接进行就可以,不存在其他障碍。

古诗赏析,看上去无章可循,除了死记硬背,仿佛很难找到其他的切入点,其实并非如此。在《语文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到,所有的古诗赏析都是从五个方面进行的,分别是意象、意境、通感、动态和修辞。

、学生如何才能系统有效地学好文学常识

     如果按文学常识的内容来分,《中学语文知识地图》将文学常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唐代版,唐代版因为作家资源过于丰厚,然后名家辈出,而且他成为一个非常典型性的时期,所以它一直在整个中考和高考的古诗文也好,或者是文学常识也好考试里面占据的半壁江山。也就是说它的比重能占到50%左右,所以单独成册。

另一类为非唐代,非唐代考得最多的,是有三方面,依次为四大名著、魏晋南北朝和宋词,这三个是考的频率最高的。

(1)有关四大名著的学习

    孩子小升初的时候考,中考的时候题量也较大,一直到高考的时候题量才递减。

    简单的来说,初中的时候四大名著比重要增加,高中的时候,孩子就不应该把主要的精力往四大名著上放了,而且我反对孩子都四大名著来提高文学常识。但不要因为考试会好,而去读四大名著,你为了考文学常识,去读四大名著,事倍功半,且不见有效。

    可以试想,我们看完《三国演义》去答中考高考题,命中率会是什么样的?极其的低。

   因为很多人看小说,追求的是感官的愉悦,这是正常的阅读心理,但文学常考识,却是识记、概括和总结性的,二者缺少交合点,如果你要一个孩子带着识记、概括、总结分析地去读一本书,除了专门的研究人员,普通读者是不会这样去做的,而且这样做了之后,乐趣何在?

   另外,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四大名著感兴趣,你让一个小女生看三国,让一个男生看红楼,并不一定是他所喜欢的。我上初一初二的时候我就挺喜欢看红楼的,但是有的孩子看的很痛苦。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只是为了考试,那四本书从来没碰过都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什么?平时训练时拿到文学常识的题直接抄答案,想都不用想。

   我们去年曾经中学班的孩子发了一个资料,把六年内所有考过四大名著的题全部做了一个整理,也是给孩子做讲座发下去的,今年会在给每个孩子测试评估完后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性地出题训练。

  当那些资料整理完,发给孩子,我当时提的意见是:你看到这个题之后一秒钟都不要想,立即翻到最后直接抄答案。我要不是因为我想让你知道对方在考什么,我就直接把这个答案放在上面了节省时间。

  你想想李逵的绰号叫什么,你想十分钟和想一秒钟是一个质量。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你不如直接的抄过来。这个没有技术含量,我认为四大名著没有技术含量,所以说你就直接把它抄过来,直接让孩子看一个熟悉就行。那么既然说到这儿,我们就说四大名著到底考什么,每一部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我的《中学语文知识地图》是委托给其他公司独立运营的,其中网络课程是委托给考试吧网站,光盘版是委托给“三羌文化”。内容上以前有在室内录制的,现在基本都更新成了现场录制的了。主要是针对北京以外和无法报上班的学生,费用不低。
      1以写作问题为纲,以解决中高考语文写作问题为主和讲授“踩分词”为主,每节课会讲解2—3篇阅读题,要求学生熟记理解每一讲的“地图内容”,以便考试时融会运用。2册:以解决阅读问题为纲,融会踩分词和阅读考试要求,进行专题训练,侧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中学语文知识地图踩分词》进行阅读答题运用,二是答题结构与题型,每节课中以阅读概括能力、理解表述能力、判定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题为引导进行学习。3册:知识地图第3册:与第1、2册截然不同的是它不是在讲知识,而是全面地检测分析学生考试丢分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清楚自己问题在哪,并且怎样改,通过思维训练,加以解决,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凭借一张知识地图,去解决所有的语文阅读写作问题。
    知识地图第1、2册重在讲授知识,第3册则重点讲解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问题,防止丢分。
    你说的那个暑期集训营,就是《知识地图考前梳理班》的内容,是把三册的主要内容和典型题型讲解的,配套的书叫《语文阅读得高分策略与技巧》(初中卷),已出版,其他三册书的内容,以后也公陆续公开出版。

    如果有更详细的问题,可以直接问他们的客服就成,具体他们他答的为准。这个贴子还是以回答家长阅读写作问题为主,我自己的课程不愿多做关注的。

 

   《西游记》只考哪一个情节跟谁有关,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但是我们知道西游记总共就有几个人,所以说在西游记上不要放太多的精力。你就记住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了。

这是本书的特点这所在,考场上绝对不会考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有什么性格区别,因为你会看到电视里演的,除了这个管那个叫哥哥,那个管这个叫贤弟以外,没有什么了。

  所以《西游记》你就记住哪一个情节是属于西游记里面的就行,这样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让孩子看一遍目录,如果孩子真不爱看西游记,就知道西游记的目录,只要知道跟什么有关与哪个人相关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爱看,我们还是要十分支持孩子看完整本,会更扎实些。

  《三国演义》考什么?考的最多的。是某件事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我们正在考虑在《三国演义》的目录上就标注一下,这一节跟谁有关,表现他什么性格特点。三国在写的过程中他就有一种思路,就是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跟哪件事有关?空城计。表现他什么性格特点?足智多谋。就没了,考到这一步就可以了,偶尔也会考到别的,但是微乎其微了。

    《水浒》考什么?情节也会考,他会考绰号,谁的绰号是什么,谁被誉为什么。谁的绰号是什么,除了情节以外的,这就可以了。

   《红楼梦》初中阶段基本不怎么考,中考的时候也会考,题极其少,它会考本文通过什么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因为《红楼梦》最主要的,最成功的一点是要通过每一个细节描写能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这个特征。然后表现出人物来,所以说红楼记的时候就记什么描写包括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或者是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再记一下哪一个情节是红楼里面的就行,这个也是看目录就行。

3、如何应对文学常识中的死知识?

   

   对待死知识,是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去掌握,在四大名著的知识死知识居多,除了考试,除了考试基本上没多大的用处。所以我觉得凡是死知识,但是又必须考的知识,千万不要再它的身上费太大的心力。我们毕竟初中也好,高中也好,我们孩子的时间是很紧张的,有限的。我们不用再那上面做这么多。

    另外一个比如说孩子上高中以后,他还会考的文学常识会考外国文的增多,考什么?很多的时候是考《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我觉得孩子看那本书兴趣也不见得大,看了那本书也不见得能答上题。我采用的还是那个笨办法,直接把历年考的题我们早就整理完了。你就拿过来,保尔什么性格特点?那段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追求?照着答案熟悉一下就成。

    但不建议为了考一个知识点,去让孩子看《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如果孩子真喜欢的话,那跟考试没关系,那是孩子的爱好到那一步了。

4、我们如何确认孩子所接触的文学常识是系统全面、极少有知识盲点的?

   有时我们会觉得文学常识特别的庞杂,但遵循“三个代表”就可以,第一个是代表性时期或风格流派;第二是代表性作家;第三是代表性作品。

   我当时收集唐朝的时候,每一位作家的作品,凡是我们能查找到的,都我挨篇的查看。查完后再看他的名句是什么,再整理出来他的表现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思想,对最高层级我们就直接进行赏析了,低层级的就摘出来。

  这样一个作家都不落掉,同时,用我们的眼光来进行审核确认。

   比如说杜甫,我们好多时候我们上学的时候说到杜甫的代表作,排在最前面的,是《三吏》和《三别》,但这并不是他的代表作。

   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的学习资料是七八十年代的,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的语文的学习资料。中国人特别的懒,哪怕就在学习上。所以说好多的资料没有及时的更新。但是中考、高考时老师出题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望月》挺好我就出《望月》,也许权威资料里面没写望月是他的代表作,所以你无法按照常规的思路去判断会考什么,你只有挨个查看。

   杜甫当时被评为代表作的《三吏》和《三别》,有一定的背景原因,我们建国有一个标准,怎么评价一个作家的历史功绩。第一看他有没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生活,这是对一个作家很重要的评判标准。杜甫不能埋没他的地位,给他降级,必须得从杜甫的诗歌里面挖出一个最能表现劳动人们疾苦生活的那就是《三别》。紧跟着还有表现封建统治阶级黑暗的《三吏》,就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不能按传统的意义上去审核考试的作品,你只要挨个的看,挨个重新梳理

 5、如何更有效地记住文学常识?

    有关文学常识,我们暑期的时候学的是唐代版,寒假排的是非唐代版。但我要说的是你就算上这个班也不能解决多少的问题,他只能帮你解决掌握一些更好的方法和途径而已。

         我曾做过一个测试,我说咱们班去过秦皇岛的请举手,我的孩子们都做过这个测试,我说去过秦皇岛的同学请举手,20个同学里边就举起来了六个,我说去过白带河的同学请举手,就举起18个。但我要说的是秦皇岛下辖三个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

    他不认为自己去过秦皇岛,这点好像和文学常识的学习没有什么关系。但当一个孩子看到某个不熟悉的作家,就像看到秦皇岛这个地名一样,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生硬的名字一样,他看文学常识看多少遍都不会真正的记住,而且容易记混。

   因为他的大脑里面,对它没有建立一个对它的储存的区域,你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人和物品就会专门的建立一个区域。只要看报纸什么的只要扫到跟那个有关的关键词,立即就会储存在那里面。

   人脑容易储存的信息,第一个时点和地点有关,第二个跟人物有关,因为时间太抽象了,地点也较平面化,如果让孩子记文学常识记的最快的,就是强调这个人物,让这个人物由一个平面的字的就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昨天我们刚刚跟同学们八卦过李清照,凡是听过李清照的孩子,我们说八卦就是说这个消息是小道的,你们没有听过的。孩子听到小道消息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凡是看到李清照诗的都能记的住。

    昨天我们讲课的时候就提到了,今天现场来的学生她全都记住了,这是我们给孩子的脑子里建立成一个坐标。还有一次我们讲课的时候讲刘希夷,孩子正常记是很难记住的,但是我们讲了一段他跟他舅舅之间的故事,那一节课以后孩子基本上都把这两句诗都会背了。

     为什么?他觉得这个人这么的有意思,连他的诗都背不下来,不好跟人去八卦。所以我们说给孩子所谓的文学常识课只是帮孩子掌握这个让这个人变的活生生起来,在他的大脑里建立坐标。

   

 

初唐部分

一、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对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中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思想内容: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写出了作者的开朗乐观。

 

(2)《滕王阁序》:

诗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思想内容:这一句中,描绘出了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好似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的景象。句式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另外,诗句动静结合。动写“落霞”、“孤鹜”,动写“秋水”、“长天”,使人的视野中出现一幅绚丽的“江边初晴”的画面。

2、杨炯,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有边塞诗《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中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3、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有《长安古意》

诗中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思想内容:比目鱼是两只睛长在一边的奇鱼,被认为需两鱼并肩而行,故名比目鱼。在我国古代,比目鱼是象征忠贞爱情的奇鱼。作者借此表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4、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七岁时作诗《咏鹅》,一举成名,被誉为“江南神童”。

二、初唐其他诗人:

1沈铨期, 初唐宫廷诗人,与宋之问齐名,代表作有《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诗中名句: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思想内容:该句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夜宿七盘岭时看到的奇特景像。

2、宋之问,初唐宫廷诗人,与沈铨期齐名。代表作有《题张老松树》

诗中名句: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思想内容:喻人有如老松,孤高正直。

 

3刘希夷,初唐著名诗人,代表作有《代悲白头吟》、《从军行》。

诗中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吟》)。

思想内容:诗人借此感伤生命的流逝。

4、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倡导“汉魏风骨”,代表作有《登幽州台歌》

诗中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诗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片断)  

思想内容:这是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