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书《养真集》(卷上1----25)【转】
(2020-01-23 07:05:33)
标签:
参禅悟道丹道修炼修身养性文化传承健康 |
通元理而不通禅,必受固执之病。通禅理而不通儒,多成狂慧之流。求其禅儒皆通而又能贯之以道,不但今鲜其人,即古之紫衣黄冠下,除紫阳莲池外,恒不多观。
丙午夏之日,偶过友人赵公斋头,见几上有《养真集》一卷,因溯其书之渊源,乃得之海甸慧福寺,寺僧得之陈提台,提台又得之其家西席,遂借归阅之。系隐士养真子所著,惜其不表姓名,盖赤松黄石者流也。
其书由儒悟禅,就虚灵而养舍利,由禅证道,借般若而炼金丹。谈空则皆拈花画壁之真传,论道则无铅虎汞龙之假借。孔颜乐处信手拈来,濂洛薪传随笔挥出,汇三教而同归,扫白首青牛之幻相,总百家唯一辙。
泄天心水面之精微,不作空中楼阁,步步阶梯,修成幻海桥梁头头道路。衲子朝夕玩味,不须十卷楞严,羽客行住遵循,何用五千道德?蓦直行去,省多少云水三千。俯首入来便可坐洞天十二。
因其为稀有之奇书,遂全忘我心之固陋,始续貂以裁狗,继付枣而登黎,以后寻真,不用白云观里,从兹访道,何须黄鹤楼头?采玉探珠,全望高明之慧眼,飞升羽化,庶酬作者之婆心。
噫!偌大乾坤应有知音之客,如斯世界岂无见性之人?聊染翰而畅言,遂无心而成序。
乾隆丁未上元观灯日
白须老人王士瑞题于尘世蓬壶
卷上
夫人要做天地间第一等美事,莫如读书;要做读书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学道。朱子曰: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书何用?至于举业乃分外事,可惜坏了多少人。道德经有云: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时帝王皆以君道而兼师道者也,至于孔子斯道不在君而在士,今非无士也,孰是见而知之者?孰是闻而知之者?
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求则得之。天子得道能保天下;诸侯得道能保其国;卿、大夫得道能保其家;士、庶人得道能保其身。才为人用而鲜终,德为己修而有名,道则无名而用无穷,是故君子惟道是学,功名富贵皆视如浮云,任其去来而漠然无所动于其中矣!
或问:君子惟道是学,有所取益而然欤?曰:有!愿闻焉。曰:学道之人是学尽其在我者也!心可广,身可润,病可愈,死可免,如是之益益莫大焉。又问:学道之人果有是益与乐乎?而今世人见有学道之人,共嗔为迂。何也?曰:道德经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二、
理
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此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着于日用之际。事事物物皆有当然之理而不容移,既有所以然之理而不可易,惟循理君子以理观物,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因而付之,是谓无我。无我则公,公则明,明则处事当,而尽物之性矣!
若以我观物则爱憎横生,不免任情。任情则私,私则昏,昏则颠倒错乱,只知有我,不知有理也。有理斯有气,气着而理隐;有气斯有形,形着而气隐。理无不中也,气则偏矣!中无不善,偏有不善矣!苟求化偏之不善而归中之善也,须于机动之始,密密省察,是发于理之中者,扩而充之,是生于形之偏者,绝而去之,久而理自常存,欲自消亡。
理事本有的,但加提撕而自有;欲是本无底,但能照破而自无。恶欲、存理,原非二事,遏了一分欲,即存得一分理,遏了十分欲,即存得十分理。益人莫大于理,而存理者少;损人莫大于欲,而纵欲者多。人之有欲犹树之有虫,暗食其内,不久自毙。夫人以欲为乐,不知欲犹火也,不戢将自焚。神明受其煎熬,酒色耗其精气,生病生疮,昼夜叫苦,浮屠谓死后受罪,而不知生前已受之早矣!
三、
天地
大道无形,天地是个有形的道;天地不言,圣人是个能言的天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未尝不见经书,见经书而能明其理义,与见圣人何殊?天生我形,天赋我性,内外皆天,我何敢紊?我在天中,天在我心,见天地而效其清静与其大道不二,少有私意,获罪非轻。形色天性也,率天性而行,自无人欲之累,日用常则也,顺常则而动,必无逾矩之愆。
人之道无时不与天地相合,一动一静是也;人之气无时不与天地相通,一呼一吸是也。尝见日入地中,心火下降之象也,月到天心肾水上升之象也。仰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名曰「天枢」。夫天固有枢,以为造化之本;人亦有枢,以为性命之源。均是人也,有所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试察我之心并我之性,其合乎天地者有几?合则加勉,不合则速改而至于大人,不为忧矣!
天生地成,吾人之大父母也;天动地静,吾人之大师教也。以往之圣人,天地之孝子也;未来之圣人,天地之慈孙也。能爱其亲者,大德必受命;能敬其师者,下学而上达。
四、
人生
人生者太极也。太极动而生阳为火,火者神也;静而生阴为水,水者精也。神火精水妙合而凝,在两肾之间,为元气之根。夫吾人未生以前,气禀之清浊从天所赋,人不得而与焉;既生以后,人之邪正由人自造,天不得而司之。天地生人,上智固少,下愚亦少,惟中人最多。中人能自强,与上智不二;中人若自弃,与下愚何殊?
夫人只知我是父母之所生,不知我与父母与天地皆道之所生也。是故君子必求得道而后无愧于天地,无忝于父母。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非止在春秋之人,亦在今世之人,亦在后世之人。
一人生来有一身,一身皆有一真人。真人灵妙通天地,真人清静无埃尘,真人自古不增减,真人从来莫死生。但能养得真人就,胜如贫子获万金。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存之者成圣成贤,去之者为禽为兽。是去之时即变为禽兽,不待死后与来生也。
夫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不止谓之「行」,一时稍止,不可谓之「行」矣!夫人有五常,仁、义、理、智、信也。不变谓之「常」,一念稍变,不可谓之「常」矣!是五行也,是五常也,具于人身之中则为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也。五脏也者,生人之大本也。伤此大本则不能以有生。是故明医治之,必先调和五脏。发于日用之际,则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也。五伦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废此达道则不可以为人。是故先王教人先明五伦之理,而今世人有堕肢体去人伦以求道者,彼为不知其非也,世人惊以为贵而尊奉之,此亦不知其非也。
五、
老
人皆曰:人上六十,一年老如一年;人上七十,一月老如一月;人上八十,一日老如一日。予今八十有余,将如之何?自今以后多活一日,是上天假我之一日也,敢虚度乎?今纵得道,已是迟了,岂容再迟?昔有三个老者言及无常,有一老人曰:今年酒席筵前会,不知来年又少谁?又有一老者曰:你说的远了。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明年穿不穿?又一老者曰:你说的还远了,这口气既然出去,不知进来不进来?智者不失时,勇者不再计。今日知道今日就该下手;此时得知,此时就是下手之时。若曰今日不暇,姑待异日,只恐你要做时,却又做不迭了。
人有三宝,曰精曰气曰神。老来之精惟恐竭,精竭则死;老来之气惟恐泄,气泄则死;老来之神惟恐离,神离则死。精何以不竭?必也远色乎!气何以不泄?必也寡言乎!神何以不离?必也无欲乎!神不可以强留,心息相依则神自留矣!气不可以轻泄,忘言守中则气不泄矣!精不可以漏失,还精补脑则精不漏矣!
或问:人老血气既衰,如何可补?曰:慎语言可以补肺;节饮食可以补脾;绝思虑可以补心;去嗔怒可以补肝;断淫欲可以补肾。请益,曰:不患不补,惟补而又损。我故尝曰:百日补之不见其有余,一旦损之遂觉其不足。视彼草木,其叶蓁蓁,秋后落叶,生理归根,归根不死,来春复生。由是观之:生生不已,天之道也;各归其跟,物之里也。知其理不悖其道者,其惟真人乎!故真人之息以踵,踵犹根也,三冬归根之时宜敬养之。
六、
病
病何由而生也?皆因妄想而生烦恼,烦恼既生则伤其心,心伤则不能养脾,故不嗜食,脾虚则肺气必亏,故至发嗽,嗽作则水气竭绝,故木气不充,发焦筋痿,五脏传遍而死矣!
人当妄想萌动之时,即疾病发生之时也。今人不察,必待疼痛着身纔谓有病,而不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来渐矣!人之一身外有六淫,风寒署湿燥火是也;内有七情,喜怒哀乐忧恐惊是也。因七情而病者,为内伤而成不足之症;因六淫而病者,为外感而成有余之病。不足宜补,有余宜泻。
后天有形之血气受伤而病者,药石针灸可以治之;先天无形之精神内损而病者,非反观静养不能愈也。十大名医治人身病,三教圣人治人心病。
亲朋有病皆知去看,自己有病却不知自看。若知自看,内观无心,外观无身,身心既无,受病者是谁?不病者是谁?见得分明,自然无事。常想病时则尘情渐减,常防死日则道心自生。
昔子元有心病,遇一高僧谓之曰:「贵恙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夫妄想有三:或追忆数十年荣枯恩怨及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琼森意见,犹豫不决,此是现在妄想也;或其日后富贵如愿,或望子孙及时登荣,与夫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现在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生忽灭,禅家谓之『幻心』;能照见是妄,遂即消灭,禅家谓之『觉心』。故曰:不患念起,唯恐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又曰:「贵恙亦是水火不交,凡溺爱佳冶而作色荒,此是外感之欲;或是夜思佳冶而成梦遗,此是内生之欲。二者染着耗散元精,若能断之则肾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于心。至于思索文字,忘其寝食,谓之『理障』;经营职业,不惮劬劳,谓之『事障』。二者虽非人欲,亦损性灵,若能缓之则心火不致上炎,可以下交于肾。故根尘不相缘,根无所偶,反流归一,六用不行。」子元如其言,独处一室,扫空万缘,坐至月余,心疾如失。
自家有病自家知。既知,须要早时医;倘若忌医终讳病,无常临到悔追迟。
七、
死
人当血气强壮之时,驰志六欲,无所不为,及至血气受伤,百病生焉,死期将至,纵有满堂儿女也替不得,无数金银也买不得,至死方悔迟了。谁不怕死?当怕之于未死之先,若待将死之时而怕病,则病难治矣!
试看天下之物有重于性命者乎?试思天下之事有大于生死者乎?人莫不好生,但不好长生之道;人莫不恶死,但不恶取死之事。人在世上事事相续,必死而后已。直等到临死,有甚方法可躲得?不如及早回心,将种种尘缘一齐放下,做个长生出世之人,不亦善乎?
或问:「尘缘缠绕日久年深,一且就要放下,不亦难乎?」曰:「只是你不肯放下,所以说难;设若你死还有不放下的么?今虽未死,权当已死,一齐放下有何不妙?」
又问:「放下个甚么?」曰:「放下四大五蕴情识种子。」真修行人恰似大死一番,大死人也无世界缠绕,也无玄妙道理,如此大休歇方为了当。「朝闻道夕死可矣!」:此吾夫子交人急切之语,盖谓上士闻道,了生死于片晌之间也。
八、
苦
人只为一个爱字不能除却。爱名利遂为名利所缚;爱酒色遂为酒色所缚;爱身家遂为身家所缚;爱子孙遂为子孙所缚。将此真性缚得七巅八倒,往来人间受无限之苦。
受父精母血,使结成胎,衣胞犹如囹圄拘束其身,母吃热度,如滚烫浇身,母吃冷度,如寒冰逼体。及至气满胎全,急要撞出,必将衣胞先挝抉数日,衣胞纔破。人只知为母的腹痛之苦,不知为子的更受无数度苦楚。至于分娩,呱的一声,受苦于胎中纔尽,又有一身之苦随至,内患饥渴,外畏寒热,变蒸痘疹相继而作,此童蒙之苦也。及至成人事业临身,为君王者忧社稷,为士庶者忧身家,昼夜憔劳,坐卧不安,五火俱动,焚其天和,随其疾病不禁。
夫人也,始成病苦,终至死苦,后有报苦,历劫转轮,无有休息。释氏曰:「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今人苦恼都是自作自受,有不知其苦而误入其中者,有明知其苦而脱离不得者。语曰:莫言婚配早,婚配后事难了;莫言中会高,中会后业大了;莫言耕种饱,耕种后苦多了;莫言僧道好,僧道后心难了。
或问:「世人之苦都在身;学人之香都在心,无绳而身缚,无事而自忙,要收收不来,要放放不下,如之何则可?」曰:「学人未得真传,其苦有如斯也,苟得真传,收放由我,何苦之有?况学道是个安乐法门,凡说是苦者便是个外道。」
九、
性命
学道入门先须理会「性命」二字。性有性源,心地是也;命有命蒂,真息是也。命蒂要固,性源要清。或问:「性源如何清?命蒂如何固?」曰:「内外两忘则清矣!精气相守则固矣!」性即神也,命即精与气也。
太极图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而人始生焉。」所谓性即无极之真也;所谓命即二五元精也。无易子曰:「性具于心,心空一分则性见一分,心空十分则性见十分。性见则性尽矣。是止念即所以尽性也,性尽一分则神气凝一分,性尽一分则神气凝十分。
为学别无功夫,不过从容致之而已。大抵功夫全在止念,心息相依,此法最为直捷。何也?气乃神之母,神乃气之子。心息相依如子母相见,神气融浑,打成一片,紧紧密密,久久而成大定。此之谓归根复命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也。何仙姑曰:「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我则曰:「心有一丝之未忘,息不能定。」
夫人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太极之全体也。纔到阴阳五行处便是气质之性,即此太极之体堕在气质之中,非别有一性也。张子曰:「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或问:「善反之有道乎?」
曰:「有!」
曰:「愿闻焉!」
曰:「儒曰洗心退藏于密,佛曰观自在,老曰复归于朴:是善反之始也。儒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佛曰照见五蕴皆空;老曰复归于儿婴。是善反之中也。儒曰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佛曰无眼耳鼻舌身意;老曰复归于无极。是善反之至也。」
人性本善,有不善者气之性也!知是气质而不为其所使,便是变化气质之方。八十五岁大老汉每日静坐无事干,道义明了无的说,经书见了懒待看,诚得一性是主宰。照破万缘皆空幻,散淡逍遥自在话,再不与人闲扯淡。
十、
心
人只一个真心,因何而妄?迷则似有,觉则还无。我故曰:「知妄无妄,要放下看!『诚』是去个『伪』,『敬』是去个『慢』。当妄想纷起之时,不用止绝,直反看其心,看他想的是甚么?但回光一照,当处即寂。学道无别法,时常反照便是『学』,无了妄想即是『道』。」
朱子曰:「有一分心向里得一分力,有两分心向里得两分力,若紧紧收拾,不要逐物去,安有不得其正者?虽半月间可验也!」又曰:「求放心者,非是别求一个心来存着,只纔觉放心便想此心是我的心,须要由我使,不得信从他往外去了,虽锢蔽之久,猛可醒来,大喝一声,百邪皆退。继之以观心心无,继之以依息息住,而神随之俱住焉,此之谓真人之息以踵。人之异于禽兽者唯此心耳。」
佛言:「作恶之人来生变为禽兽。」予谓:「丧心之人当时变为禽兽。」何也?形虽是人,心已不是人了。见境心不动而名不生,不生即不灭,则此心不为尘缚,无缚即解脱矣!
十一、 情
七情已见前篇,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哀则气消,乐则气散,忧则气结,愁则气下,惊则气乱,乖戾失常便生诸病,夹血而为症,为心腹膨痞,为腹胁刺痛,为咽喉窒塞,为上气喘急,为五积六聚。夹水而为癖,痰涎或因之以凝结,如絮如膜,不可胜纪,故于善养者,摄情归性乃却病之良方也。
情者性之向外而动也,圣人养之于未动之先,故能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遇而不有,涉而不流,譬明镜照物,美者物之美也,不因之而生爱念,恶者物之恶也,不因之而生憎心。故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大公』云者纯是天理,无一毫人欲之私也;『顺应』云者有物必有则,行其所,无事也。
定性书曰:「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无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然。」
曰:「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为怒为甚,倘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又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之过半矣!」
朱子曰:「忘怒则公,观理则顺,二者所以为自反而去蔽之方也。得道之人内外空寂,静中反观,了无一物,则身寄寰中,而心超物外矣!」
十二、 思
人心要死,其机贵活,死谓死其欲念,活谓活其理趣。夫思者心之活机,无邪其纲也,久思其目也。思道为正,思物为邪。道我固有之也,思我固有之道,思即是道。
思到妙处,洒然会心,优游悦怡,始可谓之「自得」。若思索虽深,心气耗竭,纵有所见,非自得也。
不思而得者圣人也,思则得之贤人也。不思不勉之谓「诚」,即赤子不学不虑之良知是也。择善者则此不思不勉而已矣!
人心有七孔,多为血丝所锢,如要开通,非学思不能。思有钻研之义,学有印证之功,思学兼用,何道不得?
理有未通者,如面墙而立,思如墙上钻穴,钻得一穴得一穴之明,先小后大,久则并其墙而去之,则豁然大通,无复障碍
礼云:「俨若思,俨则不苟,若则不苦,可谓善思矣!君子思不出其位谓之「思」,但出其位则谓「念」,思是入道之门,念是障道之根。
十三、 念
只因不觉,忽然念起,是谓「无明」。无明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观心至此,其念自止。止念不难,能反诸一念未起之前,念则自不续矣!
未起之前浑是无极,而今要会一念不起,便是常察念之所由生也。因现在生过去,因过去生未来,现在若无心,过去自然了。
人我之见固是念,憎爱之见亦是念,必尽除之而后可。用心止妄念,妄念反觉多,试看他念甚?其念自消没。
修真要止念,止念要观心,观心心不有,心无境自空,心境既然无,止观亦何有?圭峰曰:「密密觉察,勤勤观照,习气若起,当处即休,切莫随之,免落凡夫。」
夫圆宗顿教毕竟如斯,但与本性相应,觉知自然无间。
《参同契》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扬,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即心得无心者,不灭心相而分别也,即念而无念者,以念无自性,缘起即空也。」
十四、 身
人之一身前有三宫,曰泥丸、绛宫、黄庭宫,为神气栖泊之所;后有三关,曰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为神气通畅之路。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又曰:「汤武之身也,祇是反求诸己而已矣!」汤武能反求,汤武身中有个尧舜;吾人能反求,吾人身中都有尧舜。
反观其身,气在其中矣!反观其气,神在其中矣!君子以身任道,故身修而道立;小人以身殉欲,故欲滋而身亡。楞严经曰:「一门深入,八一无妄,彼知六根,一时清静。」
人之不能得道者皆为形所累也,欲除此累,须知此身是不牢之物、最苦之躯、无主之形、脓血屎尿之袋,浑身内外无一点好处。为什么你要吃好的,每到人前夸伶俐卖俊俏?指使得人意乱心迷,把世上人都给弄坏了。死了生生了死,从无量劫来受过无数苦恼,终无出期。
我今立志学道,把你始末原由都看透了,再不受你迷惑,在不受你指使,渐作人空慧,顿用舍身法,堕肢体,黜聪明,抱而弗离,道可几何,仙家修身心反其体,神即气凝,气即神注,性命双修,道器相乘,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十五、 尘世
摇动之谓「尘」,变迁之谓「世」。世有治乱,治世贵才而见,乱世贵德而隐。人有老少,少年贵学而勤,老年贵养而静。唐虞之世有许由,孰忧孰乐?叔季之世无严光,孰清孰浊?
吾人涉世如渡河,凡有陷溺处要知避之。良骥至捷常受风尘之苦;玄龟虽灵难逃刳肠之祸。相彼飞鸟乘风而起,择木而栖,何其适也!
只因贪食,误入于笼,求脱不得。今之爵禄亦人之樊笼也欤!春秋不用孔子,春秋之不幸也,后世之大幸也;玄德能用孔明,玄德之大幸也,孔明之不幸也。
古人所行之淑慝与今人所行之是非,并自己所行之得失,事属已往,俱是尘世中之闲扯淡,说着何为?念着何益?不说不念则心静矣!心静便是道。今日之脱洒处,皆从先年之不如意得来;今日之不如意处,安知非异日之脱洒乎?
十六、 名利
学道之未得道者,皆因妄念之不绝有以障之也!妄念之不绝者皆名利之难忘有以牵之也。苟欲绝妄念,必先把名利照破而后可。名为造物之深忌;利是人情之所必争。故名利杀人甚于戈矛。何也?戈矛杀人之知避之,名利杀人死而不悔。
古之有道者多为佯狂,盖不欲人知也。今之人但有寸长而欲表露于世者陋矣!君子学道将一切好胜逞能之心,俱铲忘尽,暗暗潜修,道明德立,由未能焉。故曰:「君子
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利之为物也,无德而使人亲,无火而使人热,无权而使人不惮其劳,无情而使人一刻不忘,使学道者见之而败道,使治世者见之而枉法。自古人心国法都为利所害。
天下有大害,藏于大利之中而人不知。非不知也,为利所昏也。犯法之赃犹犯病之食也,窃取时唯恐不多,败露时惟恐其不少。一物也,何前后之异若斯也?利与害相随故也。
设若见利之时即思有害,则苟且之念必然可息矣!君子积德,德能润身亦能荣身,故大德者禄位名寿不求而自至;小人积财,才能养身亦能害身,故财多者忧患恐惧,欲去而不能。
十七、 色
今夫天地一大夫妇也,能生万物;夫妇一小天地也,能生男女。大抵人道通乎天道,顺施可以生子,逆取可以成仙。
古仙有曰:「子要不老,还精补脑。」脑也者,诸髓之海也,淫佚之精是诸髓之所化而出也。好色之人多患头痛,脑空是也。噫!油尽灯灭,髓竭人亡。楚馆秦楼非乐地也,陷人之罟获也;歌妓舞女非乐人也,破家之鬼魅也。
人都怕鬼,独不怕家中有妆粉之鬼钩人神魂;人都怕虎,独不怕床上有同眠之虎吃人骨髓;人都怕蛇,独不怕衾中有缠人之蛇吸人血气;人都怕贼,独不怕夜间盗阳之贼害人性命。
色之害人也大矣哉!非不知戒也,戒之又犯,将以为美乎?殊不思耳中有垢,目中有眵,鼻中有涕,口中有涎,腹中有屎尿,阴中有浓血,腥臊臭秽处处不洁焉,含瞋巧媚为亲爱,其实狠毒,无知愚人为之心醉,图取片时之欢,不顾百骸之枯,败德损身为害最大,应当远离如避盗贼,贼劫人财尽者穷,色盗人精竭者死。
十八、 事
事有不可以行诸身者,即不可以萌其心,有不可以对人言者,即不可以告天知,就此四不可时时检点则近道矣!
天下事机会难逢,可为者不可自诿,自诿者无功;不可为者不可强为,强为者取败。事之来者莫不有理,君子论是否,小人论利害。
人当无事时心要常在腔子里,不可暗中妄想,有事时心要专在理上,不可强从己见。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
天下至难为者其事有二,莫如过海与上阵,人犹不畏其难而有为之者,至于学道有反求即得之易,不似过海之险也,有天理自然之安,不似上阵之危也,既易且安而人鲜有为之者,何哉?
十九、 物
万物之有生于无,凡人之情着于有,能究常无固难,常无其有更难。人若欲立常无之地,心主以性,则未始有物,己忘而勿自化,物虽满前常归于无矣!
庞居士曰:「但自无心于万物,哪怕万物常缠绕?」人有妖人物有妖物,皆能迷人。彼岂能迷人哉?还是人自迷之也!
百字碑曰:「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见物之美者而生一爱念,此心便为它引去,即是迷了。看透一物,不受一物之迷,看透万物,不受万物之迷。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天下事事物物自有个停停当当的道理,一毫私意用不得,故曰天下何思何虑?是故君子就事了事而不生事,因物付物而不着物。
程伊川曰:「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己一个身与心却不好,苟得外物好时而不知自己身与心,己先不好了也。」
今夫人房舍、衣服、饮食、器皿多耻不如人,至于学问不如人,良心不如人却不知耻,抑独何哉?弗思甚也。
二十、 我
论语记孔子绝四而以无我终之。盖谓意必固皆因有我而言也,惟我无则意必固与之俱无矣!我是众私之根也,无我则根断而众私不生矣!
今人有心制行,有一不为我者乎?不利于我,即功略盖世,见以为分外也而弃之矣!有利于我,即升斗锱铢,裂形陨身而亦趋之矣!
我之为害何大也!惟无我则私化行端且忘形骸矣!有何物之累哉?遍索诸形之内,何者是我?我见既无,得大解脱。
永嘉集曰:「无明不了,妄执为我,我见坚固,贪瞋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着,知身是幻,了无自性。」
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一真实,四大五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毕竟无我,详看「我」字,从二戈而成,一正戈一反戈,狠浊杀生之祸皆因有我而起也,故心于道者先要无我。
二十一、
假
学道之士先要认得真假,而后可以入道矣!尝观作戏者穷通得丧、离合悲欢,外像宛然心内坦然。彼何所得?能不动心若斯也。彼明知形象假妆,情境假作,互换互移而无损益于己也,学者观之可以悟道焉。
又见提偶者手舞足蹈,恍若人形,不知者观偶观线,却不思在线有人,提而后能动,倏尔人去,偶线俱在而不能动。今夫人之形骸其偶乎?气血其线乎?真性其人乎?
又见耍戏法者,变名易质以炫观者,庸愚见之目眩心惑,称为奇妙。世间一切有为法,你来哄我我来哄你,颠倒倒颠,与耍戏法何异?见之而目不炫心不惑则近道矣!
又见挑灯击鼓,燃灯击鼓,令人齐来看影,其心与目俱随影转,丢下自己一个皮壳却不知看,及至油尽灯灭,种种幻态皆归于无,智者观之可以悟道。
当其无而生有也,有亦非有,及其有而归无也,无亦非无。夫何以故?缘会之有,有无自性,故言非有以破常见,性空自无,无显真体,故言非无以破断见。
小而昼夜生死,大而元会运世皆可触类而旁通矣!学道者须知一性是真,万缘皆假,一切日用养生之物皆假中之尘垢也,胡为乎与凡庸之辈争多寡,较美恶于尘垢之间哉。
二十二、
境
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动念而生一切境也。念若不生,境自无了,及穷动念,念亦空寂。既知迷时无失,悟亦无得,以无住真心不增减,故心因境起,借心观境。见物生心,虽居山林海岛都是尘劳。
人恋境,境弄人,人失其正而发狂,情逐物,物引情,神离乎舍而成痴。好境歹境总是境,境虽杳来而非有;邪念正念皆属妄,念纵纷起而亦无。勿谓五欲为乐,迷而忘返,必至伤身而伤命。
当知一性是真,抱之弗离,却能消魔,破五浊世变作净土,归根复命,凡身结成圣胎。三界唯心所作,何不将心先了,六尘借识而入,直要把识顿绝。赤子浑然无识,尘缘滚滚永无可人之窦;真人纯然是智,法界朗朗尽是了妙之乡。
二十三、 过
有心失理之谓恶,无心失理之谓过。语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言可以恕人,不可以恕己。籧伯玉行年五时而之四十九之非。予今行年八十有五,八十四年之非能尽知乎?已往之非犹且不知,近日之非未易知也,何哉?迷则执非为是,悟者见是犹非,省不止三,悟岂容再。朱子曰:「日用之间知此为非即不如此,便是去病之方。若问何由能不如此?便是骑驴觅驴」。
学者在净修口业身业意业三者而已。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意过难。有志者必就难处用力速改,而后可以入道已!或问人有罪可忏乎?曰:昔者所作,无大无小,内外求之,了不可得,名「真忏悔」。又问人有誓愿,怕犯何如?曰:迷则说誓,悟则全无。今试求之,誓愿安在?得大解脱。
二十四、
善
善也者太极一动所生之阳也,人得之以为性,故人性皆善。修养之家要养得阳在,天之阳生于十月纯坤之后,规中真息是也,释氏为示劝惩,说天堂地狱,善恶因报分毫不爽,必待异日与来世也。吾夫子只曰上达下达,坦荡荡长戚戚。
者到处俱是陷阱,业莫大焉。盖作善作恶之时,即受福受业之时,捷如影响,不待异日与来生也。
或问禅者曰:天堂地狱是有是无?曰:欣怖在心,善恶成境,但了一心自然无。或问心如何了?曰:善恶都莫思量。或问为善与学好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问其目何如?曰:耳不听淫声是好耳;目不视邪色是好目;口不出非言是好口;心不起妄念是好心;手不取非礼之物是好手;足不踏非礼之地是好足;本尧舜之道以治其民者是好君;学伊吕之道以事其君者是好臣;学孟母择邻以教子者是好母;学曾参养志以奉其亲者是好子。
又问:今之所谓修路修庙修来生者,果有好处乎?曰:吾闻圣人有言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皆以修身为本」,凡舍身而曰有修者是之谓「不知本」。
二十五、
梦
梦何为而作也?总是沉迷不醒,一个识神变作种种幻境。三界四相唯一梦心,梦中变异,无中生有。正作梦时苦乐身受,忽然觉来一切顿无,非觉始无,本来无故。证道歌曰:「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山河大地皆梦中境也,王侯将相皆梦中人也,三教圣人皆先觉人也,三教经典皆解梦书也。
苟知世事皆空,生死一梦,无罣无碍,名为「觉了」。昔者白云先生睡醒,金励问以世事,先生曰:「两仪之下孰尔孰我?千载之中,谁兴谁亡?说者非项羽是刘邦,记者非灵君是元亮,谈者太邱悲范滂,看来都是尘土中泥涂,总不如一杯浊酒,一局残棋,一枕鼾睡,身内乾坤随我收放。」
励曰:「先生以一睡收天地之浑沌,以觉来破古今之往来,妙哉睡也亦有道乎?」
曰:「有道!凡人之睡也先睡目后睡心,吾之睡也先睡心后睡目;吾之醒也先醒目后醒心,目醒因见心,心醒不见世。不见世并不见心,宇宙以来治世者以玄圭封,以白胜出。出世者以黄鹤去,以青牛渡。训世者以赤子推,以绿图画,吾尽付之无心也,睡无心醒亦无心。」
励曰:「吾欲学无心,如何则可?」
曰:「对境莫认心,对心莫认境,如是而已矣!焉知其它,觉来无所知,知来心愈困,堪笑尘世中,不知梦是梦。」
前一篇:元始天尊说得道真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