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陈潮祖论小青龙汤
(2022-03-16 12:13:47)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医经典:名医名方 |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前人解说此方方理,均从解表涤饮立说,而陈氏则以《伤寒论》所载本汤证虽有表寒之证,而《金匮要略》与本方相关之3条条文却无一言及表证为根据,认为本方并非专为表寒而设,于是从肺脾虚寒,津气失调阐述其理,使小青龙汤的病理本质和方剂作用原理得到了更深刻的说明。他还提出了掌握运用本方的四个疑点、一个重点,并广收历代名家之说,为学习、运用、研究本方提供了新颖而又深刻的思路。
剖析方证病理:陈氏指出本方主要为肺失宣降,寒饮内停而设,其所体现的治法是宣肺降逆,温化水饮法。肺失宣降、寒饮内停这一中心病机影响下的临床证候约有三类。
一是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苔润滑,不渴饮,脉浮紧。
二是痰饮喘咳,不能平卧,无表证者。
三是肢体重痛,肌肤悉肿。
喘咳痰稀,是本方主症。肺失宣降,水饮内停,是本方证核心病机。舌脉形症是辨证依据。
陈氏举《素问·咳论》谓“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之论,首先从病理上作了分析,指出小青龙汤证的病机与咳论所述恰好相符,其病理涉及内伤外感两个方面。
一是脾肺虚寒: 脾寒不能散精归肺,肺寒不能敷布津液,凝结为饮,壅阻于肺,肺气宣降失调,成为咳逆倚息不得卧的支饮;或因肺失宣降,津凝不布,水液流行,归于四肢,成为身体疼重的溢饮。
二是外感风寒: 素体脾肺虚寒者,一旦风寒束表,立即影响肺气的宣降和水津的敷运,表现为外寒内饮机理。其证恶寒发热,无汗,为风寒外束,营卫运行受阻的表证。风寒外束,肺气郁而不宣,逆而不降,遂生喘咳;影响津液敷布,水道通调,遂痰多清稀。痰稀亦与脾胃虚寒不能输布津液,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有关。
精解组方原理: 在探明病理的基础上,然后总结治法,阐明方理。肺失宣降,寒饮内停,法当宣肺降逆,温化水饮。方中麻黄有宣降肺气、发汗解表、利尿行水三大功效;桂枝也有温通血脉、解肌发汗、温肾化气三大作用。两药相伍,有发汗解表、通调营卫、降气行津之功,正合肺失宣降,气逆水停机理,故是主药。水饮内停,虽有麻、桂宣上温下,若不温运中焦,仍然不能消除,故配半夏燥湿,干姜温脾,使脾能输津,肺能布津,肾能化气,则津行无阻而水饮可除。至于配伍细辛、五味降逆下气,芍药、甘草柔肝缓急,又专为气道挛急和肺气上逆的喘咳而设。此方八药同用,能够消除致病原因,调理五脏功能,流通气血津液,缓解气道痉挛,故是宣肺降逆、温化水饮的有效名方。
究明研用要点:
陈氏强调指出,学习此方,须要弄清4个疑点,掌握1个重点。
疑点之一: 方书仅据《伤寒论》条文和配有麻桂分析本方机理,谓是治疗表寒里饮之方,体现解表涤饮之法。今从肺失宣降,水饮内停分析此证机理,谓是宣降肺气,温化水饮之法。是否符合仲景原意?余以为正因力求符合仲景原意,才作如是更改。须知《伤寒论》所载虽有表寒征象,《金匮要略》所用三条却无一条言及表证,可见本方并非专为表寒而设,只从表寒里饮分析,不够全面,从肺脾虚寒,津气失调阐述致病机理,才能揭示病变本质。
疑点之二: 此方证的病位主要在肺,联系心、脾、肝、肾等脏分析方义,是否失之牵强?余以为此方所治病位诚然在肺,但却涉及气失宣降、血运不利、水饮内停、气道挛急四个方面的病理改变。卫气运行关乎肺,营血运行关乎心,水津运行关乎肺、脾、肾,气隧痉挛关乎肝。此方虽以治肺为主,却以桂枝兼调心营,通利血脉,兼温肾阳,增强气化;干姜兼温脾阳,恢复脾运;芍、甘柔肝缓急,缓其痉挛,是符合此证机理的。若仅从肺系分析,《金匮要略》用本方治疗妇人吐涎的道理就难于解释了。
疑点之三: 此方配伍芍药之理,方书或谓制诸药之燥,或谓养血调营,言人人殊,各执一词。今谓此药和甘草缓解痉挛以达止咳平喘目的,是否符合实际?余以为芍药、甘草的作用在于缓解痉挛是有依据的。综观仲景之方,常用芍药治疗各种病变。缓解四肢拘挛疼痛的芍药甘草汤;治胸胁疼痛的四逆散、大柴胡汤;治疗腹中疼痛的当归芍药散、小建中汤;治上焦喘咳的小青龙汤;治下焦小便不利的真武汤,都有芍药。上述各证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一因经脉挛急而痛,一因经脉挛急引起气道或水道不利,都与肝系的筋膜有关。芍药、甘草为柔肝缓急之品,善解经脉痉挛而使五脏气血津液运行无阻,通过柔肝缓急可治五脏病变,本方配伍二药,对喘咳是有效的。
辨析适应病症: 对于本方的临证应用,陈氏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不同示范作了分析,《伤寒论》用此方有两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此条既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的表证,又有水气内停的干呕、咳嗽和或然五证。肺失宣降,脾失输运,水气内停,射于肺则喘咳;犯干胃肠则干呕、咽噎、下利;脾不输津上承,则口渴而喜热饮;决渎壅滞则小便不利,少腹满,一切都是肺脾津气壅阻征象。用此方外解表邪,内化水饮,表解饮蠲则诸症自愈。此条提示水饮内停是引起各种征象的病变本质。“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咳而微喘,是水饮犯肺现象;发热不渴,是表寒里饮征象,由于心下有水气,故身虽发热而口亦不渴。服小青龙汤后反口渴,是心下的水气已消,胃中的寒饮已去,故谓“此寒去欲解也”。
《金匮要略》用此方有三条:痰饮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饮流四肢,当从汗解,本方有发汗作用,故可用。“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此条属于脾肺虚寒,不能输布津液,水饮内停,肺失宣降机理。说明水饮内停的喘咳,虽无表证亦可应用此方温化水饮,宣肺降逆。妇人杂病篇:“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吐涎沫是脾肺虚寒不能输布津液之象,用此方温脾肺之寒,俾脾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能布津,达于体表,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吐涎征象自愈。
综合仲景用小青龙汤五条观之,此方所治,虽有咳喘、身体重痛、浮肿、吐涎沫、干呕、或噎、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等肺脾肾三脏证状,其病机均与肺失宣降、寒饮内停有关。用此方可使水饮从毛窍外出,小便下行,故可治。本方与温阳化气的真武汤恰成一对,此方以治肺为主,兼治脾肾;真武汤以治肾为主,兼治脾肺,充分反映了方剂配伍的协同作用和整体联系。
陈氏还指出,后世在研究运用此方的过程中,不少学者见解深刻,论述精辟,对今天学习掌握此方很有启发意义,值得记取,举例如下。
《医学统旨》用本方止“水寒相搏”的呃逆,寒甚者加附子。突出了方中芍药、甘草的解痉作用。
《张氏医通》谓:“肺感风寒咳嗽,倚息不得卧,背寒则嗽甚,小青龙汤。”“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汤加杏仁。”“入房汗出当风,嗽而面赤,内经谓之内风,脉浮紧,小青龙,脉沉紧,真武汤。”“水肿脉浮自汗,喘嗽便秘,小青龙加葶苈、木香。”
《金匮要略》用本方加石膏,治肺胀,心下有水气,喘咳烦躁,脉浮者。此方所治较小青龙汤多一烦躁征象,加入清热的石膏,一可清里热而除烦躁,二可制麻桂发汗力量,增强涤饮作用,则又为后世化裁运用本方作了优秀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