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常见便秘的指针治疗与调理
(2022-03-14 12:13:04)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医经典:名医名方 |
我们通常认为的便秘是大便数日不解,或者大便艰涩难解,或者大便黏腻不爽。其病位在大肠,但是引起大便秘的因素却不仅仅在大肠,《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五脏六腑皆令人便秘,非独大肠也。”大便的正常排出,需要五脏六腑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大便排出需要一个动力,这个动力来源于气,“人活一口气”,排便自然也是需要这一口气的,影响这一口气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肺主气,肺气虚,无力主气,自然也无法正常行使宣发肃降的职权,无力推动大便排出;其次,肺气的来源,主要是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处于中焦,为升降出入的枢机,《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另外,脾胃为肺之母,肺气的充沛,源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接度以为常也”,肺气不足根源在于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因于脾胃运化失职;另外饮食失宜,影响脾胃功能也是引起便秘的原因,李东垣强调饮食劳逸与便秘的关系,如《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谓:“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再次,肝主疏泄,肝在五运属于木,在六气属于风,风木之性为流通,气机的正常运转,除了需要脾胃的升降功能,还依赖风木的流通。因此,从“气”角度我们可知,脾肺气虚、肝气郁结皆会引起便秘。
大便的正常排出,除了需要“气”的推动之外,从物理学角度说,需要合适的摩擦力,摩擦力太大则大便艰涩难行,摩擦力太小大便滑泻无度。合适的摩擦力需要“阴液”的濡润,因此津液不足也会导致便秘。阴液包括津液和血。
影响津液的多寡,我们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其一,津液来源于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物质之后,通过肺的“下输膀胱,水精四布”的功能到达大肠,我们把大肠比喻为河道,津液比为河水,大便为舟,津液不足,河道无水,舟自难行,因此后世方有治疗便秘的“增水行舟”治法,代表方剂为增液汤;其二,肾为水脏,主水,司二便,肾水为先天之水,肾水充足与否,直接影响津液是否充足,先天之水为源头,后天以补养之,方能源源不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肾脉微急,为不得前后。”;第三,津液的流通性同样也是保证大便通畅的重要因素。津液的流通状态有两种,一种为冰,一种为湿。津液因寒而冰冻,“舟”自然也会被冻在水中而难行;津液粘稠而为湿,“舟”在泥地自然也难行,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阴血不足则多见于外伤失血过多或者女性经行过多、产后血虚等。
从五运六气角度来说,燥气盛行的年份也容易引起便秘。比如今年为庚子年,金运太过,燥气盛行,燥气耗伤津液,容易引起便秘;除了金运太过之年,木运不及之年同样容易引起便秘。金运太过之年,燥气盛行,肝木受邪;木运不及之年,燥气盛行,邪害肝木,燥气通过影响肝木的疏泄功能而影响大便的正常排泄;另外,阳明燥金司天之年也同样如此,病机如前。除了燥气之外,热气同样会引起便秘,尤其燥热合邪更伤津液。
一、辩证分型
1、气机不畅者
(1)气虚秘
即因为中气不足引起的便秘,常表现为大便质地尚可,并不干硬,也有便意,但排便无力,排出不畅,常需努挣,排便时间延长,多伴有汗出、气短乏力、心悸头晕,舌体胖大中央凹陷等症状。
(2)气郁秘
即因肝气郁结引起的便秘,陈士铎《辨证录》载曰:“人有大便闭结,胸中饱闷,两胁疼痛,呕酸作吐,不思饮食,人以为火之作祟也,亦知为肝火之故乎。夫肝属木,木易生火,火旺似宜生脾胃之土,土又生金,何至大肠无津,成闭结之症?不知肝中之火,乃木中之火,半是雷火也。雷火最能烁水,试看连阴久雨,必得雷电交作,始散阴霾,正烁水之明征也。故肝火不动则已,动则引心包之火而沸腾,引阳明之火而震动,火多而水有不涸者乎,水涸而大肠安得不闭结哉。故欲开大肠之闭,必先泻肝木之火,则肝气自平,不来克土,胃脾之津液,自能转输于大肠,而无阻滞之苦矣。”肝气郁结引起的便秘多伴随两胁疼痛胀满、呕酸作吐、口干口苦等症状。
2、阴液异常者
(1)津亏秘
粪质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排便时间延长,常由于排便努挣导致肛裂、出血,日久还可引起痔疮,而排便间隔时间可能正常。
(2)血虚秘
多见于女性月经过多者,以及产后血虚者,亦见于外伤失血过多者,主要表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3)湿秘
主要表现为大便黏腻不爽,便随气虚乏力,困倦嗜睡,身体沉重,皮肤油腻等。
(4)寒秘
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腹中冷痛,手足不温,或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二、指针选穴
指针治疗便秘的原则以“通调腑气,润肠通便”为主,因此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辅以脾经及胃经的穴位。
常规选穴如下:天枢(大肠募穴)、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合谷(大肠经原穴)、地机(足太阴之郄穴)、足三里(胃经下合穴)、支沟配照海
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处天地交合之际,为升清降浊之枢纽;地机为足太阴脾经之郄穴,与天枢合用则能运转天地枢机;上巨虚乃足阳明胃经穴,又为大肠经下合穴,《内经》谓:“合治内腑”具有通调大肠气机之功能,与足三里相配,可以生发胃气,增强胃肠功能;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合谷与足三里可调理肠胃,宽中理气。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气能升降,血能宣通。足三里为土中之土(胃经为戊土,三里为胃经之合穴亦为戊土)。补之益气理中,泻之升阳降浊。如有湿热壅遏,浊滞中宫,蓄食停饮,腹胀嗳气,引湿浊下行,导浊降逆而安中宫;支沟调理三焦气机以通腑气,照海滋阴,取之可增水行舟,两穴均为治疗便秘的经验效穴。
气虚秘,我们除了常规选穴之外指针治疗之外,犹需用补中益气之法调养,针药并用,或补中益气汤、或补中益气丸、或生养降浊汤,药剂的使用,需咨询医师定夺。
气郁秘,可加用太冲穴,亦可配合逍遥丸调养。
津亏秘,若有肾水不足者,可加太溪穴,此为肾经原穴,有补肾水滋阴作用。亦可以麦冬、玄参代茶饮,肾虚者可以肉苁蓉代茶饮。
血虚秘,加三阴交,常拔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平素亦可用当归代茶饮。
湿秘,寒湿秘者,可除使用指针外,可以同时艾灸天枢、地机、足三里以温阳健脾化湿;湿热者不可灸。
寒秘者,多因阳气不足,除指针治疗外,可配合艾灸腰阳关、肾俞、关元、足三里、天枢等穴。
因为燥气盛行引起的便秘,可使用如下茶饮方:木瓜10g,当归10g,枸杞子10g,肉苁蓉8g,怀牛膝6g,打粗末做成茶包,代茶饮,请咨询医生后使用。
三、取穴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上巨虚:正坐位或仰卧位,根据骨度分寸法,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折量出犊鼻下6寸所在,再以中指同身寸即可定位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上巨虚所在。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直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即虎口处。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
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四、具体方法
依天枢、地机、上巨虚、足三里、合谷、支沟、照海顺序依次施以指针,其次再根据辩证加入其它穴位。
五、其他调理方法
(1)摩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两手掌相叠,置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在中下腹部沿顺时针方向摩动约5分钟,以腹部有温热感为宜。用力宜先轻后重,然后扩大范围摩动全腹部约2分钟。
(2)擦腰骶法:患者取坐位,腰部前屈。两手五指并拢,掌面紧贴腰眼,用力擦向骶部,如此连续反复进行约1分钟,使皮肤微热,有热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