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需要死记

(2022-11-18 11:33:07)
标签:

杂谈

                                         我们需要死记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需要死记

      不知从何时起,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提起死记,人们便嗤之以鼻。殊不知,从古到今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立身处世,死记都有其春雨润物之功。
      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是中国第一等圣人,有大智慧,把记忆看作了获取知识的首要条件,以突显其重要性。有人说“记忆是成功之母”,这何尝不是成功者的经验总结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设计者韩美林,出生于陕北农村。幼年时,正值抗战期间。他只读了三个月初中,便考上了中央美院。当记者问起他读小学时的景况时,情绪激动,滔滔不绝。他说:“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老师的一句话,至今铭记在心:有人拔一毛与天下而不为,将天下与一人而不足。当时几乎天天看到为国为民流血牺牲的中国人,暗想老师说话的意图在于启发学生做一个怎样的人,从此也就不知道什么是苦难了。”说着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光芒。接着他又说道“现在,我每天要作许多副画,从不拿出去卖钱,有人出巨资收购,我也不卖,等我死了,将全部捐献给国家图书馆,也算这一生没白活。”一席话,道出了韩老求知做人的秘诀。影响人一生的往往不是那些豪言壮语,而是不经意间的某句话。现代文学大师胡适先生,启蒙读私塾时,每天早起,赶到学校,老师还没有起床。老师便从门缝中将钥匙递给小胡适。他打开教室,独自一人将当天要学的语文功课读背,然后才回家吃饭。别的同学开始接触新内容,他已经能背诵了,这能不鹤立鸡群吗?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回忆性散文《邓稼先》一文中,追述他同邓先生一同于昆明读书的经历时,运用自如的引述了《吊古战场》一文中的写景文字。娓娓道来,酣畅淋漓,不得不惊叹他超人的记忆力,更不得不佩服一位自然科学家,对祖国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浓郁兴趣。
      也许有人会说:记忆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死记就不宜提倡了。这话貌似有理,实则不屑置辩;不死记怎么运用?死记就是记准确,记牢靠,使用有效的方法记住。而不应该一言以蔽之,曰:死记就是死板记忆或机械记忆。这方面的教训何其少呢?
       cctv某频道直播节目中,某次,主持人说:“,,,,以速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听众初听以为这属情绪激动所致。过会儿,主持人又说“,,,以速雷不及之势,,,”听众联想到前次所说,便心存疑惑了。后来有人取笑说:“,,,下次要说“以速雷不及盗铃了”,这不是因为没有死记闹出的笑话吗?要是他记牢靠了,何至于两次都用错呢!推想开去,传授知识,做学问,实际运用,满口似是而非,满纸胡言乱语,岂不以讹传讹,真假难辨了吗?由此人们就不会认为:“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似狗”是笑话了。
        “死记”旳褒与贬,不在其名,而在其义:不在其表,而在其里;明确它的真义与实质,有助于我们学习,教学与实际运用。
           诚然,不加理解的刻板记忆或机械记忆是不可取的,因为无助于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但一味地反对死记,则往往是为自己不愿花力气记忆,找一个漂亮的托词。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今天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们,又熟读了多少唐诗宋词呢?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黛玉教香菱学诗,办法很简单:王维的诗记二百首,老杜的诗记二百首,李青莲的诗记二百首,然后作诗,做得多了,便成诗翁了。前些时候,从电视中看到,上海一些实验小学要求学生记诵《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美其名曰尝试创新,实际上就是古人读书方法的运用罢了。人的记忆潜力是巨大的,据科学家测验:一个正常的人,尚未开发的记忆潜力是美国国家图书馆的五十倍。造物主给了我们如此优越的记忆力资源,我们为何不充分的运用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