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课堂实录节选(二)生命的两难
(2014-10-26 12:45:30)
标签:
教育读书的乐趣 |
分类: 老邓的语文课堂 |
师:在《我们看海去》这个章节里,英子留给读者一个问题——“蹲在草地上的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生1:我觉得那个人是坏人,他偷人家的东西,是个贼!
生2:我也觉得是坏人,偷窃就是犯法。
生3:可是他为什么做贼啊?书里边说了,是为了养活瞎了眼的娘,为了供弟弟上学。
师:那你的看法是?
生3:是个有苦衷的好人。
(大多数学生有异议而举手)
师:“苦衷”一词用在这里很恰当。但如果因为你刚才提到的那两点苦衷就说他是好人,说服力似乎不够啊。不如我们先来看看“蹲在草地上的人”为何会用偷窃的方式来养活家人。
“你放心,这是我自个儿的,奶奶给我的玩意儿多啦!全让我给败光了,就剩下这么一串小象牙佛珠。”
“我那瞎眼的老娘是为了我没出息哭瞎的。她现在就知道我把家当花光了,改邪归正做了小买卖,她不知道我别的。我那一心啃书本的弟弟,更拿我当个好哥哥。可不是,我供弟弟念书,一心要供到让他漂洋过海去念书。”
师:大家从“蹲在草地上的人”的语言中,读到背后隐含的哪些信息?
生4:象牙佛珠应该是比较贵重的物品,不是穷人家能有的,况且“玩意儿可多啦”,说明“蹲在草地上的人”以前是个有钱人。
师:嗯,有点生在富贵之家的意思啊。继续补充。
生5:他把家业败光了,还很不孝,把自己老娘的眼睛都气瞎了。
师:那依你这么说,他是个怎样的儿子呢?
生5:嗯……不孝子、败家子。
师:哦,概括得很精当!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6:我从“她不知道我别的”和“我那一心啃书本的弟弟,更拿我当个好哥哥。”读出他是瞒着妈妈和弟弟偷窃的。他不想让家人为自己担心。
师:你的回答有理有据。但是试想,如果你是“蹲在草地上的人”,你最不想的是家人因为你的偷窃而“担心”吗?
生6:哦,不是,最不想的是自己的偷窃让妈妈尤其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弟弟蒙羞。
师:回答得真好,换位思考,理解就更到位了!老师再追问你一个问题,既然怕给家人蒙羞,那为何非要选择偷窃来养活家人呢?能为“蹲在草地上的人”找找理由吗?或者说为作者做这样的人物设定找出理由。
(生面露难色)
师:一部优秀的作品是由两个人来完成的。一是优秀的作者把它写出来,二是优秀的读者把它读出来。大家要注意哦,有些信息作者不一定明显诉诸于文字,而是潜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我们细读之后进行生发和联想。这便是作者的匠心和读者的慧心。
(教师留出两分钟全班讨论时间)
生6:前面说过,他已经将家里的钱败光了,生活肯定很困难,他又想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让妈妈和弟弟过上正常的生活,可能是因为偷窃能够在短时间内就有钱,所以他就选择偷。
(众学生鼓掌)
生7: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他生在有钱人家,养尊处优惯了,本身就没有什么谋生的本事,只有偷了。
(众学生鼓掌)
师:从你们的回答来看,“蹲在草地上的人”是不得已而为之。既不得已又要为之,内心就有矛盾。请阅读大屏幕上的内容——
1.“那好,可千万别跟人说看见我了呀!我也是好人。”
2.“……我不是个好人吗?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坏人?嗯?”
3.“不是好人?”他瞪起眼,指着他自己的鼻子。我摇摇头。“不是坏人?”他笑了,眼泪从眼屎后面流出来。
4.“……小英子记住,我可不是坏人呀!”
师:从以上文段中,除了读出他内心的矛盾,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8:我读出了他希望自己是好人,但自己的行为又很坏,这种矛盾让他内心很痛苦。
师:孩子,感谢你读出了作者埋在字里行间的深意!之前一位同学提到,“蹲在草地上的人”想让妈妈弟弟过上正常生活,以此来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以此来赎罪。可是,他选择的方式非但不能自我救赎,反而将自己推向了更为挣扎的内心深渊。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生命状态啊。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碰到类似的无奈,让自己处于生命中两难的境地。这么一来,我们对“蹲在草地上的人”,就会多出一些悲悯,而不是简单的用“好人”和“坏人”来为他命名了。请分享老师的阅读感受,齐读——
他不断地强调自己是好人,怕英子认为自己是坏人,因此我们可见他的内心并不轻松。那是因为他的精神和行为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
一个彻底的坏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精神重负的。
师:书中的英子又是如何区分的呢?齐读——
我将来要写一本书,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也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但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
师:众人都认为是疯子的秀贞,在英子眼里只是一个思念女儿的母亲;众人都鄙夷的那个贼子,在英子眼里只是一个“蹲在草地上的人”。这,便是一个孩子的纯善,这份纯善与圣人的悲悯何其相似!海到尽头天作岸,海天远远相接,如何分清?孩子们,有些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就像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还有我们忽略的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