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懂苏轼旷达背后的苍凉

(2013-12-15 22:46:39)
标签:

师生

万物

看法

课堂教学

醉意

分类: 老邓的语文课堂

第一部分  铺 

(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有部分学生跟随音乐哼唱)

师:上课之前,老师见一些同学情不自禁地和乐而歌,我想,对于这首乐曲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台湾音乐人梁弘志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谱写的新曲。这堂课,让我们通过深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与苏轼走得更近。

(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首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文坛的领军人物。

    2:他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3:我借用林语堂的一段话吧“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嗯,还有几句我记不起来了。”

    师:这是《苏东坡传》原序里的一段话,你是个有心的读书人!我想对于读完《苏东坡传》的你们来说,了解得越多,越难用三言两语为苏轼定位吧。接下来我们还是到他的作品中去探寻一番先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投影展示】

    苏轼因为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谪居密州,与胞弟苏辙(子由)已有七年未见。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组织学生齐读)

第二部分   苏轼的孤独

师: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词,注意以下字音字形。

 【投影展示】

  丙 辰(chén)       宫 (què)       不胜(shèng)寒  

 (qǐ) 户            (chán) 

 (生自由朗诵)

师:同学们,和《记承天寺夜游》一样,这首词中的内容其实也是苏轼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下面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化身”为苏轼合作朗诵这首词,将“我”当时当地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倾诉给大家听。

(学生齐读词牌和小序,师读上阕,指名学生读下阕)

    师:同学们,苏轼在937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做了些什么,你听出来、读出来了吗?

    (学生读词思考)

    1:苏轼在喝酒、怀念子由,一夜未睡,还端着酒杯“把酒问青天”,后来还跳舞。

    师:你找得很仔细,如果语言的表述能诗意些、雅致些就更好了。比如,你说苏轼在喝酒,那么他喝到了哪种程度呢?

    生齐:大醉

    (师即兴板书:欢饮大醉)

    师:同学们试着用这样的四字词语将刚才那位同学的答案整理重组一下。

    2把酒问天  月下起舞   怀人无眠

    3:“月下”是“起舞”的环境,我觉得改成“起舞弄影”更好,“弄”是赏玩的意思,苏轼只能和自己的影子一起舞蹈,体现出了他的孤独。

    师:有见地!一个人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里的举动是能够折射其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那么结合大屏幕上的四组词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投影展示】

          欢饮大醉    把酒问天   起舞弄影  怀人无眠

(生思考)

    4从“怀人无眠”里我读出了一个深情思念弟弟的苏轼;他喝酒能够喝得“大醉”并且在醉中“起舞”,我认为很豪爽很洒脱。

    5我不同意,我认为苏轼的“大醉”是借酒浇愁,刚才的背景资料也说了写这首词时他是“谪居”状态,仕途不顺肯定抑郁。

    6我也这么认为,你看他和影子跳舞,现实点说就是一个人在跳嘛,没有人陪着。他还一个人喝酒。说一个孤独的人“很豪爽很洒脱”,不对嘛。

(学生举手不断,争论很热烈。)

    7喝酒一般是几个人或两个人对饮,而苏轼是“把酒问天”,他和老天对饮,他只有在孤独的状况下才会这样。

    师:几位同学都反复提到了“孤独”,看来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就这一点还有看法吗?

(师即兴板书:孤独)

8:还有“怀人无眠”,苏轼和弟弟子由已经七年不见了,他很想念子由。想念一个人的时候是最孤单的,更何况在中秋节。比如我住校,孤独的时候最想我妈。(众生笑)

教师板书:中秋怀人——深情的思念

    师:是的,苏家兄弟俩的手足之情非常深厚,苏轼在诗中这样写道“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在苏轼看来,能在心灵上和自己完全契合的人就是子由,身边没有子由,苏轼的心灵是孤独的。那我可以这样来理解你们的意思吗——“我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一个孤独的苏轼?

(生短暂沉默,有的摇头,有的小声说“不全是”)

    9(很兴奋地)老师,大家都回避了一个字,就是“欢饮达旦”的“欢”字。如果真的感到孤独,那苏轼为什么还要说自己是“欢饮”呢?

(此问一出,掀起讨论热潮,学生自发相互交流看法)

    10我觉得“欢”指喝酒喝得很多,喝醉了,喝得酣畅淋漓的,把自己的思念啊、愁绪啊寄托在喝酒上,暂时忘记了愁绪之类的。本质上还是孤独的啊。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欢”仅指喝酒的状态?(学生点头)我特别欣赏你的观点。有一句歌词放在此处作为旁批很贴切——“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部分学生连连点头)同时你也谈到借助酒醉来疏解愁绪排遣抑郁。正如杜甫所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你看苏轼将其应验了——“大醉,作此篇”。

教师板书:醉中遣怀(兴)

第三部分   苏轼的旷达

师:那么,苏轼心中的孤寂、抑郁、愁苦是否被遣散了?我们继续深入自有回答。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这首词,在词中找出苏轼的所思所想。

(学生自由朗诵)

生1:我找的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投影展示】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师:能说说你找这一句的理由吗?

生1:“欲”字和“恐”字都与心理活动有关,这很明显。还有“何似在人间”,他认为冷清的月宫比不上人间,这也是一种想法。

师:关键词抓得真好!“欲”、“恐”、“何似”三个词最能体现词人当时心情的起伏,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

生1:很纠结。

师:“纠结”,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词啊。那我们就尽量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出句中的纠结。注意中括号里参考性的提示语,小括号中加入的叹词请一并读出来。当然,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

【投影展示】

热切、昂扬]我欲/乘风归去,[轻缓、低沉]又恐/琼楼玉宇,(唉~)高处/不胜寒。[振奋、明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生根据提示自读后,指名学生朗诵并点评)

师:我听出了你们语气中的纠结,朗读得不错!接下来请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谈谈这一诗句背后的深意。

(生思考)

生2:可能苏轼认为现实中有太多的人事纷扰和不如意,他宁愿躲到冷清的月宫中去,可是思来想去,逃避不是办法,“人间”自有人间的好,还是面对现实吧。

师:也就是说,虽然苏轼觉着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但他仍然选择直面、选择释怀,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吗?

生2:(点头)所以林语堂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师:嗯,很有个性的解读,这样理解说得过去!但老师注意到了,你解读时似乎有意放过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哦。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这句,可否结合苏轼当时的政治处境、仕途状况进行探究?

(生思考,小声讨论)

生3:苏轼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谪的,再怎么“自求外放”也是被动的,他自己还是很想在朝廷里做出成绩的,为皇上分忧出力的。我记得《苏东坡传》里说,最开始的时候王安石他们是把苏轼贬谪到一个小县做判官,但是皇帝不同意,让他做了杭州太守,然后再到的密州。可想而知苏轼在朝廷里很遭排挤。(众生点头)

师:(频频点头)那么,有了以上佐证,你对这个诗句的理解是——

生3:我想要回到朝廷中去,又怕遭到排挤打压,相比之下还是这里好,至少可以自由自在的喝酒跳舞。(众生鼓掌)

师:你的发言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虽然刚才两位同学的理解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两种想法背后苏轼的心态,那是一种——

生4:有点随遇而安,很看得开的心态。

生5:是一种洒脱、旷达。

教师板书:——旷达的胸襟

    师:好的,看来之前大家所担心的“孤寂、抑郁、愁苦”是压不倒苏轼的。我们一起来朗诵上阕,读出一丝醉意、读出几分纠结、读出一种旷达。

   (组织学生齐读)

师:除了这句,还有诗句体现出苏轼的所思所想吗?

生6:下阕里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投影展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好的,月亮带给苏轼这样的思考,那么这些诗句又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呢?大家说说看。

生7:人间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是很自然的、躲不过的,就像翻译过来的意思一样:只要大家都平平安安,共享这皎然的明月就好了。

师:哦,那你认同这样的心态吗?

生7:认同,月亮缺了还可以再圆,没有这次的分别哪有下次的相见嘛。

师:看来你和苏轼一样不偏执、很积极啊!同学们,人生中有很多无法摆脱的遗憾,这些都非人力可以左右,既然如此,就超脱些、乐观点。你看:苏轼在贬谪之地还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历经仕途的坎坷险恶,却发出哲理性的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秋独饮,苦念子由的他推己及人,向天下离人,发出衷心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普世的悲怀啊!

【教师板书:月下哲思——普世的悲怀

师:我们跟着大屏幕的提示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词中流传最广的诗句吧。

投影展示

  女领:人有悲欢离合

男领:月有阴晴圆缺

男女领:此事古难全

全班:(重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班:(轻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四部分   苏轼的人格魅力

师:同学们,大家在暑假里读了《苏东坡传》,对下面这段文字有印象吗?

投影展示

“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县 ,主要只长麻 、枣、桑树,此地的生活和杭州有天渊之别。”
                                     ——林语堂《苏东坡传》

(生朗读)

师:再来看一段苏轼自己的作品《后杞菊赋》里的译文节选。

投影展示

    这次我来到密州,想想饭总能吃饱吧,谁知厨房里冷冷清清,家里人要吃饭,同僚们要吃饭,整日忧愁。随后我和通守刘廷式每天沿

着城墙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枸杞和菊花来吃,摸着肚子看着对方大笑……          

                        ——苏  轼《后杞菊赋》译文节选

(生朗读)

    师:苏轼就是在这样的境遇里写下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同学们读到以上文字有何感触?

    生1:从这段文字中,我看出苏轼当时被贬密州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竟然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但他还能写下《水调歌头》这么美的词,我很钦佩他。

    师:嗯,想象中诗人的生活应该是棋琴书画诗酒花,原来他们也犯愁于茶米油盐酱醋茶。

    生2:苏轼的仕途充满了磨难,再加上物质条件又这么的不好,换做一般人可能都被打倒了,可是苏轼还有这么旷达的心胸,这是常人做不到的。

师:是的同学们,在我们心中,苏轼似乎一直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文学艺术上的一座高峰。然而,对于九百多年前的他而言,最主要的社会角色则是官场上踽踽独行的孤独者。苏轼饱经仕途坎坷,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反而更趋温和、更加旷达。这是做人的境界!读懂这份旷达的人会喜欢上苏轼,读懂这旷达背后苍凉的人,才配爱上苏轼。这份苍凉让旷达更为可贵!林语堂,就是一个爱苏轼的人。

   投影展示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林语堂

(生齐读)

师:这就是苏轼做人的境界。他的诗句就是在苍凉生活中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希望同学们以后再学到苏轼的作品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旷达和乐观,用心静静地去感受旷达乐观背后的孤独苍凉吧。   

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诵《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用情、用心。

(师生朗诵,结课)

 

 

板书: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 

中秋怀人——深情的思念

醉中遣怀——旷达的胸襟

月下哲思——普世的悲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