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懂苏轼旷达背后的苍凉
(2013-12-15 22:46:39)
标签:
师生万物看法课堂教学醉意 |
分类: 老邓的语文课堂 |
第一部分
(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有部分学生跟随音乐哼唱)
师:上课之前,老师见一些同学情不自禁地和乐而歌,我想,对于这首乐曲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台湾音乐人梁弘志为《水调歌头
(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首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投影展示】
第二部分
师: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词,注意以下字音字形。
师:同学们,和《记承天寺夜游》一样,这首词中的内容其实也是苏轼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下面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化身”为苏轼合作朗诵这首词,将“我”当时当地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倾诉给大家听。
(学生齐读词牌和小序,师读上阕,指名学生读下阕)
【投影展示】
(生思考)
(学生举手不断,争论很热烈。)
(师即兴板书:孤独)
生8:还有“怀人无眠”,苏轼和弟弟子由已经七年不见了,他很想念子由。想念一个人的时候是最孤单的,更何况在中秋节。比如我住校,孤独的时候最想我妈。(众生笑)
【教师板书:中秋怀人——深情的思念】
(生短暂沉默,有的摇头,有的小声说“不全是”)
(此问一出,掀起讨论热潮,学生自发相互交流看法)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欢”仅指喝酒的状态?(学生点头)我特别欣赏你的观点。有一句歌词放在此处作为旁批很贴切——“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部分学生连连点头)同时你也谈到借助酒醉来疏解愁绪排遣抑郁。正如杜甫所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你看苏轼将其应验了——“大醉,作此篇”。
【教师板书:醉中遣怀(兴)】
第三部分
师:那么,苏轼心中的孤寂、抑郁、愁苦是否被遣散了?我们继续深入自有回答。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这首词,在词中找出苏轼的所思所想。
(学生自由朗诵)
生1:我找的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投影展示】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师:能说说你找这一句的理由吗?
生1:“欲”字和“恐”字都与心理活动有关,这很明显。还有“何似在人间”,他认为冷清的月宫比不上人间,这也是一种想法。
师:关键词抓得真好!“欲”、“恐”、“何似”三个词最能体现词人当时心情的起伏,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
生1:很纠结。
师:“纠结”,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词啊。那我们就尽量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出句中的纠结。注意中括号里参考性的提示语,小括号中加入的叹词请一并读出来。当然,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
【投影展示】
[热切、昂扬]我欲/乘风归去,[轻缓、低沉]又恐/琼楼玉宇,(唉~)高处/不胜寒。[振奋、明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生根据提示自读后,指名学生朗诵并点评)
师:我听出了你们语气中的纠结,朗读得不错!接下来请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谈谈这一诗句背后的深意。
(生思考)
生2:可能苏轼认为现实中有太多的人事纷扰和不如意,他宁愿躲到冷清的月宫中去,可是思来想去,逃避不是办法,“人间”自有人间的好,还是面对现实吧。
师:也就是说,虽然苏轼觉着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但他仍然选择直面、选择释怀,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吗?
生2:(点头)所以林语堂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师:嗯,很有个性的解读,这样理解说得过去!但老师注意到了,你解读时似乎有意放过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哦。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这句,可否结合苏轼当时的政治处境、仕途状况进行探究?
(生思考,小声讨论)
生3:苏轼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谪的,再怎么“自求外放”也是被动的,他自己还是很想在朝廷里做出成绩的,为皇上分忧出力的。我记得《苏东坡传》里说,最开始的时候王安石他们是把苏轼贬谪到一个小县做判官,但是皇帝不同意,让他做了杭州太守,然后再到的密州。可想而知苏轼在朝廷里很遭排挤。(众生点头)
师:(频频点头)那么,有了以上佐证,你对这个诗句的理解是——
生3:我想要回到朝廷中去,又怕遭到排挤打压,相比之下还是这里好,至少可以自由自在的喝酒跳舞。(众生鼓掌)
师:你的发言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虽然刚才两位同学的理解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两种想法背后苏轼的心态,那是一种——
生4:有点随遇而安,很看得开的心态。
生5:是一种洒脱、旷达。
【教师板书:——旷达的胸襟】
师:除了这句,还有诗句体现出苏轼的所思所想吗?
生6:下阕里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投影展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好的,月亮带给苏轼这样的思考,那么这些诗句又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呢?大家说说看。
生7:人间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是很自然的、躲不过的,就像翻译过来的意思一样:只要大家都平平安安,共享这皎然的明月就好了。
师:哦,那你认同这样的心态吗?
生7:认同,月亮缺了还可以再圆,没有这次的分别哪有下次的相见嘛。
师:看来你和苏轼一样不偏执、很积极啊!同学们,人生中有很多无法摆脱的遗憾,这些都非人力可以左右,既然如此,就超脱些、乐观点。你看:苏轼在贬谪之地还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历经仕途的坎坷险恶,却发出哲理性的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秋独饮,苦念子由的他推己及人,向天下离人,发出衷心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普世的悲怀啊!
【教师板书:月下哲思——普世的悲怀】
师:我们跟着大屏幕的提示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词中流传最广的诗句吧。
【投影展示】
男领:月有阴晴圆缺
男女领:此事古难全
全班:(重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班:(轻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同学们,大家在暑假里读了《苏东坡传》,对下面这段文字有印象吗?
【投影展示】
“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县
(生朗读)
师:再来看一段苏轼自己的作品《后杞菊赋》里的译文节选。
【投影展示】
着城墙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枸杞和菊花来吃,摸着肚子看着对方大笑……
(生朗读)
师:是的同学们,在我们心中,苏轼似乎一直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文学艺术上的一座高峰。然而,对于九百多年前的他而言,最主要的社会角色则是官场上踽踽独行的孤独者。苏轼饱经仕途坎坷,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反而更趋温和、更加旷达。这是做人的境界!读懂这份旷达的人会喜欢上苏轼,读懂这旷达背后苍凉的人,才配爱上苏轼。这份苍凉让旷达更为可贵!林语堂,就是一个爱苏轼的人。
(生齐读)
师:这就是苏轼做人的境界。他的诗句就是在苍凉生活中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希望同学们以后再学到苏轼的作品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旷达和乐观,用心静静地去感受旷达乐观背后的孤独苍凉吧。
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诵《水调歌头
(师生朗诵,结课)
板书:
水调歌头
苏
中秋怀人——深情的思念
醉中遣怀——旷达的胸襟
月下哲思——普世的悲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