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宗源的史料记考实录
(2016-05-10 16:05:32)分类: 季氏宗源考 |
季氏宗源的史料记考实录
季学军.整理摘录
一,《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十九.宋 .鄧名世 撰
季:出自姬姓。魯桓公允夫人文姜,方娠,卜人謁之曰:“生有嘉聞,其名曰友。間于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及生男,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而字季。其後季友有大功于魯,受費以為上卿,魯人謂之季子。卒,諡成季。生文子行父,始以字為季孫,亦曰季氏。文子生武子季孫宿。宿生悼子季孫紇。紇生平子季孫意如。意如生桓子季孫斯。斯生康子季孫肥。肥曽孫曰昭子強。自文子、武子,世執魯政,為上卿。故季氏為強家。其族曰公若、公鳥、公亥、公冶、公思展、魴侯、子言,及公鳥之子甲,皆季氏。春秋時,隨有季梁。楚有季然,或出季孫,而梁乃名字並行,非氏也。陸終六子,其季曰連,為芈氏,而一人為季氏。南唐有節度使季章,廬陵人。
季孫:出自姬姓。魯公子友之後。為季孫氏。後去孫稱季氏。
季連:《元和姓纂》曰:晉有堂邑大夫季連齊,出自陸終第六子季連之後。
季:《世本》云:周八士季騧之後為氏。騧,或作瓜。晉有祁邑 大夫季怱。
季老:《世本》宋華氏有華季老,其子氏焉。
仲孫:出自姬姓。魯桓公四子,長子莊公同,次曰慶父,次叔牙,次季友。慶父卒,諡共仲。生穆伯公孫敖。敖生文伯榖、惠叔難。榖生孟獻子蔑,始以仲孫為氏。蔑生莊子仲孫速。速生孝伯仲孫羯。羯生僖子仲孫貜。貜生懿子仲孫何忌。何忌生武伯洩,一名彘。自敖至彘,皆為魯卿,與叔孫氏、季孫氏分掌國政,謂之三家。
二,《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宋)郑樵著、(明)陈宗䕫校
季氏:姬姓。魯桓公季子友之後也。亦曰季孫氏。一曰陸終氏之子季連之後。《漢功臣表·戚圉侯季必傳》封四代。望出夀昌、魯國。
臣謹按《世譜》云: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以王父字為氏。行父是季友之孫。故為季氏。又為季孫氏也。然季氏自行父至季孫彊,並稱季孫氏。以傳家故也。如季公鳥、季公亥之類,凡支庶並稱季氏以别。(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以次為氏)
三,《万姓统谱》第九十三卷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
季【渤海征音陆终氏之子季连之后一云鲁桓公第四子季友之后又望出寿春鲁国周】季斯【号桓子鲁臣】
季梁【随人春秋时仕随为大夫楚侵随少师董成请追楚师随矦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夫民神之主也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敎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矦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季羔【阙】
季任【尝为君居守以币交于孟子】
季冶【鲁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追而予之玺书以告曰卞人将畔臣讨之旣得之矣公未言荣成子曰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唯子所利何必卞有罪而子征之子之也又何谒焉子冶归致禄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季文子【卒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君子于是知文子之忠于公家也相三君
而家无私积】
【汉】季布【楚人为任侠有名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布进曰陛下以一人之举而召臣以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闻之有以窥陛下上曰河东吾股肱郡故召君耳】
季心【功臣表封戚国矦布弟气盖关中以勇闻】
【南北】季产【字子乔仕燕为尚书】
季绩【产子少有风节为中庶子】
【唐】季无为【与郑仁杰隐居太白山】
季廙【上元中刺史宝应元年改刺防州】
季錞【字希声江西诗派中人】
【五代】季芮【周昭义节度使】
【宋】季仁寿【其先处州龙泉人用荐起敎谕慈溪为征逋租新礼殿建敎谕防事部使者行县严急他敎官获罪者相望唯寿命徃黄岩铸祭器之未完者设 以待后进鼔舞激厉惟恐有懈未 士魁省试人多称之】
季连昌【字子明以麟邸懿属补登仕郎授迪功郎调通州支拨仓兼沿江制司物斛官淮东制司物斛官所至以亷勤称宋李海隅经鞑敌残毁惟鹾官仅庇司存井邑荒寂无行迹君至端如丝悉与刻解暨秩满为赢十五万余斤平章魏了翁时制淮阃议复通城以军劵为虑移檄委君籴百万缗君不辞难旬月事集魏公嘉其能举以练达科】
季陵【字延仲龙泉人政和初以上舍三迁太学博士论学术邪正异同被譛谪知舒城县建炎初从至扬州为太常少卿金人来侵高宗幸杭州陵负九庙神主以行迁中书舍人多所建明歴知温州临安府官至右文殿修撰有文集十卷】
季可【监察御史】
季镛【字伯韶括苍人淳祐十二年知睦州时歳饥镛既至虚己问俗首蠲私茶十六力请于朝寛京
府籴之令发廪分赈顷之四明羣民乐安生】
季知元【龙泉人崇庆癸未以累举出官除抚州法曹转知江阴寛简乐易不苛不扰被召主国子
簿宣和二年以朝散郞致仕】
季南寿【绍兴中贡院言博学宏词科有武进尉周麟之婺州敎季南寿合诏并与堂除】
【明】季仲兰【浦城人洪武中为严州知府勤于政事惠爱及民一郡翕然从化】
季应祈【瑞安人少頴悟受春秋于高则诚旣而得关闽诸儒全书读之于天道性命之防古今事物之理与夫百家子史靡不极其津涯尤乐于诲诱常曰穷经以致其用反躬以践其实不如是读书奚益洪武十九年有以明经荐遂引年告老于朝以归八十三卒】
季汶【字彦父处州人同宋濂等入见以老乞归不仕】
季箎【字仲怡常熟人永乐中以经明行修荐授昆山训导有文学勤于纂述所着有友梅集】季镡【福建人永乐进士】
季方【字子坤贯振武衞籍高邮人中山西乡试初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河南左叅议转防政
卒】
季骏【字文华防稽人正綂乙丑进士历佥事】
季源【字本清进贤人成化辛丑进士历太常少卿】
季琮【防稽人成化进士】
季恒【六合人成化中知安乡县民不习缕织恒敎艺桑绵月课其功民利始兴储积救荒市地广学
复范文正祭田善政皆可传述后调巴陵竟弃官去】
季厚礼【无为人晨昏奉亲下气怡色父母终俱庐墓三年不食盐味其子立居厚礼丧亦不食肉庐墓三年母没又庐墓三年孙廷春于宣德间母丧结庐墓侧茹蔬歠粥不食盐酱三年犹一日人谓其一门纯孝云】
季春【字体仁镇武人治丙辰进士历尚宝卿】
季本【字明徳防稽人正徳丁丑进士历知府】
季德甫【字仲修太仓人嘉靖甲辰进士历按察使】
季永康【沧州人嘉靖癸丑进士历户部郞中】
【嘉靖癸丑进士季科江阴人厯防政】
四,《万姓总谱》载
姬
(ji)《路史》说:黄帝二十五个儿子里姓姬的有十二人。《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南阳郡。《汉书》中记载,汉武帝曾封周朝后人姬嘉为子南群。《历书》中记载中有姬处逊,开元年间因避唐玄宗之讳而改姓周。(万姓总谱卷一)
季:(jì)
《世本》说:是鲁桓公儿子季友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寿昌郡。《左传》记载中有隋大大季梁,《汉书》记载中有季布、季心,《宋史》记载中有季陵、季南寿。(万姓总谱卷七)
附:关于与吴季札相关的姓氏:
延:後漢有公孫述將延岑,又有京兆尹延篤。謹案:呉公子札食采延陵及州來,《左傳》稱延州來季子,則已去陵稱延,延氏宜出於此。又後魏可地延氏,亦改為延氏。(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九)
延陵:出自姬姓,吳王夀夢少子札,食邑延陵,後世以邑為氏。《元和姓纂》曰:趙襄子有謀臣延陵正,即其後。謹案:宋謝晦兵敗而走,左右皆棄之,唯延陵蓋追隨不捨,文帝以蓋為鎮軍將軍。
延州:《元和姓纂》曰:“呉季札封延州來,因氏焉。”誤矣。“延”,延陵也。與“州來”為二邑,後世無以延州為氏者。(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九)
吴 (wú)
《世本》说:是秦伯的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延陵郡。《姓纂》说:古代家族在渤海郡。《史记》记载中有魏国的吴起,《汉书》记载中有吴芮、吴祜、吴恭、吴章、吴汉、吴桂、吴良、吴棠、吴汜、吴祉、吴雄、吴匡、吴修、关景、吴苞,《三国志》记载中有吴敦、吴巨、吴懿,《晋书》记载中有吴隐之,《南史》记载中有吴均,《唐书》记载中有吴竞,《宋史》记载中有吴充、吴奎、吴毓、吴俶、吴芇、吴育、吴敏、吴遵路。(万姓总普卷二)
吳氏:今蘇州城是也。太伯與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攜而奔荊蠻。太伯號句吾,舊曰:句吾地名,然吳有勾吾,越曰勾踐,皆是名號,非謂地名,勾者,吳、越之語辭也。荊蠻之人義太伯,從而歸之千餘家,立以為君長。太伯卒,無子,仲雍立。至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後,得仲雍之曾孫周章,已君吳矣,從而封之為吳子,追封太伯為吳伯,又別封周章之弟虞仲於虞,皆為諸侯。自太伯五世而得封,十二世而晉滅虞。虞滅而吳始大,至壽夢而稱王。其子季劄(zha札)來聘,始見春秋。自壽夢以上,可知世數而不可紀年。壽夢之元年,魯成公之六年也。夫差十五年,獲麟之歲也。二十三年,魯哀公之二十二年也,是年勾踐滅吳。子孫以國為氏。季劄(zha札)避國,子孫居齊、魯之間。(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以国为氏·周同姓國)
(附)古今姓氏書辯證卷
四库全书提要
臣等謹按:《古今姓氏書辯證》四十卷。宋鄧名世撰,而其子椿裒次之。名世字元亞,臨川人。祖孝甫,見《宋史·隠逸傳》即原序所稱文昌先生者是也。李心傳《繫年要録》稱紹興三年十月,詔撫州進士鄧名世赴行在,以御史劉大中之薦也。四年三月乙亥,上此書。時吏部尚書胡松年以其貫穿羣書,用心刻苦,遂引對,命為右迪功郎。王應麟《玉海》所載亦同,惟言名世初以草澤得召,上書後始詔賜出身,充史館校勘。《朱子語類》又謂其以趙汝愚薦,以白衣起為著作郎,後忤秦檜勒停。均與心傳所記不同,則未詳孰是耳。《文獻通考》、《宋藝文志》俱作四十卷,惟《宋㑹要》作十四卷,《中興書目》十二卷,殆傳寫之訛。其書長於辯論大扺以《左傳》、《國語》為主。自《風俗通》以下各采其是者従之,而於《元和姓纂》抉摘獨詳,又以《熙寜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譜》二書互為㕘校,亦往往足補史傳之闕。盖始於政宣而成於紹興之中年,父子相繼,以就是編,故較他姓氏書特為精核。《朱子語類》謂名世學甚博,姓氏一部,考證甚詳,不虚也。後椿作《畫斷》亦號賅洽,殆承其討論之餘緒乎。宋時紹興有刋本,今已散佚,《永樂大典》散附《千家姓》下,已非舊苐。惟考王應麟所引原序,稱始於國姓,餘分四聲,則其體例與《元和姓纂》相同。今亦以韻隶姓,重為編輯,仍釐為四十卷,目録二卷。其複姓則以首字為主,附見于各韻之後。間有徴引訛谬者,併附著按語,各為糾正焉。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 紀昀 臣 陸錫熊 臣 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古今姓氏書辯證
原序二首
高棐序
天下有不可不學者,有終身不必學者。道徳仁義,君子之所學也。《詩》書》《禮》《樂》,君子之所學也。天文地理、隂陽卜筮之書,雖不可不學,亦不必學,知之則近於星翁厯官,不知不害為君子。然而君子之於天下。所以恥一物之不知者,誠亦有用焉爾,是故學者必自致知格物始,一物不格焉。非所謂善學也。古之君子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下學而上達,無理事精粗之别而已。若夫姓氏之書。是亦君子之所不可不學也。何則?因生賜姓。胙土受氏。其來尚矣。世次既逺,茫昧戃恍,幾若不可窮究。然而,以今觀往古,古亦猶今也。以古觀後世,今亦猶古也。吾心造太極,太極造天地。古亦非今,皆自我而觀之。何物不可知?何事不可學?何道不可備?而况於天文地理乎?而况於姓氏之書乎?
棐總角讀書,旁搜博采,實有志於此。而學校驅之,科舉汨之,志卒不遂,為之長太息者,屢矣。臨川鄧氏元亞,以絶人之資,邁往之氣,於書無所不觀,於事無所不學。自幼挾策,一覽無遺,以故淹通文史,馳騁貫穿,上下數千載間,猶滄溟巨浸,不可涯涘。《詩》《書》之外,尤深於《春秋》,議論反覆,皆有證據。亹亹可聴,使人忘倦,又推其餘力,作《古今姓氏書辯證》數百十萬言。參訂得失,無一字無來處,是誠古人之用心也。一日攜以過棐,俾為序冠諸編首。棐曰:“此書已成一家言矣。尚何待不腆之文,表見於世?愧非“肉譜”不得是正。姑論其不可不學者,書於卷末。"元亞,文昌先生之孫。舊名命世,棐為更其一字,曰名世云。宣和六年閏三月二十七日,武陽髙棐書。
邓椿年序
先君太史公生平留意姓氏之學,雖飲食夢寐弗置也。尤喜稱道名公卿大夫家人物之盛,勲業之懿,以詔子弟。故《古今姓氏書辯證》凡三本焉。其五卷者成書於宣、政之間。時諱學史,方貧賤中,無書檢閲,闕文甚多。其十四卷者,後稍銓次増補之,盖成書於建炎之初。是時晦迹窮山,攜幼避地無虚辰,昨給禮上于法宫者是也。然居懐未滿之意。其後蒙恩,備數太史之屬者八年,始盡得銓曹命官脚色冊,烏府班簿,櫽括次序之,稍稍備矣。紹興辛酉冬,放歸山樊,家書稍備。㑹韓衢州美成同寓臨川,借其家藏《熙寧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譜》稽考參訂之。及將易簀,謂椿年曰:“《姓氏》未成全書,死不瞑目。“椿年泣,奉以周旋,罔敢失墜。既卒哭,奉門人吳曽状如浮梁,乞銘於侍讀尚書程公。公見椿年慟哭,首問遺書手澤所在,椿年具以實對。公歎曰:子能嗣先君之志。吾亡友有子可賀,門户其庶幾乎?别未數月,又以書來趣曰:“子讀禮之暇,不宜墜先志,姓氏宜亟成書,遷延嵗月,則編槀倒亂,難記臆矣。宜速俾老夫一觀”椿年既得是語,乃盡裒手澤遺編斷稾,又取宋名公文集,行状、墓志,訂證次序之,釐為四十卷。即此本也。椿年孤陋寡聞,貧病不偶,幸不墜先志者,尚書公賜也。謹再拜,書諸巻末,以告當代好古博雅君子焉。
乾道四年三月朔,牛馬走椿年謹書。
注:
郑樵:纪传体通史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通志》,南宋郑樵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自三皇五帝到隋。因为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与《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邓名世(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字元亚。江西抚州临川人。南宋著名学者,累官著作佐郎,在姓氏考证上成就尤高。
其父早卒,仕履生平不详。祖父邓孝甫,见于《宋史·隐逸传》:孝甫字成之,进士及第,官至奉议郎、提点开封府界河渠。后去官闭门撰述,著有《卜世大宝龟》、《伊周素蕴》、《太平策要》等二百余篇。宋哲宗元符末年,诏求天下直言之士,孝甫以八旬高龄上书指陈时弊,痛责权臣,结果为蔡京陷害,削籍羁筠州,后在筠州去世。徽宗初,幼小的邓名世亦从祖父发遣。
凌迪知(1529-1600),字稚哲,浙江湖州织里镇晟舍人,明朝著名文学家凌濛初之父,以文学和雕版印书著名。其从弟凌稚隆亦是著名史学家、雕版印刷家。凌迪知著述甚丰,有《万姓统谱》150卷、《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姓氏博考》14卷、《史汉评林》130卷、《增定荆川史纂》14卷、《大学衍义补英华》18卷、(共有《左国腴词》8卷、太史华句》8卷、《楚骚绮语》6卷、《两汉隽言》16卷、《文选锦字》21卷5种)、《名世类苑》46卷、《名公瀚藻》50卷、《学海清澜》1000卷。刊印行世的有《国朝名公瀚藻》52卷、《古今文姓统谱》146卷附《氏族博考》14卷、《皇名经世类苑》46卷(万历二十三年刊)和《文林绮绣》59卷(万历五年刊)
陈士元,(1516-1597)字心叔,号养吾,小名孟卿,一号江汉潜夫,又称环中愚叟,明代湖北应城西乡陈岭人。
嘉靖十三年(1534年),受学业于余胤绪。嘉靖十六年(1537年)成乡举,编成《缶鸣集》。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编成《金陵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二十四年(1545年)任滦州知州。陈士元在滦州任期,为当地建文笔峰,造祭器,修仓廪,并编《滦州志》、《海滨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辞去官职,回归故里。所著之书已刊行者有《易象钩解》、《五经异文》、《论语类考》、《孟子杂记》、《荒史》等26种,计252卷;未刊行者有《新宋史》、《新元史》百余卷,《史纂》10卷;散佚不传者约400余卷。另编、注有《古今韵分注撮要》五卷、《韵苑考遗》四卷、《古俗字略》七卷、《俚言解》二卷、《裔语音义》四卷、《五经异文》十一卷、《论语类考》二十卷、《孟子杂记》四卷、《孟子杂记》、《荒史》、《古俗字略》、《梦林元解》、《名疑》、《姓汇》、《姓觿》等著述。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陈士元去世,享年82岁,葬在应城西北20里的孙家山。
(更多季氏宗源信息请登陆中国季氏QQ群271794686,微信群jxj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