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实录
(2015-01-20 20:44:29)
标签:
情感 |
《登高》教学实录
卢龙县木井中学
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8日下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青岛市城阳一中
【教学过程】
一、由杜甫诗句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
Ppt出示:读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四、品读
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
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读
生1: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再读
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读
3.师: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
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鼓掌)
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孤独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
生5:“艰难”句
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生6:“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饱经沧桑。
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还有国家。
师板书:家国之悲
生齐读
5.师小结。
Ppt出示:品
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看看目标
生答: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
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Ppt出示:写
多想遇见您,
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诵读展示
Ppt出示:背
师放较为悲哀的音乐,要求生站立背诵。
【评述】
整体设计美玉含瑕
这节课同样注重了诵读,诵读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在诵读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注意挖掘了学生在诵读中的感受体会。
同时老师特别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能力的训练,课堂最后有仿写环节,设计不错。不过展示部分让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比较浪费时间,个人不如投影再让其他学生读一读更实际一些。
老师从“景”“情”两个大的方面串起整个课堂,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诵读一开始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这个字必须是“悲”)而且这 个字跟老师的板书设计关系很大,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这个字引申出的,没有这个字就不能形成“泪”形状的板书。个人认为,这个设计比较刻意。是这堂课美中不足 之处。
还有,教师对文本的挖掘还不够。老师在课堂最后环节播放一首比较哀伤的配乐,要求学生齐背课文。个人背景的渲染太过于哀伤了。我觉得唐诗悲,但仅是悲壮,却不悲伤。即使如杜甫的诗,也绝不会悲伤。所以这个背景的处理不太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