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赤壁赋》心得体会

(2015-01-09 16:34:04)
标签:

教育

文化

有关《赤壁赋》心得体会

卢龙县木井中学  乔悦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赤壁赋》是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人到中年的苏轼流落黄州时写的一篇散文赋。对苏轼而言,“仕途衰而文章兴”。心得体会如下:

  (一)本节课稳扎稳打,亮点很多,主要有:

一、备课阶段,做到了备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一般《赤壁赋》公开课的处理是以“景—情—理”为线索,阐明主旨,在处理三者之间关系时,围绕“风”“月”意象的深刻含义,多角度、多层次地深挖其形象含义,借此来深入探讨文中隐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不仅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也在深度上挖掘了内涵。但是,我前面说过普通学生理解本文尚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是文言基础相对薄弱的VCE的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可想而知。我认为朱笑笑老师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她做了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没有刻意在一堂课中追求“景、情、理”三者统一的完整性,而是舍去纠缠文言字词句式的繁琐,推后探究作者隐含在文中的深刻人生哲理,把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诵读课文,初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风月之间的关系上,化深奥为浅显,使得本课堂条理清晰,流程顺畅。重点部分以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逐层展开,既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接受,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走向,以及通过“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个人寻找,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之后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因此,本堂课不仅是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更是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教学目标的确立,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二、重视诵读,形式多样,以读明词义,以读促理解。

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值得“读”了再“读”的好文章。朱笑笑老师非常聪明地抓住了这一点,采用学生个人默读、二人合作对读、个别男女生展示读、教师范读、全班同学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来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这不仅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也非常适时地避免单一的诵读方式带来学习疲乏,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有效性。

特别是在检测学生是否读准重点字音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词的文言意义,让学生音译结合,轻松理解掌握。例如“旌旗”一词,在学生读准“旌”字的读音后,教师适时提问“旌旗”什么意思?学生们由此开始思考这个词的意思,朱笑笑老师又趁机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来点拨学生。 “舳舻”的意思是“战船”,那么“旌旗”是什么?学生很快就悟出了“战旗”的意思。

三、小组讨论,热闹非常,巧妙利用了VCE学生的好习惯。

VCE的澳方教材的设计中,几乎每堂课都会涉及到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派代表发言或者各小组上交讨论总结稿。这批高一的学生虽然进校不久,但是经过一个多月来讨论模式的历练,他们的小组讨论已经做得比较不错了。每个组都能在规定时间讲出自己小组的思考讨论结果。

朱笑笑老师正好结合VCE班级的这个特点,在“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讨论,以期解决“找出文中写风月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以及讨论风月与作者的心情变化有何联系”这两个问题。学生们由于平时训练有素,一下子分组完毕,而且各组在最短的时间内都纷纷举手发言。由于问题设置的难易度适中,学生们都能说上几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加上小组竞赛的机制,气氛既紧张又热闹。学生的回答令人刮目相看,他们不仅能从课文中悉数找出显见的“风月”词句,更能从课文中找到隐含在句子里的“风月”,如“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生答“仔细认真的看过注解的同学肯定可以看到它的解释是“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破月光下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又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生答“若无江月朗照,何来这粼粼波光”。

四、问题设计简洁明了,环环相扣,统摄全文。

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赤壁赋》这堂课只出现了四个问题“夜游赤壁写下这篇文章,苏轼当时心情如何?有无变化?”“为什么夜游赤壁心情如何反复?”“风月与作者的心情变化有何联系?”可是这四个问题在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

五、课堂教学风格比较朴实干练,端庄自然。

朱笑笑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她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明白流畅的教学过程,既体现了教师深厚的功底,又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师生互动中,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特别是教师的导入语和过渡语,几乎无一废话,点到即止,非常干净利落。

(二)尽管亮点很多,综上还不能尽数,但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点点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统观全局,从整体上把握时间,控制好各个环节的节奏。

如果教师能够统观全局,从前面的环节中挤点时间出来,使本堂课的前半部分有效且紧凑,那将可以为后面的“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环节提供充足的时间。

比如导入部分,教师问:“同学们听过苏轼吗?当我说出苏轼的时候,你能说出有关他的什么东西?”这时学生纷纷踊跃回答,从苏轼字号到文章,从苏门三父子到东坡肉等等,这一环节用了五分钟,然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回顾了“唐宋八大家”,然后补充了苏轼在其他领域的成就。我非常欣赏朱笑笑老师总结时的干脆利落,但是我觉得这一环节中的“唐宋八大家”就没必要一一回顾出来了。这里起码也可以节省一两分钟。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由疏通课文、齐读重点字音等环节也花费了七八分钟,如果在课前先吩咐学生预习课文,就能够从这里节省出五六分钟来。

二、讨论时间必须有所限制,学生发言典型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朱笑笑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比如小组讨论和各组代表自由发言等,这给了学生极高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学会善于倾听,能够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当小组讨论和自由发言的时间没有按规定的时间结束,任由其发展,虽然可以多增加一两个学生发言的机会,但是整个课堂的节奏就被打乱了。

比如“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四位学生发言已经完美地解决了问题,不仅找出了显见的“风月”,更是把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几处隐含在文字中的“风月”也找了出来。但是此时教师没有就此收尾,而是继续发问“还有没有同学找到别的例子”,也许是为了照顾到没有发言的小组吧,于是又出现了两个同学的回答,这两个回答根本对问题的解决毫无拓展性的帮助,反而耽误了三四分钟。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前面这些时间的耽误,导致在解决最后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讨论风月与作者的心情变化有何联系”的时候,时间不够,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后就下课了,教师也因此匆匆结束了本堂课。前面讲的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如果教师在上课的时间稍微的关注一下时间,把前面其他环节的时间稍微的合理安排一下,那么最后的环节处理起来就会从容一点,而这堂课也就会更加完美了。

三、文章语文非常优美,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品读。

“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环节的第一步“寻风月”部分,学生找出了许多有关“风月”的句子,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等,这些句子都非常优美,呈现给读者一种别样的诗情画意。此情此景如果学生读过就让它随意过去,学生是感受不到它的诗般情境的,如果教师在这一时候,适时的点拨,引导他们进行品读,我想这对“解风月”环节的开展大有裨益。

四、文中“风月”很多,但它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相互比对,由此轻松引出隐含在文章中的哲理,深化了课堂的内涵,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这堂课流于浅显。

文章中的“风月”包括现实中的风月,这是作者与客的欣赏之实,这是一种柔和之美;接着是历史中的风月,这里充满了一种苍凉之意,为的是凭吊古人,开始进入一种虚写;最后进入哲理中的风月,探讨人生之须臾,体悟人生之境遇,这也是虚写。

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现实中的“风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是历史中的“风月”;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是哲理中的“风月”。当学生一一举出这里句子的时候,他们一般情况是想不到这些“风月”之间还有内在的区别的,教师在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对比这些“风月”,从中发现这些“风月”的不同之处,从而也就可以轻松地引导出文章中隐含的人生哲理了。虽然由于时间和学生本身文言素质的限制,不能对人生哲理进行敞开叙述,但起码点到了,由此就能够深化课堂的内涵。

如果在这时候已经下课,教师可以先把这个问题提出,当做学生回家的作业,这也可以使课堂显得既有深度又完整,不会那么流于肤浅。

凡事“说”起来总是容易一些,要想“做”得好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存在,能做到像朱笑笑老师这样顺畅也已经非常不错了。上出一堂完美的课,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的梦想,我们只能尽全力朝梦想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教学反思
后一篇:语文摘抄记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